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虫的村落 小练笔 螳螂

草虫的村落 关于螳螂的小练笔急!!!!!!!!!!!!!!!!!

[编辑本段]
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 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螳螂体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复眼突出,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

英文名为mantid。亦作mantis、praying mantid或praying mantis。螳螂科(Mantidae)近2,000种体型大、行动缓慢的昆虫,特徵是前胸(上部)长,前足股节腹面有沟,沟两侧有刺列,胫节(下部)可嵌入沟内。它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常见於植丛中而非地面上,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雌虫交尾后常吃掉雄虫,卵产在卵鞘内可保护其度过不良天气或天敌袭击,卵数约200个。若虫(无翅,形似成虫)会同时全部孵出,常互相残杀。

多分布於热带和亚热带。欧洲的代表是Mantis属(薄翅螳螂〔Mantis religiosa〕是分布最广的种)、Ameles属、Iris属和Empusa属。北美的属包括Stagmomantis属(卡罗来纳螳螂〔S. carolina〕是分布最广泛的种类)、Litaneutria属(L. minor是小型西方种,是唯一原产加拿大的螳螂)、Thesprotia属(形细长)和Oligonicella属(形细长)。薄翅螳螂、Iris oratoria、窄翅螳螂(Tenodera angustipennis)和中华螳螂(T. aridifolia sinensis)已传入北美。中华螳螂在中国常见,原产於东亚许多地方,也是北美最大的螳螂,体长7∼10公分。

螳螂的英文名"mantis"源出希腊语,意为「占卜者」,因古希腊人相信螳螂具超自然的力量。目前的名称"mantid"(希腊语意为「算命者」)也是反映了这种看法。螳螂能静立不动或身体文雅地前后摆动,头上举,两前足外伸似在祈求,故引出许多神话和传说。迷信的说法认为,螳螂的棕色唾液可使人眼盲,马或骡食螳螂后可致死。螳螂的英语俗名"praying mantid"和学名为Mantis religiosa,以及德语名Gottesanbeterin、法语名prie-Dieu、普罗旺斯名prega-Diou和西印度群岛名「神马」(god-horse)均与宗教虔诚有关。其他的俗名还有「魔鬼之马」(devil's horse)和「杀骡虫
昆虫学家对本科的分类意见十分分歧。虽然一般把它归在直翅目(Orthoptera)的螳螂亚目(Mantodea),但也可自成一目螳螂目(Mantodea),或和蟑螂(它们也有卵鞘)一起归入蠊螂目(Dictyoptera)。

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节上生有钩状刺,用以捕捉害虫,故为益虫。后足的基部具有听器。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于雄性,雌性有时还能吃掉雄性。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卵鞘中药称“桑螵蛸”或“螵蛸”。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为不完全变态。我国常见的有中华绿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称“大刀螂”,体长约8厘米,绿色或黄褐;斑小螳螂(Statilia maculata)体长5~6.5厘米,灰褐或暗褐色。
饲养及其价值
[编辑本段]

一、人工高效规模饲养技术

目前已经有30余种具有成熟的人工饲养技术。

采集种源:多种螳螂均以卵块在树枝、树干、草茎、墙壁或石块上过冬。一般在9月至第二年2月均可开始采卵。采卵时,选择卵块大,表面保护层较厚,光泽性强,卵块外无破口、磨损或被寄生虫蛀孔的优质、健壮卵,连同卵块的粘连枝条的一段剪下,插入放少许水的罐头瓶中。孵鞘内的卵开始孵化前(气温升至20℃前),应做好饲养前的准备工作。

饲用昆虫:螳螂属于捕食性昆虫,喜欢捕捉活虫,特别是以运动中的小虫为食。3龄前的幼小若虫,如无活虫,很难饲养成功。因此,在螳螂卵块孵化前,应准备活虫饲料,如蚜虫和家蝇等。蚜虫繁殖力极强,且易饲养。可预先在花盆或小型塑料阳畦中,种植十字花科植物,待出苗后,接种上菜缢管蚜,让其繁殖待用。其他饲料昆虫有大蜡螟、玉米螟、菜粉蝶、土元、黄粉虫等。

人工配料:3龄后的螳螂若虫食量较大,只靠有限的活饵料很难满足需要,因此,必须配制人工饲料。下面介绍三个成功的人工饲料配方:

配方1:先将250毫升清水倒入容器中,取其中的少量水,将5克酵母片捣碎放入水中溶解,然后将50克鸡蛋黄、20克蜂蜜、20克蔗糖全部倒入,经过充分搅拌均匀后,放入锅中蒸沸,冷却后备用。

配方2:将100克鲜猪肝(其他动物肝也可),洗净切碎剁烂成糊状,加入蔗糖50克,拌匀备用。

配方3:水100毫升,鲜猪肝40克,蚜虫粉20克,豆粉5克,蔗糖20克,琼脂20克,酵母片1克。

采用以上三种配方时,要十分注意卫生消毒。配好的饲料经冷却后,可放入冰箱内短时间保存,按需取用。如大量饲养,最好根据用量隔日配制一次。

饲养管理:螳螂因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因此人工笼养有一定难度。室外用12米×6米×2米大笼罩饲养,笼内移植栽种矮小树木和棉花等隔离物,并供螳螂栖息,减少接触机会,避免自相残杀。同时,喂以人工糊状饲料。山东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用饲料昆虫黄粉虫幼虫和苍蝇饲喂螳螂,即可完成生长发育过程并产卵。

