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的理论背景是什么?

如题所述

这句话的理论背景应该来自杜威的进步主义思想(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他强调“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成长,就是理想所在”)。
我国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陈鹤琴先生的“生活是活教材”等等都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这涉及到教育的出发点与目标。教育不是像园丁一样把所有的花木修剪的整齐划一,也不是像工程师一样把所有的产品流水制造的统一规格。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手段,让受教育的人在现在及未来能生存、能学习、能与人相处、能做事。北师大肖川教授有一句话,说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幸福生活做准备。现在、未来。

“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这句话还可以说成“没有需求就没有教育”、“没有问题就没有教育”等等,这是倡导教育回归生活,从生活中的要求、需求、问题中来,到生活中去(解决这些要求、需求、问题)。

这也是一句倡导学生主体地位的句子,表明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该占据学习的主导,是一种学生本位的思想,突破过去“师本位”思想,不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必须学生么,而是学生需要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这里的“教”以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念来看,是共同建构的过程。

另外,这也是学科制与生成性课程(如主题活动课程、项目教学法、问题学习等)之间的对立。预设与计划为特征的传统学科制没有考虑到“要求”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最后,从哲学基础上来看,传统教育受西方影响较重,学科制受柏拉图“二元论”(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影响。“考虑到要求的教育”受“一元论”(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两种,即“感性世界”和“理念世界”。他认为:
“感性世界”: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是不真实的世界,因为它是流动不居,变化无常的。
“理念世界”:就是把各类具体事物抽象出来形成的一切类概念或一般概念的概念世界。
柏拉图把理念世界客观化、绝对化,认为这个世界是永恒不变的世界,它才是惟一的真实的存在。二元论哲学在分科课程上,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的割裂。

柏拉图抛弃感性世界、尊奉理念世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反其道而行之,尊奉生活世界、反对理念世界。他认为只有生活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在思想中对它进行抽象,而是在与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打交道中认识世界的。

所以现在的教育提倡“生本”、“生活化”等等,就是倡导“一元论”,将理性与感性结合起来,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将需求与教育整合起来。

所以你问的这句话包含了以上的诸多内涵,这也仅仅是在我个人的理解下总结的。希望对你有用处。

PS:回答你这个问题我感觉在写论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