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嫁女习俗

如题所述

1、嫁妆

女方父母会为自己的女儿准备陪嫁钱,如果女方嫁的比较近的话,女方父母还可以为女儿陪嫁家电,同时,女方的洗漱、衣服、鞋子,都由女方家长准备,必须是双份儿的。



2、迎亲队、放鞭炮

一般而言,新人在举行婚礼前,新郎新娘双方不能见面,第二天早上新郎带着迎亲队伍,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来到新娘家迎娶(虽然现在禁止放鞭炮了,但祝福仍在)。迎娶交通工具由以前的花轿到现在的汽车、马车或自行车所取替。

3、压轿

老主家互相交代后,新郎要求婚,单膝下跪,送上手捧花,新娘点头后方可抱着新娘上花车。轿夫抬上新娘刚要起步,新娘的弟弟又来挡道,并坐入车中陪姐姐走一段路,娶亲人给红包后才下来。

4、回门

结婚后新娘要和新郎一起回娘家(居住相同天数),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回门算是婚礼的收尾了,在婆家和娘家对住的天数因地方差异也各不相同。

5、彩礼

给娘家的彩礼钱,比较吉祥的数字,彩礼多少一般根据男方家庭条件而定,如8千8,4万8,6万8,8万8等等。给女方彩礼的时候,女方适当会退点儿彩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27

陕北嫁女习俗是指陕西省北部地区的一种传统婚俗,主要包括婚前婚后的一系列仪式和礼仪,是陕北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对陕北嫁女习俗的详细介绍、来源解释、相关习俗案例以及相关扩展。

一、详细介绍

1.婚前仪式

(1)定亲:男方家长到女方家中提亲,女方家长表示同意后,男方家长送上定情礼物,如糖果、烟酒等。

(2)聘礼:男方家长送上聘礼,包括金银首饰、布匹、糖果、烟酒等。

(3)纳彩:女方家长收到聘礼后,会安排纳彩仪式,男方家长要送上一定数量的彩礼,包括金银首饰、布匹、糖果、烟酒等。

2.婚礼仪式

(1)迎亲:男方家长带着一些亲戚朋友到女方家中迎娶新娘,女方家中会准备一些小游戏,如猜灯谜、猜谜语等,让男方家人猜对后才能进入新房。

(2)过门:新娘穿着红色婚纱,由男方家长扶着过门,女方家长会在门口放置一些障碍物,如石头、锁链等,要求新郎解开后才能进入新房。

(3)敬茶:新娘向男方家长敬茶,表示尊敬和感恩。

(4)拜堂:新娘和新郎在堂上拜天地、祖先和父母,表示对家族和祖先的尊重和感恩。

(5)喜宴:婚礼结束后,男方家长会在宾馆或酒店举办喜宴,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

3.婚后仪式

(1)回门:新娘在婚后第三天回娘家,由男方家长陪同,女方家长会准备一些礼物和食品,表示欢迎和祝福。

(2)送子娘家:新娘生下孩子后,男方家长要送上一定数量的礼物和食品,表示感谢和祝福。

二、来源解释

陕北嫁女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婚姻是由父母和媒妁之间商定的,女方家庭要为女儿嫁妆和婚礼费用付出很大的代价。为了减轻女方家庭的负担,男方家庭会在婚前送上一定数量的聘礼和纳彩,表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婚俗逐渐演变成了陕北地区独特的嫁女习俗。

三、相关习俗案例

1.陕北嫁女习俗中的“过门”仪式

在陕北嫁女习俗中,新娘要穿着红色婚纱,由男方家长扶着过门,女方家长会在门口放置一些障碍物,如石头、锁链等,要求新郎解开后才能进入新房。这个仪式象征着新娘离开了自己的家庭,进入了新的家庭,也表示新郎要对新娘负责任,保护她一生一世。

2.陕北嫁女习俗中的“敬茶”仪式

在陕北嫁女习俗中,新娘要向男方家长敬茶,表示尊敬和感恩。这个仪式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表达敬意的方式,也是新娘向新家庭表示自己的心意和态度。