环境调控:人工反季节培育、打破休眠、模拟温湿度,人工创建自然条件,每天光照250瓦红外线,另外加照紫外线。

采收加工:在秋季至翌年春季采收。采后清理杂质,于沸水中浸杀或蒸30-40分钟,以杀死卵鞘中的卵,蒸透晒干或烘干即为中药桑螵蛸,备用或销售。注意必须把虫卵杀死,否则孵化出幼虫后,药效降低,影响质量。

炮制:取原虫整理干净,用2%-5%的食盐水溶液,拌匀,闷润,蒸2小时取出,晒干或文火炒干即可。

二、经济利用

药用价值:中药桑螵蛸是螳螂科昆虫的卵鞘。桑螵蛸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含有7种磷脂成分。桑螵蛸有抗尿频和收敛作用。磷脂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能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及其他细胞膜合成,桑螵蛸性味甘、咸、温、无毒,入肝、肾经。有补肾壮阳、固精缩尿之功能。主治遗尿、遗精、便频、肾虚腰痛、神经衰弱,也适用于妇女带下、经血不调等症。桑螵蛸的市场价格已经达到60-80元/千克。

除桑螵蛸以外,螳螂也可入药,即将螳螂的成虫干燥入药。螳螂有滋补强身、健肾益精、止搐定惊功能。主治体虚无力、阳痿遗精、小儿惊风抽搐、遗尿、痔疮及神经衰弱等症。临床应用主要是与其他药物配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生防价值:螳螂可捕食40余种害虫,如蝇、蚊、蝗、螽斯苦虫、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等小型昆虫,蝉、飞蝗等大型昆虫。

食用价值:螳螂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高蛋白质食用昆虫。

观赏价值:通过人工反季节培育,可以使人们周年欣赏到螳螂。螳螂也是建设小小动物园、野生昆虫园的良好素材。

大刀螳螂
[编辑本段]

大刀螳螂 Tenodera aridifolia Stoll

英文名:Chinese mantid

属于螳螂目 Mantodea 螳螂科 Mantdae。

体长70-100毫米,体大型,全体绿色或褐色。头部三角形,触角短。

螳螂目昆虫通称螳螂,大刀螂、拒斧等,是比较古老的昆虫,其形态结构与四千万年前的化石螳螂几乎相似。螳螂常具拟态和保护色,有绿叶状、枯叶状、花状或竹节状等等。螳螂是淅变态昆虫。卵块称为螵蛸,产于桑树者称桑螵蛸,可以入药。螳螂为肉食性,凶猛好斗,取食范围广泛,且食量大,在农、林区捕食不少害虫,是多种害虫的天敌。

分布:遍布国内。
-------
交配中的螳螂
在1984年,两名科学家里斯克和戴维斯虽然同样在实验室里观察大刀螳螂交尾,但是做了一些改进:他们事先把螳螂喂饱吃足,把灯光调暗,而且让螳螂自得其乐,人不在一边观看,而改用摄像机纪录。结果出乎意料:在三十场交配中,没有一场出现了吃夫。相反地,他们首次纪录了螳螂复杂的求偶仪式:雌雄双方翩翩起舞,整个过程短的10分钟,长的达两个小时。里斯克和戴维斯认为,以前人们之所以频频在实验室观察到螳螂吃夫,原因之一是因为在直接观察的条件下,失去“隐私”的螳螂没有机会举行求偶仪式,而这个仪式能消除雌螳螂的恶意,是雄螳螂能成功地交配所必须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实验室喂养的螳螂经常处于饥饿状态,雌螳螂饥不择食,把丈夫当美味。为了证明这个原因,里斯克和戴维斯在1987年又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发现,那些处于高度饥饿状态(已被饿了5到11天)的雌螳螂一见雄螳螂就扑上去抓来吃,根本无心交媾。处于中度饥饿状态(饿了3到5天)的雌螳螂会进行交媾,但在交媾过程中或在交媾之后,会试图吃掉配偶。而那些没有饿着肚子的雌螳螂则并不想吃配偶。可见雌螳螂吃夫的主要动机是因为肚子饿。但是在野外,雌螳螂并不是都能吃饱肚子的,那么,吃夫就还是可能发生的。在1992年,劳伦斯(S.E.Lawrence)在葡萄牙对欧洲螳螂的交配行为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野外研究。在他观察到的螳螂交尾现象中,大约31%发生了吃夫行为。在野外,雌螳螂大概处于中度饥饿。吃掉雄螳螂,对螳螂后代也的确有益。198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吃掉了配偶的雌螳螂,其后代数目比没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里斯克和戴维斯也承认,欧洲螳螂发生的吃夫现象可能比其他螳螂远为普遍,是他们给螳螂带来恶名。但是,雄螳螂很显然不是心甘情愿地被吃的。
大约两年前,美国出了一本题为《性与死:生物学哲学导论》的高级教科书。这本书介绍、讨论的都是关于“进化”、“基因”这些很专业化的生物学哲学问题,与性和死都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用了这么个题目呢?作者解释说“因为这个题目很有趣”、“生物界是奇妙和古怪的,至少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还要古怪。”其实作者完全可以更明白地说:因为性和死是生物界的永恒主题,就像爱和死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一样。
无性的生物可以靠不断的分裂而永世长存,有性的生物却必死无疑。性是对死亡的抗拒,是新生命的开端。这两个相对的力量,有时却能古怪地结合。例如,在蜘蛛纲和昆虫纲动物中,有时能观察到所谓“性食同类”(sexual cannibalism),即在交尾前后甚至交尾过程中,雌性吃掉与之交尾的雄性。最著名的例子当然是螳螂了。对雌螳螂杀夫的首次描述,出现于1658年出版的德语著作中。在1886年,一位美国昆虫学家向《科学》杂志报告了他在实验室看到的雌螳螂在交配前吃掉雄螳螂的头,而无头雄螳螂仍设法完成交配的奇怪情景,大概是关于这一现象的第一篇科学文献。稍后,法布尔在《昆虫记》中也描述了螳螂杀夫:

