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状况及其特点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①秦汉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陆路为主。 ②隋唐时期,水、陆并进。 ③两宋时期,陆地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辽、夏、金政权将岁币西运。 ④元朝时期,水、陆两条商路并进。 ⑤明朝,海运发达,远达东非和红海。 ⑥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目的:①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或者宣扬国威为主。例如郑和下西洋。 ②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例如丝绸之路。③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

特点: ①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拓展资料: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思想,包含了中国从先秦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典籍中关于对外贸易的看法和主张。

从先秦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典籍中关于对外贸易的看法和主张。古代对外贸易在先秦时期主要指诸侯国间的贸易;秦统一中国以后,指对中国境外的陆路与海上贸易,以及境内各民族(如汉与匈奴)间的贸易。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对外贸易在社会产品中所占的份额很小,人们一般对外贸很不重视。特别在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以后,中国已成为泱泱大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于周围国家,自然容易产生中国“百产丰盈,无物不有”的优越感,把对外贸易看成无足轻重之事。

诚然,在封建时代商品货币经济比较发达的王朝,也有一些思想家主张开放对外贸易,但多强调由官府控制,直到封建社会的后期,才有人主张开放海禁,允许民间进行海上贸易。

汉武帝时开通的“西北丝绸之路”,可以说是中国对外贸易兴起的重要标志。汉朝时,中国对外贸易以陆道为主,兼行海市。当时的对外贸易通道已是四通八达,除了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更早的“永昌道”,取道缅甸、印度半岛,与中亚大陆的古老商道相交会,称为“西南丝绸之路”。

往东北朝鲜半岛有“乐浪道”,不仅运往朝鲜半岛的货物行经此道,转口日本的商品也由此道转运南行,被称为“东北丝绸之路”。两汉时,中国国际贸易业务是当时世界上走得最远的。《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可见,中国当时国际贸易能力之强大。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采用“朝贡”方式,外国来的商品称为“贡”或“献”,中方交换出的商品则叫“赐”或“赏”。这实际上是一种不等价的官方贸易行为,中国的“赐”远远大于海外的“贡”。如张骞出使西域,虽然带有军事、政治目的,事实上却是一次大规模的对外经贸活动。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思想-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20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1:西汉时由于开通路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外贸关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是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4:元朝史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广告,被誉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13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四大特点:
一: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陆为主
二: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
三: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四: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2个回答  2021-02-03
第3个回答  2014-02-21
顺差巨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