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传统文化的课文吗?

如题所述

小学语文含有传统文化的课文有《赵州桥》、《清明上河图》、《桂林山水》等。

《赵州桥》: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奇特、造型美观、居世榜首的赵州桥,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桥梁专家。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这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风俗世情的长卷。画面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清明上河图》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因为它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当时的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桂林山水》:是现代作家陈淼于1962年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吸引读者;接下来分述漓江水是如何地“静、清、绿”,桂林山是如何地“奇、秀、险”,使漓江水、桂林山与众不同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最后整合桂林山水,山与水互相映衬、形成连绵画卷的美景跃然纸上,引起读者无回味与遐想。全文层次清晰,语句协调,多用对偶,写得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15
从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可以看出,关于古诗的学习背诵内容很多,词就显得有些少,其实词也能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比较详细具体。比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课后就有两首词《菩萨蛮》和《卜算子》,像这样的词类也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和背诵。古诗词的作者总是用形象、简短的语句,写出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古诗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是小学语文阅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2搜集春联
我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采,民间文化更是其中的精华之一。教师们可以布置学生在寒假做一道特殊的作业:每人至少搜集5副春联。到开学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对联,在班队活动中进行交流。还可要求学生表达这些对联类别,如:有两字的,三字的……十几个字的;按贴的地点来分,有贴在正门的、旁门的,有贴在厨房的、灶边的,有百货商店贴的、五金商店贴的;按内容讲,有赞扬美德的,有歌颂领袖伟人的,有反映改革开放成果的,还有以商品名开头的……这样归类后,学生对春联有了新鲜感,当他们想到小小春联中竟然有这么大的学问,觉得有收获,就会主动去读、背春联。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了语言、记忆了语言、积累了语言。除了搜集、整理春联这项活动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注意留心日常生活中顺口溜、歇后语、俗语以及过年过节时的传统习俗,适当搜集,加强积累,以便运用。
3熟记成语
3.1课内熟记成语。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课后就有、有的在每个单元的园地里也有要求熟记的成语,这些成语大多两个一组,安排合理,或意义相近,或结构相同,或意思相反,或有所关联。教师们可要求学生把这些成语记熟,帮助他们了解成语的来源、本义、今义及运用范围,做到真正地掌握。除此之外,课后出现的成语,不但要求学生熟记,还要求学生会写会默。
3.2课外摘录成语。课外阅读中,学生常常接触到不少成语,通过“摘抄”的形式进行积累,比如每人准备一本“成语摘抄本”,一遇到成语就记录下来,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这此成语的大概含义,并在学习中尝试运用这些成语。此外,在课外活动中,为了配合学生摘录、积累成语,教师们还可以开展了一些诸如“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它们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收集热情。
3.3生活中留心成语。只要处处留心,记住成语就不难。除了课本、课外阅读中有成语外,广播、电影、电视、日常用语中的成语也数不胜数。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注意留心,日积月累,那么他们成语仓库里的成语就越来越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就得到了稳步提高。
4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
比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中秋节有哪些别名?中秋节的来历?哪些著名人物写下了与月有关的诗词?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又有哪些?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吟诗词、赏明月、吃月饼……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5营造文化氛围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当涉及到传统文化课文教学时,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同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与此同时,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古筝曲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6善于教学拓展
我发现每册的《语文园地》中,都系统编排了古诗名句、成语、名言警句、三字经、对子歌、农谚、对联等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些内容,无论对于学生学语言、学文化、学做人都是十分有益的。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我的做法是学一项拓展一项。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了解了课本上原有格言警句的基础上,课下再搜集先贤留下的有关的名言警句、故事、以及名人轶事。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拓展了视野,由点及面,让学生看到了古人的美德,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第2个回答  2023-04-29
4.10(周五)识字二《传统节日》第二课时知识清单:

一、复习导入

1.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2.春节、元宵节的节日习俗(背诵课文)。

二、其它节日

1.清明节——怀念先人

①有哪些习俗?

②讲解“祭扫”,“祭”字型演变过程;

③拓展杜牧《清明》;

④读韵文内容。

2.端午节(师范读)

①播放视频《赛龙舟》;

②讲解“舟”,引申:船、艇、舰、艘......

