肠息肉是如何来的,体检时发现两个严重吗?

如题所述

从中医角度来说,肠息肉是痰与湿聚结在一起产物,其根本是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多与肝脾两脏有关,肝主疏泄,肝功能失调,又易犯脾,脾主运化,脾失健运,水湿不能正常运化,聚结在肠粘膜就形成了息肉。如在门诊中常遇到脾虚湿热、脾胃虚寒、肝郁脾虚等症候的肠息肉患者。

根据肠息肉发病病机的不同,中医在调治肠息肉上是不分类型的,而是根据症候确定治疗原则,常以疏肝健脾、化痰散结为主要原则,在根据具体症候在“健脾消结汤”的基础上加减配伍,在调理恢复脏腑功能的同时,消除息肉病灶,“固本”与“治标”兼顾,对肠息肉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肠息肉如何形成的?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形态、大小、数量各异,未病理前统称为息肉,病理后分为肿瘤性(腺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炎性、增生性、错构瘤息肉)。

其中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但也需要尽快处理,定期观察或内镜摘除,对于腺瘤性息肉,一经发现要立即摘除,之后定期随访复查。

肠息肉的发病原因暂不明确,类型不同病因也有差异,多于遗传、基因突变、炎症刺激、年龄增长、饮食、生活习惯等有关。

1、长期炎症刺激

某些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吸虫病等)、大便中粗渣停留肠道时间过久、异物刺激等,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或造成肠粘膜损伤等,最终会形成肠息肉。

2、遗传因素

若家族成员中患有腺瘤性息肉,或有结直肠癌病史,以及其他肿瘤病史,肠息肉发生率也会明显升高。

3、其他

长期不良饮食、生活习惯也会增加肠息肉发生率,而随年龄增长,肠息肉风险也会升高。

肠息肉的症状有哪些?

大多数肠息肉无明显症状,当息肉不断生长,可能会出现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贫血等症状,若息肉体积较大,可能会引起肠套叠、肠梗阻、腹泻等症状。

若乙状结肠、直肠息肉表现溃破出血,多呈间歇性出血,鲜血常附着粪便表面,成暗红色或鲜红色,要注意和痔疮、肛裂便血区别,如果息肉距肛门较近,有时还会脱出肛门。

肠息肉如何诊断治疗?

常见检查包括大便隐血试验、肛门指检、肠镜、钡剂灌肠等,肠息肉治疗以内镜治疗为主,无禁忌症的情况下,首选内镜下摘除肠息肉,可有效阻断其癌变。

但是,要注意肠息肉摘除后,可能会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要注意观察,如果出现腹痛、便血、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回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6

    平时生活中有部分人在体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出现了肠息肉。而肠道部位的息肉一旦出现需要引起重视,通过合理的措施进行改善,否则肠道息肉持续发展,可能会往肠癌的方向发生改变,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发现肠道息肉后应该及时重视起来,通过专业的治疗进行改善,避免身体健康受威胁。那么,体检发现了两个肠道息肉应该怎么办呢?

    1、手术切除

    在体检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肠道息肉,应该及时重视起来,尽快就医治疗。如果是恶性的肠道息肉或者是肿瘤体积较大,需要马上采取手术的方式来治疗。可以进行内镜下切除,防止息肉体积继续增大,这是控制肠道息肉进展的最有效的措施。另外,如果出现了多个肠道息肉,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其他手术方法来治疗,切除肠道息肉后控制病情的发展,降低身体受到的伤害。

    2、定期复查

    出现肠道息肉之后需要定期复查,因为部分肠道息肉较小,刚发现时体积不大,病理也没有发现异常。这就需要定期复查,了解肠道息肉的变化。如果有体积增大、性质改变等情况发生,则要马上治疗,控制病情发展。

    为什么会出现肠道息肉?

    1、不良的生活习惯

    肠道息肉的出现和多方面因素有关,有可能是某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部分人在饮食的过程中纤维素摄入不足,有可能会导致肠道蠕动能力下降,肠道功能受损时可能就会引发肠息肉。另外,平时大量吸烟的人出现腺瘤性息肉的概率会增加,可能还会引发局部的癌变,因此平时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防止健康受到威胁。

    2、遗传因素影响

    肠息肉的出现和多方面因素有关,需要及时了解原因,并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预防。肠道息肉的出现有可能是遗传方面因素引起,某些息肉疾病的发生和遗传有关。

    如果家族很多人都出现了肠道息肉,甚至肠道息肉转变成肠道癌症,应该引起重视。部分息肉存在家族聚集性的倾向,受到遗传因素的干扰,肠道黏膜表面就相对更容易出现异常。因此,如果家族中有多个肠道息肉或者肠癌患者,应当警惕起来,及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肠息肉和肠癌。

第2个回答  2021-02-05
肠息肉怎么行成的?好好的肠子怎么就长息肉了呢?