四、相关扩展

陕北嫁女习俗是陕西省北部地区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这些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化和遗忘。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对陕北嫁女习俗的研究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第2个回答  2016-01-14
  陕北结婚习俗大全
  陕北的结婚习俗
  一、结婚前对对象的讲究:讲究门户,即注重门山户事,看其家族有无狐臭史,如有狐臭或疑有狐臭嫌疑,其家族家庭无论多富有,儿女不管有多英俊漂亮,也不愿结亲。讲究人气,即注重人头事趣,看家庭的人品及社会上的威信,如有败坏名声的事,决不结亲。讲究八字,即注重生辰八字,看儿女属相是否相克或犯月,则忌讳结亲,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穷”的讲究,当然这是迷信。同族不婚,即同族同户不结婚,虽出五服,哪怕十服也不结婚,只要是未分户的一姓,决不结婚。不提倡近亲结婚,姨姨姑姑作婆婚俗允许,但不提倡,认为“姨姨作婆,刀尖相磨;姑姑作婆,一世不和”。
  二、结婚前姑娘要见相亲男子的规定:结婚前姑娘无媒不见相亲的男子,《孟子·离娄》里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地下无水不成河,天下无媒不成亲”,因此传统陕北农村姑娘一般单独不和男青年谈婚论嫁,认为要明媒正娶,要媒人牵针引线,介绍婚姻。结婚前无钱不见相亲的男子,陕北的姑娘要见来相亲的男子,按风俗相亲的男子要给姑娘“启发”,“启发”就是象征性地给姑娘几十元钱以示礼节。并不是陕北的姑娘爱钱,而是看相亲的男子是否具有诚意,一般若是姑娘看得起接启发钱,若看不起不接启发钱。
  三、结婚中复杂的程序:
  看对象——相互相中。媒人引着提亲的男子到女方家看对象,主要是看女子的肖像容貌,当然女子也打量男子的仪表形态,言谈举止。过去若女子有心意,一般女方给提亲男方吃面,表示缠染,若女子看不中,一般给吃鸡蛋,表示滚蛋,因为那种暗示太直接,现在一般看上看不上都给吃面。
  看家——进一步了解。看家是女方到男方家看住址,主要看男方家的家庭情况,尤其是经济状况,若同意同时约定彩礼。
  喝酒——订婚标志。喝酒本来是女方家庭集体开会研究决定,是否同意将女子许配给提亲的男子,现在则变成一个形式,喝酒就是允许女子给提亲的男子,一般喝酒是男方带上酒到女方家喝酒,喝酒那天要给女子家一些彩礼,喝酒就是订婚的标志。当然榆林、佳县也有会亲的习俗,喝酒的第二天,女方要给男方一双鞋,叫稳根鞋,意思是女方坚定地和男方走在一起,决不变心。
  道话——迎人准备。就是男方到女方家缴足彩礼,并告诉女方家族何月何日办喜事,让女方做好准备。
  四、婚办喜事的隆重礼节:
  迎人。迎人那天一般带上一对宝瓶,宝瓶用红头绳栓住,插上两双筷子,宝瓶里装些米,装些香,装点艾,装“香”和“艾”意思是“相爱”。并用红头绳绾上一二十元钱到女方家里,女方家里再把瓶添满米,并绾上同样的钱,然后带回男方家中。这一对宝瓶象征天生一对,两双筷子代表一块生活。在迎人时一般去两个迎人婆姨(孕妇、寡妇、重婚女人不能去,陕北人认为孕妇和肚里的孩子长两双眼睛会冲新人的,实际上可能是因为孕妇肚里怀孩子骑毛驴走山路会影响正常生育;寡妇和重婚的女人,她们的婚姻不美满,在遇到别人结婚喜事,她们会回忆起她的前夫,会伤心流泪的,影响喜事欢乐的气氛)。其余迎人的为男子。迎人的送人的必须为双数,加上吹手鼓乐队去迎亲。
  穿衣裳。女方新媳妇在前窑穿上男方拿的上锅衣裳,穿衣裳时两个大馍放在大腿上,四面放四个小馍,希望新媳妇将来儿女满堂。新人上马,遇过村庄街道要鼓乐助兴。
  撒帐。当新人一回来在马上时,司仪拿着麸子和枣撒念,“一撒东方甲乙木,二撒南方丙丁火,三撒西方庚辛金,四撒北方壬癸水,五撒中央戊己土。金谷留根长一埂,一撒来一功,二撒云儿来,再拜悬空。命里相合撮两合,喊一声惊天动地,尽在福禄中,天无忌,地无忌,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下马。新媳妇到男家门口,鸣炮下马,司仪高唱:“九宫八卦现安排,新人新马入院来,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