“然而在事实上,螳螂甚至还具有食用它丈夫的习性。这可真让人吃惊!在吃它的丈夫的时候,雌性的螳螂会咬住它丈夫的头颈,然后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最后,剩余下来的只是它丈夫的两片薄薄的翅膀而已。这真令人难以置信。”从这段描述看我们不知道法布尔是亲眼所见,还是只是在转述一个公认的事实。不管怎样,随着《昆虫记》风靡世界,雌螳螂“杀夫”(或者更确切地说,“吃夫”)的恶名和雄螳螂“殉情”的美名也就尽人皆知了。生物学家们甚至试图论证“吃夫”的合理性。

有的说,雌螳螂产卵需要大量的能量,雄螳螂的肉正是极好的能量来源。断头的雄螳螂能完成交配,这是已被实验证实的,因为控制交配的神经不在头部,而在腹部,而且,由于某些神经抑制中枢位于头部,头被吃掉反而还有助于增强雄性的性能力呢。雄螳螂不死,真是天理难容了。

不过,很少有人在野外观察到雌螳螂吃夫。我们说的螳螂,乃是一大类昆虫的总称(是昆虫纲下的一个目——螳螂目),包括形态、生态各不相同的1500多种螳螂。绝大多数螳螂物种都没有被观察到吃夫现象,这个名声,主要归咎于两种分布较广的螳螂:中国大刀螳螂和欧洲螳螂。

而上述二种螳螂也不一定吃夫,科学家发现,那些处于高度饥饿状态(已被饿了5到11天)的雌螳螂一见雄螳螂就扑上去抓来吃,根本无心交媾。处于中度饥饿状态(饿了3到5天)的雌螳螂会进行交媾,但在交媾过程中或在交媾之后,会试图吃掉配偶。而那些没有饿着肚子的雌螳螂则并不想吃配偶。

