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背景调查雇主,会改变当前职场环境吗?

又一个毕业季临近,浙江某高校的硕士应届生周旭已陆续收到了来自多个“大厂”的入职offer。在同一众用人单位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他并没有感受到什么特别的压力。相反,凭借着前期对各个企业所做的“背调”,在这5家企业的面试过程中,“基本上所有的问题都在掌控之内”。反向背景调查雇主,会改变当前职场环境吗?

     【反向背调】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当前职场环境

       在这个网络时代,择业也变得更加信息化了。反向背景调查雇主变成了常规操作,于是面对着这样清晰透明的择业方式,压力自然而然给到了雇主这边。

       雇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想要招聘到优秀的员工,那就意味着要更加谨言慎行。在口碑方面给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比如我曾经面试过的一个奇葩公司,还没入职老板就开始PUA我。在后续跟学长学姐的多方打探下,才知道这个老板人品极差,极为善妒,很难相处,最喜欢PUA员工。我们在学校的论坛中避雷了这个奇葩老板,再后来她的公司关门大吉了,多家门店因为招不上来员工,最后只剩下了一家还在苟延残喘。这就说明在就业信息共享的时代,雇主想要长远地走下去,势必要做出前所未有的改变。


     求职者积极搜索相关的经营信息,多方打探雇主的实际情况,导致负面信息造成的影响变大,雇主需要为公司的不足和失误付出的代价增加。这就会反向促进公司的经营用心程度,公司发展前景也有有所提升,所以这是一个反促进的过程。

    而求职者对多家单位同时进行背调,然后择优选择,这又反向促进了公司之间的“内卷”。为了竞争优秀人才,进而会提高待遇或优化态度,这同样也是一个向好的改变。求职者不再卑躬屈膝,反而在竞争和选择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斗智斗勇的过程也也因为过于了解,【“基本上所有的问题都在掌控之内”】,雇主亲手画的大饼是再也不会误食了。

    老板考虑口碑不能肆无忌惮的PUA员工;经营者考虑影响会更加小心谨慎地做出决策;公司惧怕错失人才会更人性化......或许只是微末的改变,但是也是属于新时代求职者的成功,足以造福后来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追求、有一代人的择业观】【时势造英雄】或许前路未知,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去影响环境、改变环境,毕竟职场的大环境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那最后,就祝愿大家都能在这个一年一度的忙碌毕业季,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26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反向背景调查雇主已成为求职者的一种新趋势。通过网络搜索、社交媒体查找、对往届校友、员工的采访等方式,求职者可以对雇主进行深入了解和评估,以确定是否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反向背景调查雇主,将会改变当前职场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求职者的话语权:通过反向背景调查,求职者可以更加全面了解雇主的企业文化、管理风格、职业发展机会等方面,从而在面试过程中更加自信地与招聘方进行沟通和交流,减少不必要的猜测和误解。
2.促进雇主的职业道德:反向背景调查将促使雇主更加注重企业形象、员工福利和职业道德,以免因不当行为而被求职者和公众所诟病,从而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声誉。
3.加强雇主的竞争意识:反向背景调查将促使雇主更加注重人才的招聘和留存,提高对员工的关注和待遇,从而加强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吸引力,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
总之,反向背景调查雇主是求职者的一种新趋势,它将促进求职者和雇主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求职者的话语权,促进雇主的职业道德和竞争意识,从而改变当前职场环境,为求职者和雇主提供更加公平、透明和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4-21

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也并不是坏处。

就业本来就是双向选择的事情啊,正常人不都应该对自己的雇主有所了解吗?这怎么就成了“大批以00后为主体的毕业生”的“新的言行和思维方式”了?哪怕是雇主面试,一般也会问问“你对我们公司是怎么认识的?”“你为什么希望加入我们公司?”之类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大部分雇主也是希望求职者对自己有所了解的。

问题描述里的新闻,讲的是背景较好,求职时有一定主动性的学生。那自然应该了解雇主的企业文化、工作方式、实际薪酬、员工个人发展等信息,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哪怕是在求职方面相对被动的人,我也建议要对自己希望加入的企业有基本的了解,经营是否稳定,是否合法合规,过去是否有、有多少劳动争议。至少能避免被以招聘为名诈骗。