  人文陕北的结婚习俗
  同族是决不可成婚的,因鲜有近亲成亲。再加上陕北各各族杂居共处,使陕北人种优化,所以陕北人大多身高强健,仪表俊美。自古就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的说法,若门当户对,即约请一合适的中间人(即媒人)说合提亲。期间,男女双方要经过会面、交谈,大致对对方作简单的了解。双方感觉合适后,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亲(即使女方家长相中的,也是通过媒人示意男方家长向女方提亲),通过媒人传话,若有小妨碍,媒人必用三寸不烂之舌来说合。
  经媒人说合,双方家长认可,选吉日(一般为双月双日)举行订亲仪式。一般在男方家举行,由男方拿出烟酒喝订亲酒,后媒人根据提前与双方家长分别议定的钱物而宣布“彩礼”及订亲衣物,并由男方家长把钱物一一交予媒人,再由媒人交予女方家长。女方也通过媒人送男方(即新女婿)鞋袜及裤带,民间称鞋为“稳根鞋”,裤带为“长命带”,以示婚姻关系能稳固、长久。男女双方到结婚年龄,有男方找一风水先生择良辰吉日,作为结婚之日,男方准备结婚迎亲,并由媒人传话给女方家长婚嫁日期、新娘衣物及迎亲仪式等事宜,后双方均按协议筹备婚嫁之需。
  嫁娶在民间,男家称“引(迎)媳妇”,女家称“出女”。现在,办喜事一般为两天。结婚日子前5——10天,要请亲朋好友前来帮忙,称“约客”。由聘请的总管莅位主持,安排相伙(村里或来客中的亲友)干帮厨、待客等杂务。
  结婚日的头一天下午,吹手动乐,喜事开始,俗称“起事”。次日清早,在男方家喝红豆稀饭后,迎亲队伍准备出发。迎亲队伍一般由七人组成,其中有一名迎人妇女(或婶娘、或嫂子),俗称迎人婆姨。(民间讲究“姑不迎,姨不送”)。迎亲队伍中必须有一名懂礼节及能说会道的领头人,若遇女方出难题,能善于应付,巧于化解,出发前要准备携带新娘的衣服被褥、首饰银器、大馍(10个)、猪肉(1块)、离母糕(2卷)、清油(半瓶)、筷子、白面(1小包),揣怀钱、坠箱钱以及未交完的彩礼钱。一切齐备,鸣炮三声出发,吹鼓手在前奏乐,迎人婆姨居中,其余人车随后。若逢庙宇、村庄须鸣号、吹乐而过;过河、过崾崄也得吹长号(俗称“张号”)。
  事前,女家也按协议准备,办嫁妆,备酒饭,约亲朋,组织送人队伍(一般由8人组成,其中有2名妇女陪送,俗称“送人婆姨”)。“迎人的”一到,女家院内设一桌案,摆上烟酒,由管事人向迎亲领头人敬酒三杯,以示欢迎,迎亲领头人将所带之物一一摆于桌案交待,谓之“表礼”。饭后,女方家总管向迎亲领头人交待陪嫁之物,添坠箱钱、揣怀钱、油、面、筷子等各加一倍退回。一切就绪,准备起程。新娘换上嫁妆,上(轿)车,长号一鸣,吹手先行。迎送队伍以迎人婆姨为先,新娘居中,送人婆姨在后,有序而行。此时,唢呐声声入耳,摇摇摆摆、浩浩荡荡出村。
  若遇好事者,可摆烟酒于路旁,迎送队伍必须停止前进,吹手就地吹奏三曲,三起三落,方才放行。途中,若有两家迎送队伍同向而遇,则有“抢路”之俗。抢路时,一般双方领头人为免纷争,经协商,往往让先者用圪针条耱路,示意为后行者的新路;若相向而遇,双方新娘应互换裤带或针线包,都用圪针条耱出新路而行。
  进村时,速度须放慢。吹手大显身手,或吹“得胜令”,或吹“将军令”、“大摆队”等乐曲。村人围观,热闹非凡。此时,家人应遮盖碾、磨,怕青龙白虎“冲喜”。一切就绪,专候新人进门。
  迎送队伍进门后,分设专房招待,新娘需“送人的”领头人扶下车(或轿),和新郎两人一前一后走向洞房(俗称“帐房窑”)。在此之前,吹手须进去张号,叫“冲帐”。新人入洞房前,由一小孩挂门帘,新郎家得给少许钱,以示酬谢。新娘进入帐房窑时,应和婆婆在门口交换礼物。新娘和新郎进房后,要收四角已压之物(有针线、核桃、红枣、钱币等)收存起来,谓之“收四角”,据说,谁拿了中间的那一份,成家后睡就厉害。随后,“送人的”坐席(吃“八碗”)。新郎和新娘
  要敬酒施礼,送亲领头人应以钱相报,民间称之谓“拜席口”。
  饭后举行献陪方仪式。由总管主持,让新人双方主事人参加。男方为表示对女方陪嫁品的感谢,拿出一部分钱来酬谢女方。一般来说献的比较多,以显示门户大、好,女方一般有收有退,以显大方,双方主事人还要互敬酒液,以表相识和友好。献陪方仪式之后,便要送娘家了,此时,吹手张号,奏乐,新人相跟着把娘家人送出到回头看不到家门的地方,女方主事人此时应给新郎少许钱,以示谢意。
  晚上,姐夫、姑夫老姑夫以及结拜兄弟还要闹房(俗称“骚房”)即让两个新人当众做出各种亲热动作。客人出节目,新人表演,令观者捧腹大笑。闹房毕,婆母由窗口向里撂儿女馍,盼望早日抱孙子。此晚“帐房”(洞房)灯光应彻夜不熄。
  第二天清晨,小两口要吃儿女扁食,饭后举行,男家发客,新娘回门,新郎带认亲礼品同去。翌日,小两口又由岳父母送回,谓之“送回面”。八日后,新娘需到娘家住七天再归,曰“对七对八”。