③讲解词语“艾草”

3.乞巧节

①讲解《牛郎织女》传说故事;

②读韵文内容。

4.中秋节——阖家团圆

中秋节会做哪些事?学生分享。

5.重阳节——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①讲解词语“赏菊”;

②朗读韵文内容,理解敬老尊老。

三、拍手有节奏地朗读韵文

四、闯关游戏

①课文内容背诵;

②按时间先后给节日排序。

五、拓展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①彝族火把节②傣族泼水节

搜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分享。

六、小结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七、生字学习(舟、艾、热、闹、团)

4.10(周五)语文课堂练习:

1. 写生字(舟、艾、热、闹、团);写词语2遍(元宵、祭扫、艾草、乞巧、敬老、赏菊、龙舟、牛郎织女、团圆、热闹); 背诵默写全文;

2.在书本上完成识字2课后习题,完成《练习与测试》;

3.预习识字3;

选做:选择你喜欢的传统节日的场面画一画(可以配上古诗或童谣)。

4.13识字二《传统节日》第二课时在线答疑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文

1、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2、春节和元宵节的节日习俗是什么?请你背诵一下。

二、学习韵文,深入了解。

1、读韵文三四两句,了解怀念先人的二种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

(1)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①清明节是哪一天?有什么习俗?   

②了解“祭”的汉字演变。   

③清明节时你们都会干什么呢?      ④诵读《清明》,感受习俗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①端午节是纪念谁?每年的几月初几是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②舟就是船,你知道哪些“舟”字旁的汉字?

③艾草有哪些功效?

2、读韵文五六七两句,了解“乞巧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习俗(1)了解“乞巧节”习俗

①什么是“乞巧节”

②读句子“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2)了解“中秋节”习俗

①“中秋节”会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

②说一说你们家“中秋节”怎么过的?

(3)了解“重阳节”习俗

①“重阳节”是哪一天?有什么习俗?

②你知道哪些菊花的名称?

勋章菊、地被菊、切花菊

③读句子“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3、伸手拍节奏,再读全文。三、闯关游戏,复习课文 

1、完成填空

____,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____,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____,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____,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七月七,____,牛郎织女会鹊桥。____,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____,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2、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给传统节日排队。

3、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四、学写生字 

1、学写“舟、艾、闹、热、团”,注意写字三要素(一看结构、二看占格、三看关键笔画。)

  2、“舟”横压在横中线,“艾、热”上下结构,“艾”写的上小下大,“热”下面四点底,第一点方向朝左,其余三点朝右。

  3、根据视频书空“热、团、”

4、学生书写生字并自评,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

4.13识字二《传统节日》第二课时在线答疑汇总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文

1、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2、春节和元宵节的节日习俗是什么?请你背诵一下。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二、学习韵文,深入了解。

1、读韵文三四两句,了解怀念先人的二种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

(1)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①清明节是哪一天?有什么习俗?

清明节是本文唯一采用公历日期的传统节日,基本在每年的4月4号到4月6号之间,清明节时有扫墓祭祖踏青的习俗。

  ②了解“祭”的汉字演变。   

③清明节时你们都会干什么呢?清明节会和爸爸妈妈祭拜去世的先辈,摆上贡品,清洁墓碑。也会和老师去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送上鲜花。     

④诵读《清明》,感受习俗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①端午节是纪念谁?每年的几月初几是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端午节是纪念大诗人屈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时人们有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草、佩戴香囊等习俗。

②舟就是船,你知道哪些“舟”字旁的汉字?

  船、艇、舰、艘……

③艾草有哪些功效?

  驱蚊、抗菌、散寒

2、读韵文五六七两句,了解“乞巧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习俗(1)了解“乞巧节”习俗

①什么是“乞巧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姑娘们就会向上天乞巧,希望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乞巧节”也叫“七夕节”,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会在这一天在天上的鹊桥相会。

②读句子“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2)了解“中秋节”习俗

①“中秋节”会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

②说一说你们家“中秋节”怎么过的?

(3)了解“重阳节”习俗

①“重阳节”是哪一天?有什么习俗?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就是“重阳节”,“九”有长久之意,我们祝愿老人健康长寿,所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在“重阳节”人们会陪着老人踏秋、登高、赏菊。

②你知道哪些菊花的名称?

