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黄埔的历史故事,或者一些故事

要黄埔的,最好就是历史的,越好我就采纳他的,给他50分.

黄埔位于广州市东南部的珠江之滨,占地119.42平方公里。属新滘镇。建村珠江边。原是泥 滩地,称浦村,后因黄姓居此,遂改为黄埔。� 这里交通便利,海陆交通网络发达。陆上广深铁路、广深高速公路横贯全区,中山大道、黄埔大道、广深公路和广园快速路等一级公路网四通八达,沟通全区并通往周边地区。十里珠江横贯黄埔南部,黄埔港是华南地区第一大港,航线通往五洲四海。
黄埔是一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宝地,早在一千多年前,黄埔就成为世界著名的商埠,曾几何时,世界各国的商船、鸦片战争的硝烟、近代战争的炮火都在黄埔烙下深深的印记;闻名世界的黄埔军校一代风云人物都在这里留下了非凡足迹。大江东去,百舸争流,现代化的港口和工业区、原始沙洲和山峦,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现代文明与古老民俗相映成趣,这些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为黄埔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黄埔有青山,有绿水,有古老的文化、热情的人民,黄埔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宾朋,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千年黄埔

有一部洋洋50万言、讲述黄埔军校历史的书开章第一句便是"天下谁不识黄埔!"
黄埔实在是太有名了。

诚然,当今世人闻得黄埔之名,多是从认识黄埔军校开始。但如果有人问起,一千多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在哪里?历史也会大声地告诉他:在今之黄埔,古之黄木湾扶胥镇也!

其实,令黄埔扬名的还有许许多多层叠在她身上、在中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事,弹丸之地有如此多的大事发生,实是世间少有。于是,便常常有人担心,黄埔这浮游在珠江上的蚱蜢小舟,怎载得动这厚重的历史积淀?

扶胥镇作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港口自南朝开始,历隋、唐、宋、元四朝而不衰,隋代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始建的扶胥港标志性建筑南海神庙至今仍香火鼎盛。明代起,随着岸线的推移,港口移到了黄埔村附近,港口亦随之易名为黄埔港。明清两代至今,黄埔港一直是海外巨舶的云集之地,时至于今,它已是个世界上数得着的亿吨大港,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巨大,恐怕只有地中海的亚历山大港可以与之媲美。黄埔这个名字,已深深嵌入各国航海家的脑海里,试问全世界各种各样文字的国际海图中,那一张没有"黄埔"的标记?

我们常说,满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闭关自守",根究起来,实在有点儿冤枉,事实上,即使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一直实行粤、闽、江、浙四口对外通商的清政府,为防止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而关闭了江、浙、闽三地的海关时,黄埔的大门却依然没有关上。

黄埔既然敞开怀抱接纳海外来风,千百年来,它便历尽了欢乐与苦痛。特别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西方列强选定中国作为他们要吞食的目标时,黄埔便成为他们觊觎的第一块肥肉。

此时的海外来舶可不是来朝贡的,它们在载来货物的同时,也载来了罪恶。中国境内的鸦片走私活动一开始便在黄埔海面进行,黄埔港渐渐成了鸦片走私贸易的中心。林则徐拍案而起,实施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将鸦片船逐出了黄埔港。

随即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虎门之战"国人耳熟能详,但在第二天发生在黄埔港前的"乌涌之战"却鲜有人提及。那一仗其实也打得很惨烈悲壮,驻守在乌涌炮台上的广东、广西兵700人及赶来增援的湖南兵900人在奋勇抵抗之后大都壮烈殉国,战后,清政府在炮台附近的黄羊山修造了"忠勇官兵之墓",并立祠祭祀。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国门从此洞开,西方列强乘机蜂拥而至,个个都想来分一杯羹。1844年10月初,法国派特使刺萼尼率军舰8艘杀气腾腾地开到珠江口,24日,战战兢兢的清政府全权代表耆英与刺萼尼在停靠在黄埔的法国军舰"阿吉默特"号上,签订了有36款的《中法黄埔条约》,黄埔,又一次以屈辱载入了史册。

侵略者的炮舰驶进珠江后,黄埔便无宁日了。1856年10月8日,一件触发中英两国重启战端的事件又在黄埔海面发生,是日,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在黄埔水域查获了走私船"亚罗"号,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籍此事件发难,派军舰炮轰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从此爆发。

外国侵略者的觊觎和寻衅,使黄埔难以再保持一个和平商埠的样子,贸易之外,黄埔相继修建了大坡地、白兔岗、新西岗、旧西岗、蝴蝶岗、白鹤岗、鱼珠、蟹山、狮山、狮腰、牛山等十多个炮台,组成拱卫广州的第二道防线。这些丝毫不逊于虎门要塞的炮台群至今雄风末改,古貌依然,只是作了游人怀古凭吊的场所罢了。