但是,研究者报告的吃夫现象都是在实验室里观察到的,在这种条件下,担惊受怕的动物往往会有异常的举动,在自然状态下,是否果真如此呢?这是真的与生殖有关的自相残杀,还是纯粹为了喂饱肚子的自相残杀?没人否认螳螂的确会自相残杀,而个子要小得多的雄螳螂也很容易成为雌螳螂的牺牲品,问题在于这是否有生殖意义?
这有资料,可供参考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8378.htm#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10
在南方有一种昆虫,与蝉一样,很能引起人的兴趣,但不怎么出名,因为它不能唱
歌。如果它也有一种钹,它的声誉,应比有名的音乐家要大得多,因为它在形状上与习
惯上都十分的不平常。它将是一名出色的乐手。
多年以前,在古希腊时期,这种昆虫叫做螳螂,或先知者。农夫们看见它半身直起,
立在太阳灼烧的青草上,态度很庄严,宽阔的、轻纱般的薄翼,如面膜似的拖曳着,前
腿形状如臂,伸向半空,好像是在祈祷,在无知识的农夫看来,它好像是一个女尼,所
以后来,就有人称呼它为祈祷的螳螂了。
这个错误再大没有了!那种貌似真诚的态度是骗人的,高举着的似乎是在祈祷的手
臂,其实是最可怕的利刃,无论什么东西经过它的身边,它便立刻原形毕露,用它的凶
器加以捕杀。它真是凶猛如饿虎,残忍如妖魔,它是专食活的动物的。看来,在它温柔
的面纱下,隐藏着十分吓人的杀气。
如果单从外表上看来,它并不令人生畏,相反,看上去它相当美丽,它有纤细而优
雅的姿态,淡绿的体色,轻薄如纱的长翼。颈部是柔软的,头可以朝任何方向自由转动。
只有这种昆虫能向各个方向凝视,真可谓是眼观六路。它甚至还有一个面孔。这一切都
构成了这样一个小动物的温柔。
螳螂天生就有着一副娴美而且优雅的身材。不仅如此,它还拥有另外一种独特的东
西,那便是生长在它的前足上的那对极具杀伤力,并且极富进攻性的冲杀、防御的武器。
而它的这种身材和它这对武器之间的差异,简直是太大了,太明显了,真让人难以相信,
它是一种温存与残忍并存的小动物。
见过螳螂的人,都会十分清楚地发现,它的纤细的腰部非常的长。不光是很长,还
特别的有力呢。与它的长腰相比,螳螂的大腿要更长一些。而且,它的大腿下面还生长
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的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齿,
一共有三个。总之,螳螂的大腿简直就是两排刀口的锯齿。当螳螂想要把腿折叠起来的
时候,它就可以把两条腿分别收放在这两排锯齿的中间,这样是很安全的,不至于自己
伤到自己。
如果说螳螂的大腿像是两排刀口的锯齿的话,那么它的小腿可以说是两排刀口的锯
子。生长在小腿上的锯齿要比长在大腿上的多很多。而且,小腿上的锯齿和大腿上的有
一些不太相同的地方。小腿锯齿的末端还生长着尖而锐的很硬的钩子,这些小钩子就像
金针一样。除此以外,锯齿上还长着一把有着双面刃的刀,就好像那种成弯曲状的修理
各种花枝用的剪刀一样。
对于这些小硬钩,我有着许多不堪回首的记忆。每次想到它们,都有一种难受的感
觉。记得从前曾经有过许多次这样的经历。在我到野外去捕捉螳螂的时候,经常遭到这
个小动物的强有力的自我保护与还击,总是捉它不成,反过来倒中了这个小东西的十分
厉害的“暗器”,被它抓住了手。而且,它总是抓得很牢,不轻易松开,让我自己无法
从中解脱出来,只有想其他的方法,请求别的人前来相助,帮我摆脱它的纠缠。所以,
在我们这种地方,或许再也没有什么其它的昆虫比这种小小的螳螂更难以对付,更难以
捕捉的了。螳螂身上的武器、暗器很多,因此,它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可以选择多种方
法来自我保护。比如,它有如针的硬钩,可以用镰钩去钩你的手指;它长有锯齿般的尖
刺,可以用它来扎、刺你的手;它还有一对锋利无比、而且十分健壮的大钳子。这对大
钳子对你的手有相当的威力,当它挟住你的手时,那滋味儿可不太好受啊!综上所述,
这种种有杀伤力的方法,让你很难对付它。要想活捉这个小动物,还真得动一番脑筋,
费一番周折呢!否则,捉住它将是不可能的。这个小东西不知要比人类小多少倍,但却
能威胁住人类。
平时,在它休息、不活动的时候,这个异常勇猛的捕捉其它昆虫的机器,只是将身
体蜷缩在胸坎处,看上去,似乎特别的平和,不至于有那么大的攻击性,甚至会让你觉
得,这个小动物简直是一只热爱祈祷的温和的小昆虫。但是,它可不总是这样的,否则
的话,它身上具备的那些进攻、防卫的武器也就派不上什么用场了。只要是有其它的昆
虫从它们的身边经过,无论是什么样的昆虫,也无论它们是无意路过,还是有意地侵袭,
螳螂的那副祈祷和平的相貌便会一下子烟消云散了。这个刚才还是蜷缩着休息的小动物,
立刻便伸展开它身体的三节,于是,那个可怜的路过者,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便己糊
里糊涂地成了螳螂利钩之下的俘虏了。它被重压在螳螂的两排锯齿之间,移动不得。然
后,螳螂很有力地把钳子夹紧,一切战斗就都结束了。无论是蝗虫,还是蚱蜢,或者甚
至是其它更加强壮的昆虫,都无法逃脱这四排锋利的锯齿的宰割。于是,一旦被捉,只
好束手就擒了。它可真是个了不得的杀虫机器。
假如你想到原野里面去详尽地研究,观察螳螂的习性,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
也就不得不把螳螂拿到室内来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如果把螳螂放在一个用铜丝盖住
的盆里面,再往盆里加上一些沙子,那么,这只螳螂将会生活得十分快乐和满意。我所
要做的,只是提供给它充足而又新鲜的食物就可以了。有了它必须的食品,它会生活得
更满意。因为我想要做一些试验,测量一下螳螂的筋力究竟能够有多大,所以,我不仅
仅是提供一些活的蝗虫或者是活的蚱蜢给螳螂吃,同时,还必须供给它一些最大个儿的
蜘蛛,以使它的身体更加强壮。至于我的观察、研究,以下便是在我做了上述工作以后,
所观察到的情形。
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跳了过去。后
者,也就是那只螳螂,立刻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态度,接着,反应十分迅速地做出了一种
让人感到特别诧异的姿势,使得那只本来什么也不怕的小蝗虫,此时此刻也充满了恐惧
感。螳螂表现出来的这种奇怪的面像,我敢肯定,你从来也没有见到过。螳螂把它的翅
膀极度地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就好像船帆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
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
不光是动作奇特,与此同时,它还会发出一种声音。那声音特别像毒蛇喷吐气息时发出
的声响。螳螂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全都放置在后足的上面。显然,它已经摆出了一副时刻
迎接挑战的姿态。因为,螳螂已经把身体的前半部完全都竖起来了,那对随时准备东挡
西杀的前臂也早已张了开来,露出了那种黑白相间的斑点。这样一种姿势,谁能说不是
随时备战的姿势呢?
