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家教的启蒙性?

如题所述

家庭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指家庭中的父亲、母亲以及其他成年人,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人,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过程。

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为后来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学校后,家庭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

家庭教育因为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许多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家庭是儿童的摇篮,是婴儿出生后第一个接受教育的场所,也就是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也就是启蒙之师。

因此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启蒙性的特点。通常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3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3~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我国古谚:“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个谚语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相似之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进染化的开始,人的很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性格也在此时逐步形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假如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假如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学生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

古往今来,很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德国大作家歌德的成才,就得益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他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少年维特的烦恼》。

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

与之相反,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许多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2年后才能站立,6年后可以像人一样行走,4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学生的水平。

另外,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生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己的3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不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10多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因此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