黄埔的炮台发出惊天动地的炮声,最近一次要算1922年6月,当是时,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炮轰观音山总统府,孙中山逃到永丰舰上,陈军在黄埔蟹山炮台上架起大炮,向停泊在黄埔长洲岛附近海面的永丰舰轰击。两年后的6月16日,孙中山在长洲岛上创立了黄埔军校。黄埔自此成为国民革命的摇篮,"到黄埔去!"成了当时中国革命青年梦寐以求的目标,国共两党的精英都在黄埔汇集,若干年后,他们都各自成了支撑两个不同营垒的栋梁,有的还成了中国大地上叱吒风云的军事或政治巨子,正是这些"黄埔人",领衔主演了一部剪不断、理还乱的中国现代史!在这期间发生的、以黄埔为出发地的东征北伐,以及在国共关系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中山舰事件",早早便写进了中学的教科书中。

黄埔怀古,不能不说到约翰·柯拜。1845年,鸦片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这位苏格兰小老头便在黄埔长洲岛上偷偷地开设了自己的船坞,这是中国境内第一家外资企业。由他开始,一批美资、英资的修船企业相继在黄埔设立,他们在获得利润的同时,也引来了中国从未有过的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也由此诞生。"黄埔船坞"这一品牌享誉世界航海界,后来"黄埔船坞"移到了香港。

柯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义民掳去,至今不知身死何处。但黄埔长洲岛上却有两处外国人的公墓,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驻华公使也在此长眠。块块碑石,见证着黄埔、乃至中国的对外开放史。

黄埔自古山明水秀、物华天宝,自是骚人墨客的眷顾之地。南海神庙内历代碑刻甚多,人称"南方碑林"。这其中,以韩愈撰文的唐碑、朱元璋授意写成的明太祖御碑、康熙大帝亲笔御碑以及苏东坡、陈献章的手书诗碑最负盛名。东坡学士当年是到过南海神庙的,在游览"扶胥浴日"胜景时,随手写下一首七言律诗,发出过"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圹涌雪山"的感叹。在浴日亭上与苏诗隔朝唱和的明代著名学者陈献章也曾在黄埔设台讲学,理学大家湛甘泉便是他当时在黄埔收的得意弟子。

流水依旧,世事沧桑。如今的黄埔,成了广州市属下的一个行政区域,她依然敞开胸怀迎接八面来风,千年古港,正生机勃发,修造船业,也方兴未艾,其外向型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以现代化港口新城区为目标的城市建设正一日千里地进行,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上,人们正营造着一个全新的黄埔。

再多的再大的名气黄埔也负载得起,与时俱进,随日增辉,今后之黄埔,会更加有名!

风景名胜

黄埔是华南第一大港口所在地,拥有:世界著名四大军校之一的黄埔军校,中国古代四大海神庙仅存的南海神庙,宋元羊城八景之第一景扶胥浴日,广州唯一的文化旅游风景区长洲岛,南海神庙内的羊城古树名木之1-8号,中国第一家外资企业柯拜船坞,美国首任驻华公使墓地,还有景色优美的丹水坑风景区和被誉为广州市“东肺”的龙头山森林公园。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校名虽多次变更,但因校址在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战功显赫,为世界四大著名军校之一,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重要意义。

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建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是历代皇帝祭祀海神的庙宇。宋元时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指此处,景区内有“南方碑林”及木棉、红豆等古树名木。

丹水坑风景区

丹水坑风景区集名胜古迹、休闲度假、会议、娱乐为一体,占地1200亩,景色秀丽,灵气万千,山势雄伟,大树参天,古荔成林,奇石洞天,泉水潺潺,四季花开。

龙头山森林公园
龙头山森林公园,因山间有一条清溪蜿蜒而流,如飞龙起舞,故名“龙头山”,山上树种繁多,乔木高大,花木葱茏,满山奇石。规划建为面积三千余亩的森林公园,为广大市民提供一处休闲静地。