  陕北民间结婚习俗
  迎送队伍进门后,分设专房招待,新娘需“送人的”领头人扶下马(或轿),由新郎揭“盖头”,两人一前一后踩着红毡走向洞房(俗称“帐房窑”)。在此之前,吹手须进去张号,叫“冲帐”。随即有一人手端一碗麦叶、小钱、五谷边撒边唱,谓之“撒帐”。新人入洞房后,由一小孩端水让新娘洗脸,新娘得给少许钱,以示酬谢。新娘上炕,将席四角已压之物(有针线、核桃、红枣、钱币等)收存起来,谓之“踩四角”,后静坐前炕。随后,“送人的”坐席(吃喜宴)。新郎要敬酒施礼,送亲领头人应以钱相报,民间称之谓“拜席口”。
  饭后举行上头仪式。由姐(夫)或姑(夫)主持,让新人背靠背坐于水桶上,将二人头发拢在一起,边梳边唱:一木梳青丝云遮月,二木梳两人喜结缘。三木梳夫妇常和气,四木梳四季保平安。新女婿像杨宗保,新媳妇好像穆桂英。荞麦根儿,玉米芯儿,一个看见一个亲。养小子,要好的,穿长衫子戴顶子;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儿女满炕跑。天作良缘配好的,夫妻恩爱一辈子。随即,将红枣,核桃从新人头部倒下,夫妻二人争抢捡入自己衣兜。接着,主持人还要将新娘头盘成 ??
  髻,意为结发夫妻能白头到老。随后,姐夫、姑夫老姑夫以及结拜兄弟还要闹房,即让两个新人当众做出各种亲热动作。客人出节目,新人表演,令观者捧腹大笑。
  闹房毕,婆母由窗口向里撂儿女馍(把馒头用纸包住从窗户扔进去),盼望早日抱孙子。此晚“帐房”(洞房)灯光应彻夜不熄。
  第二天清晨,小两口要吃儿女扁食(饺子),饭后举行“拜人”仪式和“亮箱”(给公婆和丈夫看看嫁妆)。是日,男家送客,新娘新郎回门(新郎回拜地主)。翌日,小两口又由岳父(地主)送回,谓之“送回面”。八日后,新娘需到娘家住七天再归,曰“对七对八”。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网上转载:陕北婚俗