螳螂在做出这种令谁都惊奇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瞄准它的敌人,死死盯住
它的俘虏,准备随时上阵,迎接激烈的战斗。哪怕那只蝗虫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
螳螂都会马上转动一下它的头,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螳螂这种死死的盯人战术,其目
的是很明显的,主要就是利用对方的惧怕心理,再继续把更大的惊恐纳入这个不久以后
就将成为牺牲者的对手心灵深处,造成“火上加油”的效果,给对手施加更重的压力。
螳螂希望在战斗未打响之前,就能让面前的敌人因恐惧心理而陷于不利地位,达到使其
不战自败的目的。因此,螳螂现在需要虚张声势一番,假装什么凶猛的怪物的架势,利
用心理战术,和面前的敌人进行周旋。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
看起来,螳螂的这个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那个开始天不怕、地
不怕的小蝗虫果然中了螳螂的妙计,真的是把它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当蝗虫看到螳
螂的这副奇怪的样子以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
伙,一动也不动,在没有弄清来者是谁之前,它是不敢轻易地向对方发起什么攻势的。
这样一来,一向擅于蹦来跳去的蝗虫,现在,竟然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甚至连马上跳起
来逃跑也想不起来了。已经慌了神儿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儿
忘到脑后去了。可怜的小蝗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生怕
稍不留神,便会命丧黄泉,在它最害怕的时候,它甚至莫明其妙地向前移动,靠近了螳
螂。它居然如此地恐慌,到了自己要去送死的地步。看来螳螂的心理战术是完全成功了。
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
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的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
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
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
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在蜘蛛捕捉食物、降服敌人的时候,它通常采取的办法是:首先,一上来便先发制
人,猛烈地刺击敌人的颈部,让它中毒。这样做的好处是对手中了毒,自然也就没有了
力气,也就不能继续抵抗防卫了。先下手为强嘛!与此相同的,螳螂在攻击蝗虫的时候,
也是首先重重地、不留情面地击打对方的颈部。受了一顿狂轰乱炸的痛捶之后,再加上
先前万分的恐惧,蝗虫的运转能力逐渐下降,动作慢慢地迟缓下来。也许是已经被打蒙
了的原因吧。这种办法既有效又非常的实用。螳螂就是利用这种办法,屡屡取得战斗的
胜利。无论是杀伤并食用和它一样大小的动物,还是对付比自己还要大一些的昆虫,这
种办法都是十分有效的。不过,最让人感到奇怪的,就是这么一只小个儿的昆虫,竟然
是一种十分贪吃的动物,能吃掉这么多的食物。
那些爱掘地的黄蜂们,算得上是螳螂的美餐之一了,因此常常受到螳螂的光顾。螳
螂经常出没于黄蜂的地穴附近。因此,在黄蜂的窠巢近区看到螳螂的身影屡屡出现,便
不足为奇了。螳螂总是埋伏在蜂窠的周围,等待时机,特别是那种能获得双重报酬的好
机会。为什么说是双重报酬呢?原来,有的时候,螳螂等待的不仅仅是黄蜂本身,因为
黄蜂自己的身上常常也会携带一些属于它自己的俘虏。这样一来,对于螳螂而言,不就
是双份的俘虏,双重报酬了吗?不过,螳螂并不总是这么走运的,也有不太幸运的时候。
有时,它也会常常什么都等不到,竟无功而返。主要原因是,黄蜂已经有所疑虑,从而
有所戒备了,方让螳螂失望而归。但是,也有个别掉以轻心者虽已发觉但仍不当心的,
被螳螂看准时机,一举将其抓获。这些命运悲惨的黄蜂为什么会遭到螳螂的毒手呢?因
为,有一些刚从外面回家的黄蜂,它们振翅飞来,有一些粗心大意,对早已埋伏起来的
敌人毫无戒备。当突然发觉大敌当前时,会被猛地吓了一跳,心里会稍稍迟疑一下,飞
行速度忽然减慢下来。但是,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螳螂的行动简直是迅雷不及
掩耳。于是,黄蜂一瞬间便坠入那个两排锯齿的捕捉器中——即螳螂的前臂和上臂的锯
齿之中了。螳螂就是这样出其不备,以快致胜的。接下来,那个不幸的牺牲者就会被胜
利者一口一口地蚕食掉。又成了螳螂的一顿美餐。
记得有一次,我曾看见过这样有趣的一幕。有一只黄蜂,刚刚俘获了一只蜜蜂,并
把它带回到自己的储藏室里,正在享用这只蜜蜂体内的蜜汁。不料,正在它吃得高兴的
时候,遭到了一只凶悍的螳螂的突然袭击。它无力还击,便束手就擒了。这只黄蜂正在
吃蜜蜂的嗉袋里储藏的蜜,但是螳螂的双锯,在不经意中,竟然有力地夹在了它的身上。
可是,就是在这种被俘虏的关键时刻,无论怎样的惊吓、恐怖和痛苦,竟然不能让这只
贪吃的小动物停止继续吸食蜜蜂体内的蜜汁。它依然在甜食着那芬香诱人的蜜汁。这真
是太奇异了,真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啊!
螳螂,这样一种凶狠恶毒、有如魔鬼一般的小动物,它的食物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
于其它种类的所有昆虫。螳螂的气概虽然特别神圣,但是,或许你想不到,因为这实在
是让人不可思议。事实上,螳螂还是一种自食其同类的动物呢。也就是说,螳螂是会吃
螳螂的,吃掉自己的兄弟姐妹。而且,在它吃的时候,面不改色,心不跳,十分泰然自
若,那副样子,简直和它吃蝗虫,吃蚱蜢的时候一模一样,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并且,与此同时,围绕在食同类的螳螂旁边围观的观众们,也没有任何反应,没有任何
抵抗的行动。不仅如此,这些观众还纷纷跃跃欲试,时刻准备着,一旦有了机会,它们
也会做同样的事情,也同样地毫不在乎,仿佛顺理成章似的。然而在事实上,螳螂甚至
还具有食用它丈夫的习性。这可真让人吃惊!在吃它的丈夫的时候,雌性的螳螂会咬住
它丈夫的头颈,然后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最后,剩余下来的只是它丈夫的两片薄薄的翅
膀而已。这真人难以置信。
螳螂真的是比狼还要狠毒十倍啊!听说,即便是狼,也不吃它们的同类。那么,螳
螂真的是很可怕的动物了!
第2个回答  2008-09-17
在南方有一种昆虫,与蝉一样,很能引起人的兴趣,但不怎么出名,因为它不能唱
歌。如果它也有一种钹,它的声誉,应比有名的音乐家要大得多,因为它在形状上与习
惯上都十分的不平常。它将是一名出色的乐手。
多年以前,在古希腊时期,这种昆虫叫做螳螂,或先知者。农夫们看见它半身直起,