第3个回答  2022-04-21
现在的互联网小编们没啥新闻可写,没事儿就喜欢发明点新词儿扣在早就存在很久的事情上,制造一波话题。
反向背景调查,这说法看着挺新鲜,但点进去一看,就知道了,原来入职前尽可能地多查点资料,找人打听一下这家公司的情况,这种过去很多人都会做的基本操作,也能被换个说法拿来报道一下了。
很多人说,现在很多人都不去做这个“基本操作”。
很多人不去做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就业求职这事儿上就没用心,这种人不仅对找工作不上心,大概率在当年选专业,以及就读大学这几年里的很多关键选择也都没认真思考过,基本上都是从众随大流,这种人什么时候都有,而且在人群中占比还不低。
另一种则是更常见的有心无力,我也想多了解点这个公司的内部真实情况啊,可是我从哪里了解?我找哪个内部人士去询问?问了人家说的就是真话吗?
这事儿其实跟一些实验类学科的学生考研后决定要不要去这个学校跟这个导师前,去打听这个老师的情况是一样的。
你很想知道这个导师坑不坑,到底压不压榨学生,可是上网一搜,根本就没这老师的信息,去了实验室,找到了实验室里的师兄师姐问,一个个也都官方的很,正式的很,说的话都跟没说一样,那你说怎么做判断?
所以,背景调查,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很难实施。
大部分人所谓的反向背景调查,也就仅限于上网多看看各种资料和评价了,但很多人上网看的关于员工评价公司的内容,参考意义都不大,因为这些内容基本上都是员工离职后写的,这就像某些次品率很低的消费品一样,你买到就相当于“中奖”了,但你中奖了你会写差评泄愤,但大部分没中奖的人甚至连评价都懒得写。
所以,较真起来,大部分人都没那实力去做真正意义上的“反向背景调查”。
你敢说你的工作是“反向背景调查”的时候,你首先得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背景调查。
首先,大部分企业在招聘员工,尤其是招聘应届生和中层以下员工时,是不会做背景调查的。
入职的时候要查验你的各种资料,并做一定的求证工作,这不叫背景调查。
真正的背景调查是要请专业的机构或部门去做的,是有成本的,是要花钱的!
这些专业的机构既可以直接以公司的名义去跟你的前雇主打电话甚至实地拜访,来询问你在这里的工作情况。
还可以通过各种你想都想不到的手段去做一定的调查,来验证他们的一些看法。
可以说,同样去了解一家公司,很多求职者自以为的“背景调查”,基本上跟散户股民买股票前研究一个公司差不多,大部分工作都是在网上看各种公开资料,这些资料往往还不是这个公司的财报和研报,基本上都是雪球等网站上的水贴。
而专业公司所做的背景调查,基本上就相当于业内首屈一指的投资机构要投资一家公司前会做的各种明里暗里的调研工作。
所以,你说你是反向背景调查,其实你就是和以前的求职者一样,多看了三五个帖子而已。
第4个回答  2022-04-21
在“反向背调”的操作中,不少大学生坦言,这不仅让自己对即将上任的工作岗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自己对于职业生涯的发展、人生道路的规划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当第一次看到“反向背调”这一词语时,李栗感到有些奇怪。在他的认知中,主动地对公司背景进行调查,是“天经地义的”。但他同样承认,在求职过程中,公司或单位处于主导地位,但这并不影响求职者的主动性。
  在自己广泛的交流中,李栗发现,并不是所有同学都有着去调查意向企业的主动性。“身边有许多同学习惯于步入大学前的学习生活,习惯于被选拔,而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我们不应是‘求工作’,而是‘找工作’。”在他看来,“反向背调”不仅应该是流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然而,陈苒身边的同学们同样会很积极地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公司情况。通过“反向背调”,他们不仅能够通过薪资情况、员工特点、企业文化等的情况筛选出自己所期望入职的公司,还能在面试过程中占据一定的主动权。陈苒正是凭借着对公司关注点的调查,既有针对性地准备了面试材料,又积极主动地把面试官引到了自己想向其展示的方面。
  让自己在求职中占据主动地位,这是不少“反向背调”的大学生们认可的观点。
  胡潘毕业于北京市某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在工作一年后,对自己当初“反向背调”的行为深感庆幸:“求职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甚至是求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提前对应聘企业或单位的背景调查可以规避很多风险,让自己宝贵的青春不至于浪费在盲目选择上。”
  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的一名老师表示,“反向背调”证明学生有能力、有把握在求职中处于优势地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该老师表示:“首先高校都开展职业辅导课,这让同学们慢慢觉得找工作这件事情很重要。也让他们进行了一次自我反思、自我探索,让自己的个人特质和岗位需求进行‘人岗’匹配。职业咨询过后同学们大概都会产生的一个概念是,既然要达到人岗匹配,自我探索是一方面,对企业的岗位的了解也是一方面。”
  重塑职场:用自我表达倒逼职场环境改变
  从“反向背调”开始,这届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主体意识,为职场带去新的风气。
  面对许多固有的职场传统,这一批大学生也正在以锋芒毕露的方式进行着反抗。比如,面对许多互联网大厂盛行的“花名文化”,李栗的许多同学们将之称为“切断社会联系的一种方式”并加以反对。
  甚至于,他们会有更多“不安分”的规划,陈苒虽然成功入职了最顶尖的一所会计事务所,但她计划将在工作三至五年后辞职,继续她的校园生涯。
  渴望平等、追求自我表达、重视自身合法权益、敢于提出反对意见……这一切也会倒逼着企业去作出改变,营造出更为合理的职场环境。
  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辅导员梁老师观察到,不少企业对于“反向背调”这件事并不排斥。“我了解到,同学会对自己有意向但不了解的企业进行背调,企业其实也挺配合同学的调查,因为企业也知道有些东西公开化之后反而有利于吸引人才。甚至有的企业就说,‘你不要费劲,我把我们的东西直接发给你,你自己看吧’,反而能赢得毕业生的一些信任。”
  然而,有高校教师建议,大学生们在进行“反向背调”的同时还需理性认识。
  于涵宇表示,她对于“反向背调”的看法是双面的。“确实有部分同学的生涯发展意识比较成熟,对于行业、职业、市场的认知也相对全面,而且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针对性地分析各个岗位的利弊,用发展的眼光去权衡选择,并且进入价值观一致并符合自己发展预期的团队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对于这一部分同学的选择,我是支持的。”
  “但是我从网上还看到有些学生其实还没有做好自身分析和对外的理性认知,比较单纯和主观地去看一些网上的信息和评价,比如网络上“人均年薪百万”,搜什么企业和岗位都有人劝退等言论。在反向背调的过程中,也是要秉承‘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样的观点,不单纯以加不加班、年薪多少来衡量一个岗位。”于涵宇说。
  “必须在水中学游泳。”于涵宇建议,毕业生如果有机会可以尽量进入目标行业和岗位去进行实习实践,真正体验实际的工作内容,处理相关流程和环节,直面职场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体验不同的企业氛围,在实战中调整自己的预期和目标,并且也能进一步指导自己对于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更科学,更务实。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