海军黄埔军事博览中心
海军黄埔军事博览中心成立于1993年,原址是当年黄埔军校学员训练和学习场。浓缩展示了中国陆、海、空三军近百余项军械装备,其中有两次共和国战争中树立赫赫战功的装备,还有众多如乘坐水陆两栖坦克、各类口径枪炮的实弹射击等刺激军事娱乐项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16
史学界对黄埔军校的研究一直十分重视,本文就近年黄埔军校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做些综述,以纪念黄埔军校建立80周年。
黄埔军校创办的背景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学者们大多认为,这是孙中山总结吸取以往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所做出的重大决策。
王宗荣、王素梅指出,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始终没有自己的军队,只是拉拢、依靠一派军阀去攻打另一派军阀,最终充当了骄兵悍将争夺地盘的工具”,这使他“深感必须有自己的军队才有出路”。
赵耀宏、郝琦认为,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断无成就的,在建军问题上非寻找新的道路不可”。
方义洁、张栋梁认为:“苏俄革命的成功,也是促使孙中山创建军校的一个重要因素”。
黄埔军校的创办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王宗荣、王素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共对黄埔军校酝酿和筹备工作的支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晤孙中山,中国共产党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在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绝望之际,中国共产党给予他热情的支持;孙中山组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共产党人积极参加”。谈方认为:“孙中山和国民党左派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合作努力”,“是军校创建的主要动力和根本支柱”。
蒋介石与黄埔军校
蒋介石为何能当上黄埔军校校长?刘翠英认为,蒋对孙“表现得很忠诚,又学过军事,有一定才能,当时只有30出头,可说年轻有为,因此就得到孙中山的充分信任。”虞宝棠指出,蒋介石当上黄埔军校校长,“是多种因素的组合,造成了这一历史的必然”。首先是国民党内缺乏军事人才,其次是蒋介石“毛遂自荐”,要求出使苏俄,从而促使孙中山做出了这一决定。丘挺、郭晓春则指出:“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但是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又跑到上海消极对抗,并派张静江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才在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对蒋介石的黄埔治军思想与实践,学者也进行了探讨。季云飞指出:“蒋介石此时期治军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治军思想,兼容苏俄红军的治军原则”,其主要体现在“分别编制,勤以训练,厚以教养,严以军纪,指导之以主义及政治观念”五个方面。韩胜朝认为,蒋介石的治军思想“从客观效果上讲,对军校及军中良好作风的形成,对军队政治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他又利用他的特殊职位极力推行曾国藩、胡林翼那套封建主义、旧式军阀思想与方法”。
周恩来与黄埔军校
学者们普遍认为,周恩来作为政治部主任,为黄埔军校政治工作的创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建立健全政治部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宋桂林指出:“周恩来一到任,马上就对原来班子进行整顿,增设组织机构”,并从黄埔一期毕业生中选调优秀共产党员任职,以保证政治部工作正常运转。王宗荣、王素梅指出,周恩来还“制定了服务细则,明确了政治工作宗旨,规定了各级领导的权力范围和工作职责”。其次,重订政治教育计划,提高政治教育分量,丰富政治教学内容。陈伙成、王建强认为,周恩来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一是确定政治教学课目,制定政治教学计划”;“二是扩大名人来校作政治演讲的范围和内容,并举办师生政治讨论会”;“三是组织政治部创办刊物,教唱革命歌曲,营造浓厚的进步的政治氛围”。第三,指导建立“中共黄埔特别支部”,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加强和扩大中共在黄埔军校的政治影响。陈答才指出:“周恩来到职后,重视发展中共党团组织。在他的正确指导下,中共在黄埔军校的党组织发展迅速”。第四,把政治教育同实地作战相结合,开展战时政治工作。金冲及认为,周恩来对黄埔学生官兵所进行的战时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包括“要求军队保持严明的纪律”,“向民众展开政治宣传”,“加强民众的组织工作”等。总之,学者们认为:“周恩来在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创造了光辉的业绩”。
苏联、共产国际与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的创办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建议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刘翠英指出:“最初考虑把军校设在苏境内,后来决定由苏方派出军事顾问,在中国境内建立”。在蒋介石访苏期间,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专门讨论了创办军校问题,并让苏联顾问鲍罗廷与廖仲恺等人负责筹办。谈方指出,国民党一大闭幕后,鲍罗廷随即将首批苏联军事顾问推荐给孙中山,“帮助设计”黄埔军校。随后,苏联又应孙中山要求,先后向广州派了几十名顾问。当时,“苏联顾问的活动中心就是创建黄埔军校,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为创建军校做出了贡献”。黄埔军校的发展也离不开苏联的大力帮助。王强指出:“黄埔军校宣告成立后,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在这关键时刻,苏联给了黄埔军校以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援,帮助黄埔军校渡过难关”。据统计,除派遣军事顾问外,苏联为军校提供了250万卢布的开办经费,并“先后6次为军校运来了大批的枪炮弹药,计有步枪51000枝,子弹57400万发,机枪1090挺”等,“从根本上保证了军校之训练、建军及其军事斗争的顺利进行”。
