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荀子讲()(法、术势、礼)

如题所述

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荀子讲“礼”。

在国家治理上,荀子非常看重“礼”。荀子认为礼从区分与调节不同人的利欲关系中产生。在治礼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及人的欲望,而要让物与欲两者相持而长,在物质的增长和欲望的增长之间保持平衡。

在荀子看来,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礼的作用则在对人的利欲的无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间不免有冲突。为了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于一种强制性。由此,礼转为法。因此,荀子常有“礼法之枢要”“礼法之大分”的提法,而以礼法并称。

在荀子那里,礼是介于义和法之间的一个范畴。在义礼并称时,礼多是指道德。在礼和法并称时,礼多指制度。荀子说礼是法之大分时,既是指礼为立法的原则,又是指礼作为原则的道德立场。

法的制定和形式不纯属利益分配的问题,还有一个道义问题;法的一律化打破了贵族和平民的界限,使一切人平等。但是礼的持守却仍然使得有学养的人们不至于沉落。荀子可以说是顾及到现实的利欲追求和必要性而又坚持道德理想,力求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的思想家。

扩展资料

荀子,名况,字卿,华夏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13
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荀子的仁义
孔子讲仁,是说人心,人心要充满爱,爱自己,也爱别人。
孟子仁政,是说政治,政治要体现仁爱,把爱护人的精神融入到执政中去。
荀子仁义,是说行为,行为要符合仁义,在义这种行为中,要贯彻仁的精神。
三人的观点从个人修养,到政治生活,到社会道德。从点到面,不断发展,持续推广。体现了三人对“仁”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第2个回答  2015-11-13
曾经,淡淡的朦胧,点点的私语,把年华点缀成飞花落月的才情,
让相思穿透南国的烟雨,期待梦的相逢。如歌似水的月色,是我们的烟雨。渐行渐远的秋天,依然留着我对你的思念和眷恋,对你的一点一滴,不管清晰还是模糊,我都会选择不惊扰每
第3个回答  2020-06-05
换个思路来回答一下
不忘初心,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每一个人都必须有人无我有的东西拿出来,这个叫做创新,只有创新了,才能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如果孔子说仁,孟子还说仁,老子还说仁,谁会记得后面的孟子和老子呢?虽然孔子之后是出现了大儒,但是朱程理学是一种演化后的儒学,终究是一树两朵花开的事情。
真的没必要纠结谁说了啥?真的和我们有啥大关系吗?离得太远。
第4个回答  2015-11-13
礼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