奴隶社会时期,陕北存在“群婚”、“收继婚”、“服役婚”、“转房婚”等婚姻现象,这在有关历史资料中均有反映。进入封建社会中叶,受汉族礼教先进文化的影响,陕北地区各民族普遍进入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少数富有者除外),婚姻礼俗大同小异,与近世相仿。但还是较多保留了原始、愚昧的一些婚姻观念和游牧民族的某些婚俗习惯。

民国前,男女婚事,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而定,本人没有自主权,婚姻多属买卖性质。婚姻过程一般为择亲、提亲、订亲、商话、嫁娶、婚礼等程序。

旧时,男女自 13 岁起,父母便托人给儿女挑选对象,了解对方家庭根本(一般往上推三辈祖宗亲路,有无狐臭者、外地人、吹鼓手、轿夫和拉驴公子等),门风(一般指一家人为人处世情况,若外界影响不好,称其人气不正)、光景(主指钱、粮、家产)、人品(泛指一家人的品格,主指所择对象的品貌)、八字(指所择对象出生年、月、日、时是否“犯月”相克,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穷”之说法)等情况。另外,还讲究妗子不做婆,即使姨姨、姑姑做婆也不好,有“姨姨做婆,刀剪相磨”、“姑姑做婆,一世不和”之说。至于同族是决不可成婚的,因鲜有近亲成亲。再加上陕北各各族杂居共处,使陕北人种优化,所以陕北人大多身高强健,仪表俊美。若门当户对,即约请一合适的中间人(即媒人)说合提亲。期间,男女均不知其中缘由,更不曾会面。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亲,即使女方家长相中的,也是通过媒人示意男方家长向女方提亲。此时,媒人扮演主角,对方家长领会来意后,通过亲戚朋友侧面了解其根本、门风、光景、人品、八字等情况,视其合适与否,拿出主意,通过媒人传话,媒人发现是小妨碍,必用三寸不烂之舌来说合。经媒人说合,双方家长认可,选吉日(一般为双月双日)举行订亲仪式。一般县北在男方家举行,县南在女方家举行,由男方拿出烟酒喝订亲酒,后媒人根据提前与双方家长分别议定的钱物而宣布“彩礼”及订亲衣物,并由男方家长把钱物一一交予媒人,再由媒人交予女方家长。女方也通过媒人送男方(即新女婿)鞋袜及裤带,民间称鞋为“稳根鞋”,裤带为“长命带”,以示婚姻关系能稳固、长久。男女双方到结婚年龄,男方准备结婚迎亲,由媒人传话,在结婚前几个月与双方家长商定婚嫁日期、新娘衣物及迎亲仪式等事宜,后双方均按协议筹备婚嫁之需。

嫁娶在民间,男家称“引(迎)媳妇”,女家称“出嫁女”。旧时,办喜事一般为三天。第一天,亲朋好友前来贺喜或帮忙,称“聚客”。由聘请的总管莅位主持,安排相伙(村里或来客中的亲友)干帮厨、待客等杂务。当晚吹手动乐,喜事开始。次日早饭后迎亲队伍准备出发。迎亲队伍一般由七人组成,其中有一名迎人妇女(或婶娘、或嫂子),俗称迎人婆姨。(民间讲究“姑不迎,姨不送”)。迎亲队伍中必须有一名懂礼节及能说会道的领头人,若遇女方出难题,能善于应付,巧于化解,出发前要准备携带新娘的衣服被褥、首饰银器、大馍(10个)、猪肉(1块)、离母糕(2卷)、清油(半瓶)、筷子、白面(1小包),揣怀钱、坠箱钱以及未交完的彩礼钱。一切齐备,鸣炮三声出发,吹鼓手在前奏乐,迎人婆姨居中,其余人畜随后。若逢庙宇、村庄须鸣号、吹乐而过;过河、过崾崄也得吹长号(俗称“张号”)。