苏联对黄埔军校的影响是巨大的。唐正香认为:“黄埔军校深受苏联红军影响,无论是编制体制还是军事教育训练,都深深地打上了苏军的烙印”。王强认为,黄埔军校显著的教育成绩,“是与苏联顾问在教学实践中的帮助分不开的”。“他们帮助制订教学计划,提供苏联红军最新资料,重订各科教程,在教学中亲自示范和教练”,“为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人才提供了保障”。
在政治方面,王强指出:“黄埔军校突出政治教育的特征,是孙中山‘以俄为师’的办学方针的具体体现”。“从黄埔军校开设的政治课中,也可看出深受苏联的影响。在苏联顾问的直接参与下,军校开办内容丰富的政治课,对学员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同时也注意向学员灌输马列主义思想”。
黄埔军校毕业生
黄埔军校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历来备受人们关注,尤其是在国共合作期间招收的前六期学生,更是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据周兴统计,黄埔军校“在首次国共合作期间共招收六期学生,其中的前五期毕业计7399人”,“其第六期学员4400多人于1926年7月至10月分批入校,经历大革命失败后,大部分人离校各奔前程,到1929年2月毕业时仅剩下718人”。刘红指出:“在国民党军界中只有前六期最有地位和影响”,但“在前六期内也讲究资历,前后期之间界限分明,高一期压死人,低一期自甘屈就”。这使学者对黄埔一期又给予了特别关注。赵金康对黄埔一期学生的生源、家庭状况、文化程度、入校年龄、宗教信仰等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黄埔一期“学员分布广,利于他们互相交流学习和取长补短”;学员出身各种家庭,但“以来自农民家庭的学员居多”;“学员所具备的中等以上文化程度,便于他们接受新知识”;年龄大多“在19到25岁之间,处在受教育的良好阶段”;“大多数学生无宗教信仰,为三民主义迅速成为他们的理想提供了有利条件”。曾庆榴则进一步对黄埔一期师生中的中共党员人数和特点作了考订和分析,认为学员中有中共党员88人,教职员中有中共党员15人。他们“多是不同凡响的人物”,这主要体现在:入党时间比较早,有的还是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文化程度比较高,最低是中等以上学历;阅历十分丰富,多数是各地革命运动的先锋和骨干;军事基础比较好,一些人曾从事过军事工作。这批共产党员经过在黄埔军校的学习和磨练,后来大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黄埔军校与中国革命
黄埔军校曾是中国革命军队的摇篮,黄埔出身的国共将士在两次国共合作期间,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此,赵耀宏、郝琦指出:“黄埔军校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人才,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卓著的功勋,也宣传和传播了革命思想,支持和推动了工农运动”。周兴指出:“黄埔师生出身的国共两党将士在东征、北伐和抗战中的出色表现,共同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一起建树了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历史丰碑”。
黄埔军校是中国共产党建军实践的开端,为人民军队建设积累了初步经验并准备了干部。陈伙成、王建强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初几年,还不懂得直接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的重要性,但通过参加创办黄埔军校,开始懂得了军事的重要”。周兴指出:“军校师生中的共产党员成为当时中共掌握部分国民革命军,及其此后创建人民军队——工农红军、八路军与新四军、人民解放军的中坚骨干力量。他们为人民武装的肇创、发展和壮大,建树了不朽功勋”。此外,还有众多的黄埔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陈伙成、王建强指出:“在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跟着中国共产党继续革命的黄埔师生约有3000余人,他们参加了几乎所有的重大的武装起义”,“为革命战争的发生发展,为红军和苏区的建设,为白区斗争的开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黄埔精神的内涵
黄埔军校培育的黄埔精神,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何为黄埔精神?卢宁认为:“简而言之,就是为主义而英勇奋斗的精神”。陈伙成认为,就是“孙中山倡导的‘忍苦耐劳、努力奋发’的学习精神;‘一心一意为国家奋斗’的革命精神;为民众利益‘不要身家性命’的牺牲精神;主动活泼的富于进攻的战斗精神。后来人们把这些精神誉为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蔡宏俊认为:“黄埔精神是一个以中华传统武德为基础,以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为主体,以大同理想为核心的思想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武德内涵和独特的武德规范,而且充满着道德悟性和人生智慧。它是一座既有人格魅力又有思想魅力的精神宝库。王宗荣、王素梅认为:“发扬革命的黄埔精神,深化我国军事文化研究和弘扬黄埔精神,汲取国共合作与分裂的经验教训,对于促进祖国的统一,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陈伙成、王建强则通过考察黄埔同学会的历史指出,抗战时期的延安黄埔同学分会以“团结抗日救国”为职责,新时期的黄埔同学会以“致力振兴中华,促进祖国统一”为己任。由此可见,“在争取民族独立和祖国统一的长期斗争中,党始终不渝地弘扬黄埔精神”。
黄埔军校研究存在的不足
目前,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还仅仅局限于1924—1927年国共合作期间的黄埔军校,而对此后黄埔军校的发展演变还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对其在各地所办分校更是鲜有研究。因此,我们应该扩大研究领域,开阔研究视野,将整个黄埔军校的历史纳入研究范围。此外,我们还应关注现实的黄埔同学会的研究,将其与黄埔军校历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架设一座联系的桥梁,从而使历史更好地服务于现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