肠息肉指的是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从肠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主要分为腺瘤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


肠息肉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大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家族性息肉病系基因突变所致,属于染色体显性遗传,有明显的家族史,只要父母有一方携带突变基因,则其子女中就有一半会发生家族性息肉病。

2、饮食因素:饮食结构失衡,高脂、高蛋白、低纤维饮食,食物中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摄入含有致癌物的食物,都是诱发肠息肉的重要饮食因素。

高脂、高蛋白饮食会导致胆汁分泌增多,胆汁在肠道菌群作用下转化而成的次级胆酸对结肠隐窝上皮细胞有细胞毒作用,可使结肠上皮细胞过度增生而逐渐形成结肠息肉。

低膳食纤维饮食易致肠道菌群失调和便秘也是肠息肉形成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3、不良生活习惯:

缺乏运动、长期久坐,胃肠道蠕动往往比较弱,使得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延长,增加肠黏膜受到粪便中有害物质刺激的概率,长此以往容易增肠息肉发生、发展的风险。

吸烟、饮酒: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会导致环氧合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增加,这些物质与肿瘤生长有关,会增加肠息肉和结肠肠癌的发生风险。酒精则可刺激、损伤肠道黏膜,促进肠道有害细菌繁殖,从而增加肠道息肉复发的风险。研究表明,吸烟、酗酒人群结肠癌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4、疾病和代谢因素:

肠道炎性疾病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肠息肉在肠道手术后吻合口部位也比较多见。

代谢综合征人群,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人群,发生肠息肉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肠息肉病是由于肠道粘膜表面向突出肠腔内的隆起的一种状病变,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腺瘤性息肉(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炎性息肉(粘膜炎性增生或血吸虫卵性以及良性淋巴样息肉);错构瘤性(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另外还有化生性息肉、粘膜肥大赘生物及多发性腺瘤。肠息肉的严重程度,主要是由息肉的病理特点及是否有癌变可能所决定的。



肠息肉会发生在肠道的任何部位。息肉为单个或多个,大小可自直径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有蒂或无蒂之分。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分为小肠息肉和大肠息肉。

1.小肠息肉的症状一般不是很明显,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肠道出血,有些小肠息肉往往因为并发肠套叠等病变或在手术过程中才被发现。大肠息肉多发生在乙状结肠及直肠,成人息肉大多为腺瘤,腺瘤直径大于2cm时,有癌变风险。乳头状腺瘤癌变的可能性较大。

2.大肠息肉半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当息肉引起并发症时才被发现,主要表现为肠道刺激症状,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继发感染时会出现黏液脓血便症状;便血症状可因息肉所在的部位及出血量而多少不同,高位息肉患者粪便中混有血,直肠下段息肉粪便外附有血液,出血量多时为鲜血或血块;肠梗阻及肠套叠多发生于盲肠息肉。

炎症性息肉主要表现为原发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及血吸虫病等的症状,炎性息肉也是这些原发疾病的表现之一。

儿童息肉大多发生在10岁以下,以错构瘤性幼年性息肉多见,有时会脱出肛门外。

肠息肉两个严重吗?

首先,肠息肉不是依据数量的多少来判断严重程度的,而是根据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类型等来综合判断。

其次,若发现肠息肉,患有息肉和确认病变性质需要实施最有效的措施: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检查。事实上,肠息肉大多为良性,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消失后,息肉自然也消失了。从病理上看,大肠息肉分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增生性息肉。有的息肉生长缓慢,没有明显症状,也不会癌变,可定期肠镜检查,不一定需要切除。

如增生性息肉癌变率低。但有些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应尽早治疗,进行肠镜下摘除,以防癌变。临床上,大肠息肉患者确有相当部分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患者会因不重视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综上所述,检查发现息肉后,不要因为没有症状而姑息。目前认为腺瘤性息肉癌变与息肉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绒毛成分含量有关。一般情况下,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因此,肠镜检查时发现的直径较大、级别较高的腺瘤性息肉,一定要尽早切除。消化道息肉是肠癌的癌前病变,发现消化道息肉后最好的方法是内镜下手术摘除。息肉摘除后,需要进行肠镜的定期随访观察和治疗。

关于大肠息肉诊断,要根据息肉发生的位置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查确诊,发生在直肠中下段的息肉,可以通过直肠指检发现;发生在乙状结肠的息肉,只要结肠镜能达到病变位置就能确诊;位于乙状结肠以上的息肉需要做钡剂灌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或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

对于大肠息肉的治疗,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有蒂的可以在内镜下摘除或圈套蒂切除,只要直径≥1cm,并且完整摘除困难或基底部宽大的息肉,必须先进行咬取活检,排除癌变可能后经手术完整摘除。如果有癌变迹象,需要根据癌变范围,选择局部肠壁或肠切除手术治疗。

第3个回答  2021-02-05
肠息肉是如何来的,体检时发现两个严重吗?

