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的上半部加上一个系念什么

上下结构

一、基的上半部加上一个系的字是綦,拼音qí。

二、释义:

1、青黑色:~巾。

2、文言副词。极:希望~切。

三、綦的部首:糸

四、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五、造字法:形声;从糸、其声

六、相关组词:

綦溪、綦毋、綦公、綦弁、履綦、綦下、綦溪、綦缟、綦巾、五綦、綦针、綦迹、綦卫、綦履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顺:横、竖、竖、横、横、横、撇、捺、撇折、撇折、点、竖钩、撇、点、

二、词组释义:

1、五綦[wǔ qí] 

谓目、耳、口、鼻、心五者各极其情。

2、綦针[qí zhēn] 

古代缝制衣帛的长针。

3、綦迹[qí jì] 

见“綦迹”。

4、綦卫[qí wèi] 

古代 綦 地出产的利箭。

5、綦履[qí lǚ] 

指用斜纹丝织品制成的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8
  綦
  qí
  青黑色:綦巾。
  极,很:綦难。綦切。言之綦详。
  姓。

  笔画数:14;
  部首:糸;
  綦
  綥
  qí
  【名】
  (形声。从糸,其声。糸(mì),细丝。从糸的字多与丝缕布帛有关。本义:苍灰色)
  同本义〖darkgrey〗
  綥,帛苍艾色。——《说文》
  缟衣綦巾。——《诗·郑风·出其东门》。传:“苍艾色女服也。”
  四人綦弁。——《书·顾命》
  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礼记·玉藻》
  又如:綦巾(青白色的女服,古代未嫁女子所服);綦弁(古代苍灰色的皮冠。一说为赤黑色的皮冠)
  鞋带〖shoelace〗
  夏葛履…,组綦系于踵。——《仪礼·士丧礼》
  足印〖footprint〗。如:綦迹(足迹;踪迹);綦履(履迹;脚印);綦辙(足迹和车轮辗过的痕迹。比喻前辈的遗泽)
  标准〖standard〗
  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定也。——《荀子》
  通“基”。基本〖base;foundation〗
  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定也。——《荀子·王霸》
  通“极”。顶点,终了〖top〗
  目欲綦色,耳欲綦声。——《荀子·王霸》
  姓。如:綦公(复姓);綦毋(复姓);綦连(复姓)

  綦
  qí
  【副】
  非常,很〖very〗。如:綦溪(深峭,极深);綦谷(极深)

  相关词语:
  --------------------------------------------------------------------------------
  五綦
  椶綦
  步綦
  缟綦
  缟衣綦巾
  公綦

  履綦
  缕綦
  南郭綦
  南郭子綦
  綦辙
  綦溪

  綦溪利跂
  綦弁
  綦公
  綦绣
  綦迹
  綦毋

  綦组
  綦会
  綦下
  綦缟
  綦履
  綦巾

  綦连
  綦母
  綦卫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9-11
綦 qí,
部首: 糸 部首笔画: 6 总笔画: 14




【名】
(形声。从糸,其声。糸(mì),细丝。从糸的字多与丝缕布帛有关。本义:苍灰色)
同本义〖darkgrey〗
綥,帛苍艾色。——《说文》
缟衣綦巾。——《诗·郑风·出其东门》。传:“苍艾色女服也。”
四人綦弁。——《书·顾命》
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礼记·玉藻》
又如:綦巾(青白色的女服,古代未嫁女子所服);綦弁(古代苍灰色的皮冠。一说为赤黑色的皮冠)
鞋带〖shoelace〗
夏葛履…,组綦系于踵。——《仪礼·士丧礼》
足印〖footprint〗。如:綦迹(足迹;踪迹);綦履(履迹;脚印);綦辙(足迹和车轮辗过的痕迹。比喻前辈的遗泽)
标准〖standard〗
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定也。——《荀子》
通“基”。基本〖base;foundation〗
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定也。——《荀子·王霸》
通“极”。顶点,终了〖top〗
目欲綦色,耳欲綦声。——《荀子·王霸》
姓。如:綦公(复姓);綦毋(复姓);綦连(复姓)



【副】
非常,很〖very〗。如:綦溪(深峭,极深);綦谷(极深)


青黑色:綦巾。
极,很:綦难。綦切。言之綦详。
姓。
第3个回答  2008-09-11
qi
第4个回答  2008-09-11
一、姓氏源流

綦(Qí)姓源出有二:

1、出自晋代义兴(今江苏省宜兴)有綦氏。

2、出自北魏有复姓綦连氏所简改。南北朝时,北魏有綦连氏,入中原后从汉俗,改为綦氏。

二、迁徙分布

(缺)“綦”,在甲骨文里,上部的“其”是一只鞋的形象,下部是“丝”,指古人系鞋的带子,而用在祭祀等重典上则表示庄重。《礼记·内则》曰:“履,著綦,”意即戴上裹腿,系上鞋带。綦,还有苍青色的含义,《诗·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卿乐我员”綦巾,即“苍艾色女服也。”另外,《荀子·王霸》:“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这里的“綦”,又是“极”的意思了。今人写信时还有“言之綦详”、“念子綦切”的用法,不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现在,綦姓分布在山东居多。在山东胶州、平度、即墨三市交汇之处,有平度沙梁村,全村皆姓綦,当地谚语中有“到沙梁,看旗杆”一说,盖因先前金榜题名的举子在家门立旗张扬之故。村老曰先人来自云南云云,已不可考。綦姓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一带)。

三、历史名人

綦 鍪:南宋人,端平年间官休宁知县,廉洁、公平,深得民心。离开那里后,百姓塑像来祭祀他。

綦崇礼:字叔厚,南宋大臣。高密(今高密县西南)人。后徙到北海(今潍县)。祖父及父亲均中明经进士。其幼时即颖悟过人,十岁为人作墓志铭。少入太学,甚有文采。重和元年(1118年)任淄县主簿,不久迁任起居郎、摄给事中。辞翰奇丽,颇为宋高宗宠幸。不久又拜为中书舍人。历任尚书吏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在职有才干,甚力同列推重。后除翰林学士,在职5年,撰诏命几百篇,文简意明,不虚美饰恶,代言甚为得体。后因疾退居台州,年60岁卒。赠左朝议大夫。

綦毋潜(691年-756年),字孝通,江西南康人。15岁游学京都长安,与当时诗坛名家多有交往,渐有诗名。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落第返乡。开元十四年,又赴京考试,终于进士及第,历宜寿导尉、左拾遗。开元十八年,入集贤院待制,为著作郎。在此期间,曾返乡省亲,路过洪州(今江西南昌),与当时任洪州都督的张九龄相见,并以诗作唱酬。开元二十一年冬,送诗友储光羲辞官归隐,受其影响,他萌发了归隐之志,便于当年年底离开长安,经洛阳,盘桓半年多,最后下定决心弃官南返。他先在江淮一带游历,足迹几乎遍及这带的名山胜迹。留传至今的诗也多描写风光之作。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义兴郡:古县名,原称阳羡,隋改义兴,北宋避太宗(原名赵匡义,后改名为光义,即位后又改后炅)讳改宜兴。又东晋时曾设义兴郡,治阳羡,辖今江苏省宜兴、溧阳,隋废。

河南郡:①河南地,秦汉指内蒙古河套黄河以南。②战国时称周雒邑王城为河南,汉置河南县。③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一带)。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为大行政区,辖河以南、淮以北的广大地区,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开元时从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叶以后又有河南节度使。

2、堂号(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