事前,女家也按协议准备,办嫁妆,备酒饭,约亲朋,组织送人队伍(一般由8人组成,其中有2名妇女陪送,俗称“送人婆姨”)。“迎人的”一到,女家院内设一桌案,摆上烟酒,由管事人向迎亲领头人敬酒三杯,以示欢迎,迎亲领头人将所带之物一一摆于桌案交待,谓之“表礼”。饭后,女方家总管向迎亲领头人交待陪嫁之物,添坠箱钱、揣怀钱、油、面、筷子等各加一倍退回。一切就绪,准备起程。新娘换上嫁妆,蒙上“盖头”(用红花被面或红绸子挽结成的)上轿,迎送婆姨抢着上马,长号一鸣,吹手先行。迎送队伍以迎人婆姨为先,新娘居中,送人婆姨在后,有序而行。此时,唢呐声声入耳,摇摇摆摆、浩浩荡荡出村。若遇好事者,可摆烟酒于路旁,迎送队伍必须停止前进,吹手就地吹奏三曲,三起三落,方才放行。途中,若有两家迎送队伍同向而遇,则有“抢路”之俗。抢路时,一般双方领头人为免纷争,经协商,往往让先者用圪针条耱路,示意为后行者的新路;若相向而遇,双方新娘应互换裤带或针线包,都用圪针条耱出新路而行。进村时,速度须放慢。吹手大显身手,或吹“得胜令”,或吹“将军令”、“大摆队”等乐曲。村人围观,热闹非凡。此时,公公婆婆入洞房,夹起枕头走一圈,俗称“抱孙子”,家人应遮盖碾、磨,怕青龙白虎“冲喜”。一切就绪,专候新人进门。

迎送队伍进门后,分设专房招待,新娘需“送人的”领头人扶下马(或轿),由新郎揭“盖头”,两人一前一后踩着红毡走向洞房(俗称“帐房窑”)。在此之前,吹手须进去张号,叫“冲帐”。随即有一人手端一碗麦叶、小钱、五谷边撒边唱,谓之“撒帐”。新人入洞房后,由一小孩端水让新娘洗脸,新娘得给少许钱,以示酬谢。新娘上炕,将席四角已压之物(有针线、核桃、红枣、钱币等)收存起来,谓之“踩四角”,后静坐前炕。随后,“送人的”坐席(吃“八碗”)。新郎要敬酒施礼,送亲领头人应以钱相报,民间称之谓“折席口”。

饭后举行上头仪式。由姐(夫)或姑(夫)主持,让新人背靠背坐于水桶上,将二人头发拢在一起,边梳边唱:一木梳青丝云遮月,二木梳两人喜结缘。三木梳夫妇常和气,四木梳四季保平安。新女婿好像杨宗保,新媳妇好像穆桂英。荞麦根儿,玉米芯儿,一个看见一个亲。养小子,要好的,穿长衫子戴顶子;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儿女满炕跑。天作良缘配好的,夫妻恩爱一辈子。随即,将红枣,核桃从新人头部倒下,夫妻二人争抢捡入自己衣兜。接着,主持人还要将新娘头盘成髽髻,意为结发夫妻能白头到老。随后,姐夫、姑夫老姑夫以及结拜兄弟还要闹房(俗称“骚房”)即让两个新人当众做出各种亲热动作。客人出节目,新人表演,令观者捧腹大笑。闹房毕,婆母由窗口向里撂儿女馍,盼望早日抱孙子。此晚“帐房”(洞房)灯光应彻夜不熄。

第二天清晨,小两口要吃儿女扁食,饭后举行“拜人”仪式和“亮箱”及见婆婆仪式。是日,男家发客,新娘回门,新郎带认亲礼品同去。翌日,小两口又由岳父母送回,谓之“送回面”。八日后,新娘需到娘家住七天再归,曰“对七对八”。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3-30

陕北地区男婚女嫁多是父母之命,媒的之言。男女青年选择对象,讲究门当户对。一查清门色,即对方家族或本人有无狐臭史。二查清人气,即对方及其家庭的人品如何。三查清男女双方生辰八字 (即年、月、日、时辰的四个干支)是否相合。

在订婚前男女双方必须会面,当地叫相亲。相亲多在赶集上会之时,或相看对方,或攀谈情况。相亲之后,女方还要看家,即到男方家看家里光景怎样。男方家招待女方,女方吃了饸饹,婚事则八九不离十,如不吃饸饹则大有告吹之可能。