立在太阳灼烧的青草上,态度很庄严,宽阔的、轻纱般的薄翼,如面膜似的拖曳着,前
腿形状如臂,伸向半空,好像是在祈祷,在无知识的农夫看来,它好像是一个女尼,所
以后来,就有人称呼它为祈祷的螳螂了。
这个错误再大没有了!那种貌似真诚的态度是骗人的,高举着的似乎是在祈祷的手
臂,其实是最可怕的利刃,无论什么东西经过它的身边,它便立刻原形毕露,用它的凶
器加以捕杀。它真是凶猛如饿虎,残忍如妖魔,它是专食活的动物的。看来,在它温柔
的面纱下,隐藏着十分吓人的杀气。
如果单从外表上看来,它并不令人生畏,相反,看上去它相当美丽,它有纤细而优
雅的姿态,淡绿的体色,轻薄如纱的长翼。颈部是柔软的,头可以朝任何方向自由转动。
只有这种昆虫能向各个方向凝视,真可谓是眼观六路。它甚至还有一个面孔。这一切都
构成了这样一个小动物的温柔。
螳螂天生就有着一副娴美而且优雅的身材。不仅如此,它还拥有另外一种独特的东
西,那便是生长在它的前足上的那对极具杀伤力,并且极富进攻性的冲杀、防御的武器。
而它的这种身材和它这对武器之间的差异,简直是太大了,太明显了,真让人难以相信,
它是一种温存与残忍并存的小动物。
见过螳螂的人,都会十分清楚地发现,它的纤细的腰部非常的长。不光是很长,还
特别的有力呢。与它的长腰相比,螳螂的大腿要更长一些。而且,它的大腿下面还生长
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的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齿,
一共有三个。总之,螳螂的大腿简直就是两排刀口的锯齿。当螳螂想要把腿折叠起来的
时候,它就可以把两条腿分别收放在这两排锯齿的中间,这样是很安全的,不至于自己
伤到自己。
如果说螳螂的大腿像是两排刀口的锯齿的话,那么它的小腿可以说是两排刀口的锯
子。生长在小腿上的锯齿要比长在大腿上的多很多。而且,小腿上的锯齿和大腿上的有
一些不太相同的地方。小腿锯齿的末端还生长着尖而锐的很硬的钩子,这些小钩子就像
金针一样。除此以外,锯齿上还长着一把有着双面刃的刀,就好像那种成弯曲状的修理
各种花枝用的剪刀一样。
对于这些小硬钩,我有着许多不堪回首的记忆。每次想到它们,都有一种难受的感
觉。记得从前曾经有过许多次这样的经历。在我到野外去捕捉螳螂的时候,经常遭到这
个小动物的强有力的自我保护与还击,总是捉它不成,反过来倒中了这个小东西的十分
厉害的“暗器”,被它抓住了手。而且,它总是抓得很牢,不轻易松开,让我自己无法
从中解脱出来,只有想其他的方法,请求别的人前来相助,帮我摆脱它的纠缠。所以,
在我们这种地方,或许再也没有什么其它的昆虫比这种小小的螳螂更难以对付,更难以
捕捉的了。螳螂身上的武器、暗器很多,因此,它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可以选择多种方
法来自我保护。比如,它有如针的硬钩,可以用镰钩去钩你的手指;它长有锯齿般的尖
刺,可以用它来扎、刺你的手;它还有一对锋利无比、而且十分健壮的大钳子。这对大
钳子对你的手有相当的威力,当它挟住你的手时,那滋味儿可不太好受啊!综上所述,
这种种有杀伤力的方法,让你很难对付它。要想活捉这个小动物,还真得动一番脑筋,
费一番周折呢!否则,捉住它将是不可能的。这个小东西不知要比人类小多少倍,但却
能威胁住人类。
平时,在它休息、不活动的时候,这个异常勇猛的捕捉其它昆虫的机器,只是将身
体蜷缩在胸坎处,看上去,似乎特别的平和,不至于有那么大的攻击性,甚至会让你觉
得,这个小动物简直是一只热爱祈祷的温和的小昆虫。但是,它可不总是这样的,否则
的话,它身上具备的那些进攻、防卫的武器也就派不上什么用场了。只要是有其它的昆
虫从它们的身边经过,无论是什么样的昆虫,也无论它们是无意路过,还是有意地侵袭,
螳螂的那副祈祷和平的相貌便会一下子烟消云散了。这个刚才还是蜷缩着休息的小动物,
立刻便伸展开它身体的三节,于是,那个可怜的路过者,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便己糊
里糊涂地成了螳螂利钩之下的俘虏了。它被重压在螳螂的两排锯齿之间,移动不得。然
后,螳螂很有力地把钳子夹紧,一切战斗就都结束了。无论是蝗虫,还是蚱蜢,或者甚
至是其它更加强壮的昆虫,都无法逃脱这四排锋利的锯齿的宰割。于是,一旦被捉,只
好束手就擒了。它可真是个了不得的杀虫机器。
假如你想到原野里面去详尽地研究,观察螳螂的习性,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
也就不得不把螳螂拿到室内来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如果把螳螂放在一个用铜丝盖住
的盆里面,再往盆里加上一些沙子,那么,这只螳螂将会生活得十分快乐和满意。我所
要做的,只是提供给它充足而又新鲜的食物就可以了。有了它必须的食品,它会生活得
更满意。因为我想要做一些试验,测量一下螳螂的筋力究竟能够有多大,所以,我不仅
仅是提供一些活的蝗虫或者是活的蚱蜢给螳螂吃,同时,还必须供给它一些最大个儿的
蜘蛛,以使它的身体更加强壮。至于我的观察、研究,以下便是在我做了上述工作以后,
所观察到的情形。
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跳了过去。后
者,也就是那只螳螂,立刻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态度,接着,反应十分迅速地做出了一种
让人感到特别诧异的姿势,使得那只本来什么也不怕的小蝗虫,此时此刻也充满了恐惧
感。螳螂表现出来的这种奇怪的面像,我敢肯定,你从来也没有见到过。螳螂把它的翅
膀极度地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就好像船帆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
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
不光是动作奇特,与此同时,它还会发出一种声音。那声音特别像毒蛇喷吐气息时发出
的声响。螳螂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全都放置在后足的上面。显然,它已经摆出了一副时刻
迎接挑战的姿态。因为,螳螂已经把身体的前半部完全都竖起来了,那对随时准备东挡
西杀的前臂也早已张了开来,露出了那种黑白相间的斑点。这样一种姿势,谁能说不是
随时备战的姿势呢?
螳螂在做出这种令谁都惊奇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瞄准它的敌人,死死盯住
它的俘虏,准备随时上阵,迎接激烈的战斗。哪怕那只蝗虫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
螳螂都会马上转动一下它的头,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螳螂这种死死的盯人战术,其目
的是很明显的,主要就是利用对方的惧怕心理,再继续把更大的惊恐纳入这个不久以后
就将成为牺牲者的对手心灵深处,造成“火上加油”的效果,给对手施加更重的压力。
螳螂希望在战斗未打响之前,就能让面前的敌人因恐惧心理而陷于不利地位,达到使其
不战自败的目的。因此,螳螂现在需要虚张声势一番,假装什么凶猛的怪物的架势,利
用心理战术,和面前的敌人进行周旋。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