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做肠镜检查的人群越来越多,但是很多做了肠镜的患者在拿到肠镜报告时,面对肠道息肉的诊断往往是一脸懵,很是疑惑:什么是肠息肉?肠息肉高发人群有哪些?肠息肉两个严重吗?



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是肠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是凸出于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表面常较光滑。肠息肉大小不一,小如小米粒,中如绿豆,大如花生米。肠息肉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临床中结肠和直肠的息肉最为常见。

一般将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常见的类型有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等。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相比,腺瘤性不会自行消失的,还有可能导致恶变倾向。



肠息肉高发人群有哪些?

长期进食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饮食以及油炸食品者;家族成员中有肠癌或既往有肠息肉者;既往有炎症性肠病的人群;年龄大于四十岁;久坐、不爱运动者。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限制红肉摄入问题,红肉制品包括香肠、火腿、肝脏等,诸多研究认为,红肉制品摄入过多会增加肠息肉和肠癌发病风险,因此建议鸡肉、鱼肉和豆制品来替代红肉加工品。


肠息肉两个严重吗?

首先,肠息肉不是依据数量的多少来判断严重程度的,而是根据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类型等来综合判断。

其次,若发现肠息肉,患有息肉和确认病变性质需要实施最有效的措施: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检查。事实上,肠息肉大多为良性,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消失后,息肉自然也消失了。

1. 遗传。

肠道息肉引发的基因突变会遗传给后代,增加后代肠道息肉和肠癌的发病率。

2. 饮食。

不健康的饮食会破坏肠道菌群,从而诱发便秘、腹泻等肠道疾病,这些都会损害肠道粘膜,影响细菌和胆酸,为肠道息肉的生长营造有利环境。

3. 炎症。

肠胃功能较差者容易发生炎症,炎症又会刺激肠道粘膜造成血水肿、糜烂、溃疡,最后形成肠道息肉。特别是慢性肠炎患者,肠道息肉的发病率较高。

4. 损伤。

如果服用尖锐物体或者大便过于干硬,对肠道造成一定的损害,也会导致细胞增生形成息肉

第4个回答  2021-01-29

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做肠镜检查的人群越来越多,但是很多做了肠镜的患者在拿到肠镜报告时,面对肠道息肉的诊断往往是一脸懵,很是疑惑:什么是肠息肉?肠息肉高发人群有哪些?肠息肉两个严重吗?

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是肠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是凸出于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表面常较光滑。肠息肉大小不一,小如小米粒,中如绿豆,大如花生米。肠息肉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临床中结肠和直肠的息肉最为常见。

一般将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常见的类型有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等。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相比,腺瘤性不会自行消失的,还有可能导致恶变倾向。

肠息肉高发人群有哪些?


长期进食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饮食以及油炸食品者;家族成员中有肠癌或既往有肠息肉者;既往有炎症性肠病的人群;年龄大于四十岁;久坐、不爱运动者。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限制红肉摄入问题,红肉制品包括香肠、火腿、肝脏等,诸多研究认为,红肉制品摄入过多会增加肠息肉和肠癌发病风险,因此建议鸡肉、鱼肉和豆制品来替代红肉加工品。

肠息肉两个严重吗?

首先,肠息肉不是依据数量的多少来判断严重程度的,而是根据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类型等来综合判断。

其次,若发现肠息肉,患有息肉和确认病变性质需要实施最有效的措施: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检查。事实上,肠息肉大多为良性,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消失后,息肉自然也消失了。从病理上看,大肠息肉分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增生性息肉。有的息肉生长缓慢,没有明显症状,也不会癌变,可定期肠镜检查,不一定需要切除。

如增生性息肉癌变率低。但有些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应尽早治疗,进行肠镜下摘除,以防癌变。临床上,大肠息肉患者确有相当部分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患者会因不重视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综上所述,检查发现息肉后,不要因为没有症状而姑息。目前认为腺瘤性息肉癌变与息肉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绒毛成分含量有关。一般情况下,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因此,肠镜检查时发现的直径较大、级别较高的腺瘤性息肉,一定要尽早切除。消化道息肉是肠癌的癌前病变,发现消化道息肉后最好的方法是内镜下手术摘除。息肉摘除后,需要进行肠镜的定期随访观察和治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