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出《出师表》感悟330字

作文出《出师表》感悟330字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语文书上的注释是这样写的。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也就是这“卧龙”。
  《三国演义》里是这样写的。
  我曾经像许多人一样,欣赏他的谋略,钦佩他的博学,也感叹于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诚然,他的功绩是那么显赫,但是写《出师表》的他,在我眼中,与往常有所不同。
  “陛下”,他是这样叫那“扶不起的阿斗”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间,受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孔明,为何那样谦虚?或许你是淡泊名利,可却从未“苟全性命于乱世”;或许你是一个布衣,可绝不“卑鄙”;或许你是那样自觉卑微,但你这样一个才子,让任何一个君王“三顾茅庐”都值得!可是,在“皇上”面前,你却是以那样一个平凡、忠诚、卑微的臣子的角色出现。或许对于刘禅,你有些无奈。可更多的却是自责,自责自己没有完成好先帝的使命,那样的你,岂能不让人钦佩。
  刘备死前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可想而知,刘备对他是怎样的看重,怎样的信任。他完全可以在朝中独揽大权,可是他没有,也许这就是他,只要选择了忠诚,那么期限就是永远。那样忠心的臣子,怎能不令人折服。
  青衫玉立,走出《三国演义》里被神话了的他,《出师表》中那个捧着一颗忠诚的心,向君王进谏的他,那个一辈子都尽忠尽职的博学才子——孔明,我对你的钦佩已不止在你的才学之上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9-23
我表示我以前写过的但现在找不到了这我在别的地方找到的
 你凑合着用吧~~亲

读完了《出师表》,我被诸葛亮的那腔爱国热血和一颗爱国之心所深深感动了。
作为掌握蜀国军政大权的人,诸葛亮并没有安享荣华富贵,而是尽心竭力地去辅佐刘禅,帮助他成就霸业。诸葛亮受刘备临终前的托孤重任,肩负着“平定中原,兴复汉室”的使命。他六出祁山,虽然无功而返,但他这种为国家兴盛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们敬仰。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故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是《出师表》中的一段话。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一生肝脑涂地,为刘备出谋划策,使刘备能够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夸张一点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强盛的蜀国。有人说诸葛亮愚忠,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说刘禅沉于酒色,诸葛亮应自立为帝。但我却不赞同这种看法,如果这样,诸葛亮就是篡位,虽然刘备临终告诉诸葛亮可以这样,但却怎能堵住天下人之口呢?诸葛亮一生为蜀国立下赫赫战功,却从不居功自傲,诸葛亮如此尽心尽力,是为了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又怎能说成是愚忠呢?

一篇《出师表》更显示出他的赤胆忠心。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建议刘禅广开言路,招贤纳才,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主张敢于纳谏,亲贤臣,远小人,这样国家才会强盛。其用心良苦,非一般人能体会。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他的《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他在诗中也歌颂了诸葛亮的北伐壮举,是的,诸葛亮的一生让我们读懂了很多,尤其是他的《出师表》。虽然蜀国后来灭亡了,但是诸葛亮和他的《出师表》却永远是茫茫银河中一颗不会褪色的明星!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起慢慢品位诸葛亮与他的《出师表》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9-23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每每听到这句辛酸的诗,心头总有说不出的郁闷,会被诸葛亮义薄云天的无私精神所折服而留下敬佩的泪水。
诸葛亮头实乃天下大才,聪明绝顶之人,为何甘心为刘氏父子鞠躬尽瘁。为汉室王朝捐躯卖命呢?
诸葛亮原先躬耕南阳,生活自由潇洒。刘备闻其大才猥自枉屈,向诸葛亮询问天下大事。期间,刘备为诸葛亮久居乡野而知天下大势的才情所振奋。于是刘备三顾草庐,礼贤下士拜诸葛亮出山。
才华横溢的诸葛亮原只求在动乱年代安身立命,不求建功立业、闻达诸侯。终于,还是被宽厚爱人,求贤若渴的刘备的诚心感动,决心入世辅佐刘备,帮他复兴汉室,还于旧都。
此后,诸葛亮为无权无势的刘备出谋划策,东征西讨,出生入死,无论是诸葛亮的人品,还是他的才智都为刘备所赞叹,他深受刘备的器重;同时,贤德的刘备也被诸葛亮敬重,他们惺惺相惜,同甘共苦。彼此推心置腹,无所不谈,多为主仆,实为手足。如此深情厚谊,煞羡旁人。
自“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为实现刘备遗愿,报答刘备知遇之恩,对后主刘禅更是尽心尽力。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没有得到后主的感激和尊重,反遭怀疑、忽视。面对无才无德、引喻失义的后主,诸葛亮一直是爱护有加,向来是悉心指导,忠心耿耿的劝谏。无论后主怎样昏庸,诸葛亮也没有想过取而代之。试想,诸葛亮若有心夺权,何其不易;以诸葛亮在三军中崇高威望,振臂一呼,小小蜀汉必是其囊中之物。改朝换代,成就帝王霸业,有何不可。可是他没有,他甘心向无能的阿斗臣服,不是他胸无大志,而是他心怀感恩。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他愿为此付出一切,并无怨无悔。
因为诸葛亮心怀感恩,才有了汉室复兴。
中华上下五千年,仁人志士不绝于耳。即使在今科技日星月异、物欲横流的时代,感恩仍是社会的必修课,感恩仍是人们的道德底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