勋章巨、地被菊、切花菊

③读句子“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3、伸手拍节奏,再读全文。三、闯关游戏 ,复习课文

1、完成填空,复习课文。

____,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____,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____,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____,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七月七,____,牛郎织女会鹊桥。____,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____,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2、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给传统节日排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3、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藏族——

四、学写生字

  1、学写“舟、艾、闹、热、团”,注意写字三要素(一看结构、二看占格、三看关键笔画。) 

2、“舟”横压在横中线,“艾、热”上下结构,“艾”写的上小下大,“热”下面四点底,第一点方向朝左,其余三点朝右。 

3、根据视频书空“热、团、”

4、学生书写生字并自评,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
第3个回答  2023-03-23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23日举办的语文版义务教育修订版教材使用暨培训工作会上表示,今年秋季,全国400多万中小学生将开始使用语文出版社新修订的一年级和七年级语文教材。新修订的教材重视古诗文学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超30%。

  “目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不足是语文课本普遍存在的问题。”王旭明说。同时,教材还注重通过课后练习、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据介绍,语文出版社是全国唯一的语文专业出版社。语文版教材修订工作自2013年9月开始。修订教材全套共十八册,供湖南、河南、广东、辽宁、四川、宁夏等语文版教材使用省份义务教育一年级至九年级学生使用。

  换教材更加强调时代性更换大约40%课文

  据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介绍,修订版教材和之前版本相比,大约更换了40%的课文,其更换标准就是是否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首先,一些优秀的传统篇目得到了保留。比如,保留了体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小英雄王二小》、《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等。“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其次,修订版教材更加强调时代性。王旭明表示,有些篇目虽然内容很好,文字也不错,但是由于和时代要求不符,还是被撤换。“比如《谁勇敢》一文,有些老师教过,而且特别爱教,希望能留下来,但我们还是拿下来了。为什么呢?一个孩子为了保护其他孩子不受马蜂蜇,用身体扑向马蜂窝,虽然保护了别人,但自己却受伤了,文本的结论是这个孩子最勇敢。我们认为,对孩子来说,这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不应倡导这种行为。怎么办最好?那不是语文要讲的事,至少在选文时我们不选这种文章。”此外,中学课本里的《洲际导弹自述》被改为《网络表情符号》,以更切合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生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由于与现代和谐社会导向不符,被换为《智取生辰纲》;《南京大屠杀》被换成《死里逃生》。

  同时,修订版教材还特别注意选择文质兼美且贴近儿童生活的文本,并保留了原教材的许多传统名篇,比如《想做好事的尤拉》、《奥莉娅和莉达》等。“这些文章能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情操和优秀的品德。”

  增内容向传统文化倾斜七至九年级古诗文占比达40%

  据了解,修订后的教材增加了古诗文比重,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一至六年级相关课文约占全部课文的30%,每册最后一个单元集中安排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七至九年级教材在篇目减少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每册两个古文单元,古文单元占比基本保持在40%左右。同时,新修订教材还通过其他方式做了一定程度的弥补,比如增加了白话小说单元,“这实际上也是学习古文”。

  此外,新修订教材还特别注意通过课后练习、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设计,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一至六年级《百花园》中的“读读背背”栏目,安排的内容都是古诗文;全套教材在《百花园》中安排读背古诗文82篇,比此前教材增加了40%。

  另外,七至九年级口语交际中的《交流座右铭》、《谈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写作中的《我看古人的苦读精神》,综合性学习中的《诸子百家初探》、《现代社会与儒家思想》等,都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练课后练习注重理解运用分析解释题过半

  在课后练习上,修订版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同时,加强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做到既有一定数量的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的练习,又有较大比例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练习,还有不少则是二者兼顾。比如,修订版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了较多的读写结合题;同时,练习中多次出现“用自己的话说说”、“用自己的话写写”等题目,以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的能力。

  据统计,全套教材中,语言文字运用题,即用语文来说现象,分析、解释各种问题的题目,占到50%以上。体现在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性学习上,话题的形式更加考虑学生的需要:口语交际加强了互动性,比如一二年级看图讲故事《劝说》,七八年级开一次辩论会《一分钱的官司该不该打》等;习作加强了实用性,比如一至六年级加强应用文的写作指导,安排了8次应用文写作的练习;综合性学习加强了 实践 性,比如七至九年级的编演短剧、办一份小报、调查社会用字情况等。据王旭明介绍,修订后的教材想利用这样一些环节,让学生不学“空语文”、不学“死语文”。

  减减量增质减负担课文数量减少15%

  据了解,在教材修订的时候,教育部曾召开专门会议,要求这一次教材修订要体现的精神之一就是“减负”。那么,怎么减轻学生负担?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减量。

