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越优秀打击越大?

如题所述

你是否遭遇过小人在背后捅刀?你是否觉得自己越优秀,背后打击的人越多?这种现象是偶然,还是必然?原因何在?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戴尔·卡耐基:没有人会去踢一条死狗!

一个人,不鸣则已,若一鸣惊人,则必然会遭遇“十面埋伏”和来自各个维度的打击。很有意思的是,人们尤其是喜欢以各种形式打击老板赏识的人。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自己明明做得很好,怎么老受打击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打击者”的心理:

对优秀的人进行打击,大抵是源于内心的“嫉妒”。打击者必定是好打听闲话的。他们之所以特别关心别人,并非发自真心,而是为了搜集优秀者的“小问题”,然后将其异化、放大、延展……进而丑化、矮化对方。

因为人的心灵如若不能从自身的优点中取得养料,就会将别人的缺点来作为养料。而打击者往往是自身资质平庸,同时又自动屏蔽或痛恨对方的优点。

因此,他们只能通过“找茬”、“造谣”、“诽谤”、“污蔑”、“向老板打小报告”等方式来安慰那颗脆弱、狭隘又自卑的心,以求得到暂时的、虚幻的平衡。而一个致力于不断提升自己且充分自我接纳的人,是不屑于去嫉妒他人的。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有他的只能是闲人、平庸之人。所以西方有句古话说道:“多管别人闲事必定没安好心。”

一个后起之秀是招人嫉妒的,尤其容易受到领导和资历更老的人的嫉妒,因为他们之间的距离发生了质的改变。由于资历更老者往往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而丧失了快速学习并更新迭代的动力和能力,导致他们的内心产生了深深地不安全感,如临深渊。于是,他们化恐惧、嫉妒为报复的力量,“奋起反击”!

这些人,尽管是中坚力量,但公司的利益相较于自身的感受而言,已然退居第二位。哪怕是让公司的利益受损,他们也要尽全力搞垮后起之秀,甚至将其排挤出局!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谈到:

“你要是被人家踢了,或者是被人家恶意批评的话,请记住,他们之所以做这种事情,是因为这么做能使那些人有一种自以为重要的感觉;这通常也意味着你已经有所成就,而且值得别人注意。不公正的批评是一种伪装过的恭维。请记住,从来没有人会踢一条死狗!”

可见,“一个优秀之人被他人陷害”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也无是无非!这是一个人日益强大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的情形,其偶然性中有一定的必然性。

如何跳出并超越“被人陷害的困境”呢?既然这种遭遇是必然的。那么,欲跳出困境,其核心便在于是否“正心正举”。

何谓正心正举呢?

正心(知):充分认知生命和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正举(行):行中庸之道,保持平衡。

“正心”和“正举”是一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阴阳,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我们只有知行合一,才可能化困境为修行的助缘,跳出小我,成就无我,开启自在之门!

接下来,基于生命和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给大家几点具体的建议:

从敌人身上学习

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这样说:“难道你只能从那些对你好、羡慕你、常站在你身边的人身上学习吗?从那些指责你、反对你的人那里,学来的岂不更多吗?”

“被嫉妒者”和“嫉妒者”的角色是一成不变的吗?非也,我们常常会一人分饰两角。比如,在公司里,你可能是被嫉妒的角色,但在感情生活中,你可能扮演的是嫉妒者的角色,并有意无意的伤害了他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所以,当我们作为被害者时,则要清醒地做到以人为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反思、自我批评

凡人畏果,菩萨畏因。被人陷害,其实也不光是打击者的原因。任何事物、现象乃因缘和合而成,孤掌难鸣。被人陷害亦是如此,小人的嫉妒心理固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引起他人的嫉妒”、“威胁到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让他人的存在感和尊严受挫”……才是让你身处险境的根本原因。

因此,在敌人对你“下手”之前,要对自己做出的成绩保持清醒的觉知,并做自己最严格的批评者,找出自身的弱点并加以改正,防患于未然。举个例子:当达尔文完成不朽巨著《进化论》的手稿时,他深知,这是一本具有革命性的书,会动摇整个知识界和宗教界。所以,在外界对他进行无情的打击之前,他已然对自己“下手”。达尔文花了15年的时间来检查资料,研究理论,反思结论……

这样做之后,外界的攻击仍不可避免,因为人心叵测且不可控。但达尔文做到了不愧于心,如此,方能更加坦然地面对外界的“腥风血雨”。

保持警惕、谦卑

当你表现后,必然会遭到四面八方的打击。此时,你在明处,敌人在暗处。所以,要时刻保持谦虚、警惕,行中庸之道,谨言慎行。否则,你所有的缺点都会慢慢暴露出来,成为他人的把柄。