看起来,螳螂的这个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那个开始天不怕、地
不怕的小蝗虫果然中了螳螂的妙计,真的是把它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当蝗虫看到螳
螂的这副奇怪的样子以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
伙,一动也不动,在没有弄清来者是谁之前,它是不敢轻易地向对方发起什么攻势的。
这样一来,一向擅于蹦来跳去的蝗虫,现在,竟然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甚至连马上跳起
来逃跑也想不起来了。已经慌了神儿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儿
忘到脑后去了。可怜的小蝗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生怕
稍不留神,便会命丧黄泉,在它最害怕的时候,它甚至莫明其妙地向前移动,靠近了螳
螂。它居然如此地恐慌,到了自己要去送死的地步。看来螳螂的心理战术是完全成功了。
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
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的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
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
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
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在蜘蛛捕捉食物、降服敌人的时候,它通常采取的办法是:首先,一上来便先发制
人,猛烈地刺击敌人的颈部,让它中毒。这样做的好处是对手中了毒,自然也就没有了
力气,也就不能继续抵抗防卫了。先下手为强嘛!与此相同的,螳螂在攻击蝗虫的时候,
也是首先重重地、不留情面地击打对方的颈部。受了一顿狂轰乱炸的痛捶之后,再加上
先前万分的恐惧,蝗虫的运转能力逐渐下降,动作慢慢地迟缓下来。也许是已经被打蒙
了的原因吧。这种办法既有效又非常的实用。螳螂就是利用这种办法,屡屡取得战斗的
胜利。无论是杀伤并食用和它一样大小的动物,还是对付比自己还要大一些的昆虫,这
种办法都是十分有效的。不过,最让人感到奇怪的,就是这么一只小个儿的昆虫,竟然
是一种十分贪吃的动物,能吃掉这么多的食物。
那些爱掘地的黄蜂们,算得上是螳螂的美餐之一了,因此常常受到螳螂的光顾。螳
螂经常出没于黄蜂的地穴附近。因此,在黄蜂的窠巢近区看到螳螂的身影屡屡出现,便
不足为奇了。螳螂总是埋伏在蜂窠的周围,等待时机,特别是那种能获得双重报酬的好
机会。为什么说是双重报酬呢?原来,有的时候,螳螂等待的不仅仅是黄蜂本身,因为
黄蜂自己的身上常常也会携带一些属于它自己的俘虏。这样一来,对于螳螂而言,不就
是双份的俘虏,双重报酬了吗?不过,螳螂并不总是这么走运的,也有不太幸运的时候。
有时,它也会常常什么都等不到,竟无功而返。主要原因是,黄蜂已经有所疑虑,从而
有所戒备了,方让螳螂失望而归。但是,也有个别掉以轻心者虽已发觉但仍不当心的,
被螳螂看准时机,一举将其抓获。这些命运悲惨的黄蜂为什么会遭到螳螂的毒手呢?因
为,有一些刚从外面回家的黄蜂,它们振翅飞来,有一些粗心大意,对早已埋伏起来的
敌人毫无戒备。当突然发觉大敌当前时,会被猛地吓了一跳,心里会稍稍迟疑一下,飞
行速度忽然减慢下来。但是,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螳螂的行动简直是迅雷不及
掩耳。于是,黄蜂一瞬间便坠入那个两排锯齿的捕捉器中——即螳螂的前臂和上臂的锯
齿之中了。螳螂就是这样出其不备,以快致胜的。接下来,那个不幸的牺牲者就会被胜
利者一口一口地蚕食掉。又成了螳螂的一顿美餐。
记得有一次,我曾看见过这样有趣的一幕。有一只黄蜂,刚刚俘获了一只蜜蜂,并
把它带回到自己的储藏室里,正在享用这只蜜蜂体内的蜜汁。不料,正在它吃得高兴的
时候,遭到了一只凶悍的螳螂的突然袭击。它无力还击,便束手就擒了。这只黄蜂正在
吃蜜蜂的嗉袋里储藏的蜜,但是螳螂的双锯,在不经意中,竟然有力地夹在了它的身上。
可是,就是在这种被俘虏的关键时刻,无论怎样的惊吓、恐怖和痛苦,竟然不能让这只
贪吃的小动物停止继续吸食蜜蜂体内的蜜汁。它依然在甜食着那芬香诱人的蜜汁。这真
是太奇异了,真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啊!
螳螂,这样一种凶狠恶毒、有如魔鬼一般的小动物,它的食物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
于其它种类的所有昆虫。螳螂的气概虽然特别神圣,但是,或许你想不到,因为这实在
是让人不可思议。事实上,螳螂还是一种自食其同类的动物呢。也就是说,螳螂是会吃
螳螂的,吃掉自己的兄弟姐妹。而且,在它吃的时候,面不改色,心不跳,十分泰然自
若,那副样子,简直和它吃蝗虫,吃蚱蜢的时候一模一样,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并且,与此同时,围绕在食同类的螳螂旁边围观的观众们,也没有任何反应,没有任何
抵抗的行动。不仅如此,这些观众还纷纷跃跃欲试,时刻准备着,一旦有了机会,它们
也会做同样的事情,也同样地毫不在乎,仿佛顺理成章似的。然而在事实上,螳螂甚至
还具有食用它丈夫的习性。这可真让人吃惊!在吃它的丈夫的时候,雌性的螳螂会咬住
它丈夫的头颈,然后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最后,剩余下来的只是它丈夫的两片薄薄的翅
膀而已。这真人难以置信。
螳螂真的是比狼还要狠毒十倍啊!听说,即便是狼,也不吃它们的同类。那么,螳
螂真的是很可怕的动物了!
第3个回答  2008-09-10
今天,我又趴在草丛边,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在我眼前,空前变大了,小草成了大森林。一只小蚂蚁,独自四处走动,发现了一块小面包渣,我想它一定是位高明的厨师,出来找一些东西做饭,现在它找到了,可是它搬不动,它转身往回走,来到洞穴里,不一会,蚂蚁厨师又带出了几位搬运工,它们齐心协力把食物搬了进去,今晚它们又有丰盛的晚餐喽!我仿佛嗅到了蚂蚁的饭香,我多想进去与它们一起分享啊,可是我又怕惊吓到这些小精灵们。
蚂蚁的生活也很有规律,它们自己干着自己的事情:小蚂蚁们在学校上学,老师在教课,它们师生都那么认真,那么全神贯注。在小蚂蚁上学时,它们的家长在工作、上班。叮铃铃……放学铃响了,小蚂蚁们都回家了,到了家小蚂蚁向父母回报一天学的什么,父母也许会批评它们,也许会表扬它们。一只看上去非常得意的小蚂蚁,我想它一定是考了好成绩吧。
一只蚂蚁强盗凶神恶煞的拦住一只蚂蚁居民,正好蚂蚁警察路过,把蚂蚁强盗抓住了,我想蚂蚁警察一定很高兴,因为它为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在农家小院升起炊烟,小狗的叫声才把我的心灵唤了回来。
我愿拉着你的手,一起去蚂蚁的王国散散步。

