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3

中国近代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发展历程中,艾思奇和李达发挥了关键作用。1934至1935年间,艾思奇通过《读书生活》的《哲学讲话》,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该书改名《大众哲学》后广受欢迎,对理论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李达的研究和著作,如《社会学大纲》和《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系统地介绍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影响深远。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始于“五四”运动时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人们深刻认识到这一原则的重要性。毛泽东作为杰出代表,1930年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首次提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批判教条主义。1936年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1937年的《实践论》、《矛盾论》进一步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特别是《实践论》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论规律。《矛盾论》深入探讨了对立统一规律,强调事物内部矛盾性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展示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


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深入结合中国革命实践,进一步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能动的革命反映论”,将存在与思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统一。他的多部著作如《改造我们的学习》等,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理论与实际、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的完美结合,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扩展资料

1840~1949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哲学;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产生、发展、演变,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取得胜利的哲学发展阶段。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