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心理活动课教师

如题所述

上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打破传统的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课的目的、内容和方式。
关键词:转变情境活动形式评价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校虽说才刚刚起步,但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社会、学校、家长的重视,在这种新形势下,广大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即怎么样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怎么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
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转变学生观念。
学生首先要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上心理课时认真对待,全身心投入,该动时动,该说时说,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不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消极对待。
其次,转变教师观念。
上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打破传统的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课的目的、内容和方式。
1.创设心理情境,激发学生参与。
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以达到实际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
可见在“情境”中体验是心理活动课最核心的因素之一。
再者,心理课堂可以说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振动,是每个学生自探索、自了解、自更新的历程,它需要在一种彼此尊重、接纳、信任的氛围中,放下个人的防卫意识,与其他成员进行探讨、分享,真诚地进行交流。
因此感觉若想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要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来调整和选择物理空间,以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营造一种适当的心理情境,保证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排列座位时可以不必拘泥于固定座位,可采“圆形”“扇面式”“自由结组式”等有利于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沟通信息、传达感情的座位形式,甚至不必拘泥于学校范围内,到生活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