我们在上文中谈到,一个人之所以会遭到打击,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威胁到了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使他人的存在感和自尊心受挫。所以,《易经》建议我们要表现出“大人”的风范。何谓大人风范呢?即让人感觉到你这个人胸怀宽广,事事站在全局和他人的角度去考虑,而非出于一己私利。因为,没有人会去打击一个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人。

功成身退

“崇高必致堕落,积聚必有消散。缘会终须别离,有命咸归于死。”这是佛学洞穿事物发展规律的名言。老子也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曾仕强教授对此的解读是:如果仔细观察天道,日月经天,昼出夜沉,夜出昼没,寒来暑往,秋去冬来,都是很自然的“功遂、身退”的正常现象。植物世界如草木花果,都是默默无言完成了它的生命任务,静悄悄地消逝,了无痕迹。动物世界生生不息,一代交替一代,谁又能不自然地退出生命的行列呢!


如果说有,只有人类的心不肯死,不肯甘休,永远想在不可把捉中冀求把捉,在不可能永久占有中妄图占有。妄想违反自然,何其可悲!可见,事业到了一定程度后,只有做到了功遂身退,才有可能“无咎”,没有凶祸。

心不随境转

若要想超越被他人陷害的困境,最核心且最难的一点便是——做到“洞烛机先,而心中不存丝毫物累。心如明镜,照见万象。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29
越优秀的人 越容易被孤立
爱默生曾经说过:“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事情往往会迎刃而解;但这并不是因为事情变简单了,而是因为我们的能力变强大了。”
能力强大,是一个人在社会竞争中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强大时,才不会被他人欺辱或消灭。强大的人,往往是优秀的人。
这些优秀者,通常具备相同特征:
1. 高度自律
2. 极度追求自我价值
3. 时间管理极为严格
4. 事事精打细算高效率
5. 视野与格局宽广
6. 不从众
在中文语境里,优秀包含不同层级的含义。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优秀通常直指财富、地位与个人声誉——凡能获得这些的人,都可以称之为“优秀者”。
因此,为了变优秀,或者说为了获得优秀之后,才能占有的社会财富与资源,人人都拼尽全力鞭策与提升自己,人们熟知的“内卷化”也就随之而来。
“内卷化”为什么这么不招人待见,人人谈之色变呢?
正是优秀惹的祸。
打个比方,优秀的人因为自身素养高、技巧全面,又非常看重时间和效率。领导交代给他的工作往往一小时不到,就干净漂亮地完成了;这还不算,自己还经常主动找事情干,甚至帮助一些同事完成他们做不了的工作。
一来二去,领导就觉得:小伙子人不错,既然可以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儿,那就干脆把不能干活的那些人都辞退了,活儿全交给他,还可以节省人力成本。
如此一来,当团队中的某个人工作特别优秀时,老板一般都会很高兴,但团队中的其他人就郁闷了:总是他一个人干活,显得我们都平庸、笨拙,毫无存在的必要。
这种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人,谁会喜欢?
所以你看,工作能力出众的人,在团队中会有好人缘吗?自然没有。大家都会恨他、讨厌他、孤立他,觉得他在公司或团队中的存在,对自己完全就是一种威胁。
这种砸人饭碗而不自知,就是优秀的人不知不觉中干出来的蠢事。
所以,优秀者,在公司里往往容易遭受排挤、孤立,也是那个最容易被集体防范和警戒的人。可以说,越优秀的人,在团队中越容易陷入孤家寡人状态,孤独感也最强烈。
这效果,正如老话所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孤立优秀者的体系是一种病态心理体系
如果一个工作能力强的人总是被群体孤立,那么,本质上可能并不全是人的问题,极有可能是这个团队或体系存在问题。因为一般情况下,问题都源自体系,而不是人。
再好的人,一旦置身于糟糕的体系中,最终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比如,优秀者习惯于高效做事,不浪费一分一毫;如果遇见同样高效的同伴或团队,那么他将如鱼得水,自然融入其中毫无违和感。
但倘若团队中的其他人素养不高,拖沓低效,并且在这种低效率氛围里互相抱团,那么优秀者自然如锥刺股,令周围想偷懒的人不满和不安。
与其说是优秀者木秀于林必被摧毁,不如说容纳这些平庸者的,拖沓、低效的体系,是导致种现状的罪魁祸首。
关于这种病态的心理体系,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就曾以非常充分而精准的阐述,刷新了人们对群体这种病态心理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明确指出:
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而群体的思想就会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与此同时,群体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简言之,就是当人们处于某种集体心理中时,个人的才智会被削弱,进而导致他们的个性和判断力也被削弱,当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和无序品质就开始占据上风。
所以,试想一下,身处集体中的个体,原本就容易受集体无意识影响而降低智商,如果再加上这个集体价值观和氛围还不健康或不正常,那么那些头脑清醒有辨别是非能力的出类拔萃者、行为意识优秀者,被集体孤立和打压,就理所当然无可避免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