男女双方经过互相了解,相亲看家后,愿意缔结婚姻的,就订婚,叫定亲。定亲仪式各地风俗不一。定边县要择期喝酒(俗称换盅或拔酒瓶)。

绥德、米脂、清涧、子洲、横山、靖边等地男方准备四色礼(米、酒、肉、果馅)和一些首饰礼物,择吉日,由介绍人、房头、娘舅到女方家设宴招待女方及其亲戚。子洲老君殿一带,仪式在男方家举行。定亲时,男女双方可以互赠礼物,俗称递把柄,作为信物。现在城乡流行新仪式,用烟、酒、糖果之类招待来宾,介绍恋爱经过,即算定亲。

定亲一个月后,男方给女方簪环首饰及酒肉等食品,名叫戴耳坠。女方回赠一双由姑娘亲手做的鞋,叫稳根鞋。鞋垫上绣有:“并蒂莲花”,并勾连“万”字等吉祥图案,意为婚姻大树参天,根深叶茂,稳稳当当,永不动摇。

婚期决定后,必须举行迎亲婚礼。当地人把迎亲叫引人,由引人婆姨两人和三五个男子组成引人队伍(引人的男子必须是单数),帝着10个大催妆馍馍(包括“儿女馍馍”和“离母糕”,意为10月怀胎)以及新娘用的新衣服等用品。启程时,要喝一碗红豆小米粥,鸣炮3声,唢呐作前导,响吹细打,向女方家进发。女方家盛宴招待引人。双方交代礼物。

女方嫁妆中有4条用面蒸的鱼,其中有两条大鱼和两条小鱼,象征着吉庆有余,还意味着大富裕里有小余头。面鱼还用红线双双相对拴成一起,叫“拴面鱼”。祝贺新婚夫妇相亲相爱,白头借老。送人婆姨也是两个,送人男子数是引人男子人数的加倍。然后鸣炮3声,新娘启程。旧时或坐轿,或骑毛驴,如今,改用手扶拖拉机、自行车、汽车等迎亲,也有步行的。

新娘上轿前,,要坐在炕上,四周摆上花馍,这叫“围儿女馍馍”,这是新娘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祝福。迎亲队伍返回时,先是唢呐班子,吹吹打打,接着是引人婆姨和引人男子,中间是新娘,最后是送人婆姨和送人男子。迎亲队伍回到男方村子时,行走速度放慢,吹鼓手或吹得胜令,或吹大摆队,十分欢乐。

新人进院子,放一串鞭炮,3声铁炮。念喜人唱喜歌祝贺。接着新郎新娘举行拜天地仪式。一拜天,二拜地,三拜公婆,然后夫妻对拜。拜毕,新郎端着宝斗(盛有小米,上插天地牌位,放有尺、秤、猪尾巴、镜子、米糕等),新娘端着宝瓶,用一朵大红绸花连系起来,一前一后,进入洞房。此时,有人端起一碗五谷,在洞房内外边撒边唱撒帐歌,表示祝福。

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背靠背坐在一起,由老者手持木梳,把新郎新娘的头发搭在一起,一面象征地梳,一面唱上头歌。这种上头习俗是古老的结发习俗的遗存。上头后,夫妻喝交杯酒。喝过交杯酒,新郎新娘争抢事先压在炕席四角下的核桃、钱币、红枣、五色丝线等物品,俗称“抓四角”,谁抓得多,谁福气大。有的地方婚礼上还有祭祖和开拜等习俗。

新娘和婆婆在婚礼上第一次见面时要互赠礼物,这叫“结喜缘”。意味着尊婆爱媳。婚礼上,人们还特意把婆婆打扮得奇形怪状,这叫“耍婆婆”,也是一种祝贺的形式。

晚上闹新房,参加闹房的人要凑点钱递给新娘,才可以闹新房。闹房之后,洞房灯光不熄。新婚夫妇就寝之前,婆婆将窗户纸戳破,向房内撂儿女馍馍。

第二天起床后,新娘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揩脸,把脸上的汗毛绞掉,意味着黄毛丫头变成小媳妇了。早饭时小两口吃儿女扁食,一家人吃和睦扁食。

饭后,举行回门仪式。男方用回箱羊、小白馍、离母糕等回赠女方。给女方离母糕的用意是让女儿高高兴兴地离开母亲,母亲高高兴兴地嫁出女儿。新郎由新娘陪同到岳父家。

回门后第二天,小两口返回家里。在婆家住了8天之后,娘家又派人来请女儿返娘家,住7天后再回婆家,这叫“对七对八”,有“对七对八,富了娘家富婆家”的说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