  据统计,新修订后的语文版全套教材课文数量比修订前减少了大约15%。但王旭明表示,减量并不是减负的根本途径。“因此,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提质’,即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把练习设计得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精心考虑学生的接受度,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把非语文的或者说语文学习价值低下的内容筛选出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会学语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第4个回答  2023-05-05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23日举办的语文版义务教育修订版教材使用暨培训工作会上表示,今年秋季,全国400多万中小学生将开始使用语文出版社新修订的一年级和七年级语文教材。新修订的教材重视古诗文学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超30%。

  “目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不足是语文课本普遍存在的问题。”王旭明说。同时,教材还注重通过课后练习、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据介绍,语文出版社是全国唯一的语文专业出版社。语文版教材修订工作自2013年9月开始。修订教材全套共十八册,供湖南、河南、广东、辽宁、四川、宁夏等语文版教材使用省份义务教育一年级至九年级学生使用。

  换教材更加强调时代性更换大约40%课文

  据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介绍,修订版教材和之前版本相比,大约更换了40%的课文,其更换标准就是是否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首先,一些优秀的传统篇目得到了保留。比如,保留了体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小英雄王二小》、《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等。“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其次,修订版教材更加强调时代性。王旭明表示,有些篇目虽然内容很好,文字也不错,但是由于和时代要求不符,还是被撤换。“比如《谁勇敢》一文,有些老师教过,而且特别爱教,希望能留下来,但我们还是拿下来了。为什么呢?一个孩子为了保护其他孩子不受马蜂蜇,用身体扑向马蜂窝,虽然保护了别人,但自己却受伤了,文本的结论是这个孩子最勇敢。我们认为,对孩子来说,这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不应倡导这种行为。怎么办最好?那不是语文要讲的事,至少在选文时我们不选这种文章。”此外,中学课本里的《洲际导弹自述》被改为《网络表情符号》,以更切合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生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由于与现代和谐社会导向不符,被换为《智取生辰纲》;《南京大屠杀》被换成《死里逃生》。

  同时,修订版教材还特别注意选择文质兼美且贴近儿童生活的文本,并保留了原教材的许多传统名篇,比如《想做好事的尤拉》、《奥莉娅和莉达》等。“这些文章能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情操和优秀的品德。”

  增内容向传统文化倾斜七至九年级古诗文占比达40%

  据了解,修订后的教材增加了古诗文比重,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一至六年级相关课文约占全部课文的30%,每册最后一个单元集中安排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七至九年级教材在篇目减少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每册两个古文单元,古文单元占比基本保持在40%左右。同时,新修订教材还通过其他方式做了一定程度的弥补,比如增加了白话小说单元,“这实际上也是学习古文”。

  此外,新修订教材还特别注意通过课后练习、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设计,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一至六年级《百花园》中的“读读背背”栏目,安排的内容都是古诗文;全套教材在《百花园》中安排读背古诗文82篇,比此前教材增加了40%。

  另外,七至九年级口语交际中的《交流座右铭》、《谈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写作中的《我看古人的苦读精神》,综合性学习中的《诸子百家初探》、《现代社会与儒家思想》等,都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练课后练习注重理解运用分析解释题过半

  在课后练习上,修订版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同时,加强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做到既有一定数量的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的练习,又有较大比例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练习,还有不少则是二者兼顾。比如,修订版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了较多的读写结合题;同时,练习中多次出现“用自己的话说说”、“用自己的话写写”等题目,以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的能力。

  据统计,全套教材中,语言文字运用题,即用语文来说现象,分析、解释各种问题的题目,占到50%以上。体现在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性学习上,话题的形式更加考虑学生的需要:口语交际加强了互动性,比如一二年级看图讲故事《劝说》,七八年级开一次辩论会《一分钱的官司该不该打》等;习作加强了实用性,比如一至六年级加强应用文的写作指导,安排了8次应用文写作的练习;综合性学习加强了 实践 性,比如七至九年级的编演短剧、办一份小报、调查社会用字情况等。据王旭明介绍,修订后的教材想利用这样一些环节,让学生不学“空语文”、不学“死语文”。

  减减量增质减负担课文数量减少15%

  据了解,在教材修订的时候,教育部曾召开专门会议,要求这一次教材修订要体现的精神之一就是“减负”。那么,怎么减轻学生负担?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减量。

  据统计,新修订后的语文版全套教材课文数量比修订前减少了大约15%。但王旭明表示,减量并不是减负的根本途径。“因此,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提质’,即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把练习设计得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精心考虑学生的接受度,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把非语文的或者说语文学习价值低下的内容筛选出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会学语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