今天,我又兴致勃勃地来到蚂蚁洞旁,看见它们熙熙攘攘地往来。
蚂蚁站成一排排的,正准备做操了。忽然,蚂蚁队伍乱了套,纷纷散开,它们跑着跑着,不断地左冲右撞,一只庞大的蚂蚁撞到了一只娇小的蚂蚁,那只娇小的蚂蚁眼泪争先恐后地落了下来,怎么办呢?那只娇小的蚂蚁再也爬不动了,一大群蚂蚁拥过来,抬起娇小的蚂蚁就向远处走,它们的嘴里不停的在安慰小蚂蚁,小蚂蚁感恩不已,连声说谢谢。我的目光顺着蚂蚁走的路探索,我看到了蚂蚁的团结互助,友好的品质。我更在那里得到了许多!
我漫游了整整一上午,直至太阳公公笑得更猛的时候,我的心才收回来。
看到它们这样团结友好,我完全迷惑了,到底在蚂蚁的脑海中蕴藏了多少智慧?蚂蚁究竟有多少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是什么力量是它们这么团结呢?我完全沉浸在蚂蚁的海洋中了。
蚂蚁回家了,洞里传来一阵蚂蚁吃食的声音。我,在这智慧的海洋里返璞归真了。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6809066.html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09-10
一只螳螂出现在我面前,三角的额头,高高的颈,两把大刀明晃晃的刺眼,却又不失威风。咔的一刀,一只小虫惨死在他刀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