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说话要注意哪些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12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家长在教孩子说话时特别注意分寸和方式,但是,离开了那种“教育”的氛围,就变得很随意,不注意对孩子说话的方式,言辞之间充满了命令意识和优越感、权威感。种种带有倾向的语言不仅使孩子的语言能力受到扭曲,而且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伤害。我们建议家长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不要用那么多的“不”(“别”) 小明说:“我现在要看动画片。” 爸爸说:“不行。” 小明说:“我要去小红家里玩。” 爸爸说:“不能去他们家。” 窗外雪花飞舞,有几个小朋友在堆雪人,树枝上挂着一个一个晶莹的小白花,小明第一次看见下雪,特别兴奋,要出去看看。 妈妈说:“千万不要,宝贝,外面多冷,感冒了怎么办”。 …… 终于有一天,小明说:“你们就会说不!” 爸爸和妈妈都愣住了。 亲爱的家长,还有更多的不要、不准、别动、别去、别拿……一天之中,我们作为家长,要对孩子说多少“不”和“别”呢? 家庭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真实性和自然性,它不仅仅是家庭成员之间交流感情、沟通关系的主要工具,同时也表达和记录着家庭成员之间真实的关系,即家庭成员之间是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还是以大压小、家长中心的关系。 对孩子说什么,其实是把孩子看成什么,也就是取决于成人对孩子的态度以及成人习惯或喜欢站在什么位置上与孩子讲话。如果总是觉得他们“小”,大人总是永远正确,甚至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就会居高临下,发施令。如果觉得孩子也是的个体,也需要尊重、理解和鼓励,就会更多地使用商量的语言和柔和的态度。不管孩子被看成什么,都能从家庭言语中体察出来。所以我们建议家长朋友留心一下自己和孩子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看看有没有倾向在里面,同时也反思一下自己把孩子放在什么位置。 尽量少用“你应该如何如何”的句式。 “你应该看《大头娃娃》。” “你应该多吃胡萝卜。” “你应该早点睡觉。” “你应该……” 那么小的孩子,那来那么多的应该呢?“应该”这个词所表达的态度比“不”还要强硬。说到“不”的时候,实际上并没有排除其他的可能性,不这样,还可以那样,但是一说到“应该”,就是只能这样了。因为孩子总有一些想法和家长不一致,我们的家长习惯对孩子说,你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你应该成为这个样子,而不是那副样子。很多的“应该”,实际是家长的成见或者习惯,并不见得适合于孩子,而且事实往往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道理也是可以商量的。但是家长的脑海里却有一大堆的条条框框,孩子的行为稍有偏差,便要进行限制。我们需要惊醒的是,当家长“应该”这个词来教育和指导孩子时,实际上是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孩子。这种远离孩子实际情况的教导,不但是空洞的,也是乏味的,甚至是不着边际的,无的放矢的说教。 尝试多用“我觉得、“我想”、“可能” 如果你的孩子拿着破棉絮裹起自己的身体当毡毯玩,你会怎么办?是立刻把破棉絮夺去,还是让他继续玩下去?是叫他自己把破棉絮丢掉,还是找一个替代的东西? 著名的幼教专家陈鹤琴先生在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用了积极的暗示法去引导孩子。他对儿子说:“破棉絮很脏的、又有难闻的气味,我想你一定不要的,你要一块干净的,你跑到里去问妈妈拿一块干净的。”他的儿子听了爸爸的话,很愉快地跑到里去换了一块干净的毯子。 很多父母看见孩子玩不干净的东西,往往会不问青红皂白劈手就夺过来,甚至打孩子一顿,结果孩子最初会象受了突然袭击不知所措,等他明白过来,也会激烈地对抗家长,大哭大闹,不仅不愿意改正错误,还有可能怨恨父母。还有的孩子可能听惯了父母的呵斥和拒绝,干脆不理父母的茬,也是很让家长头疼的。父母告诉了孩子某某东,但强调“不应该”玩,孩子即使同意父母的看法,也会不好意思立即纠正自己的错误,所以家长要给孩子出路,让他有替代的东西,同时,调动他的积极性,让他主动改变主意,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2个回答  2017-04-12
刚出生的孩子,对成人的话听不懂,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因此家长在教宝宝说话时要特别的注意,因为早期教育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少有不慎,就很容易影响孩子的一生。
方法/步骤

误区一:认为宝宝听不懂
  刚出生的宝宝,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这是奶,你饿了吧?”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孩子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妈妈”的意思了。
误区二: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
  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把水瓶递给他,这种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就满足了需求,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当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去说“水”,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了。
误区三:用儿语和宝宝说话
  1岁左右的宝宝,语言处于单词句阶段,常发出一些重叠的音,如“抱抱”、“饭饭”、“打打”,结合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到了1岁6个月左右,孩子能用二三个词组合在一起,如“吃饭饭”、“妈妈抱”来表达意思,这就进入了多词句时期。快到2岁时,孩子会说出“妈妈抱宝宝”,“宝宝吃饭饭”等简单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面对不同语言发展阶段的孩子,有些父母也用同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这样做就很可能拖延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
误区四: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虽然基本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宝宝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苹朵”等等。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等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孩子发音就会逐渐正确。
5
误区五:语言环境复杂
  有些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这会使正处于模仿成人学习语言的小宝宝产生困惑,其结果是导致说话晚。因此在0.5-2岁这个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人应统一语言教他们正确发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7-06
其实很简单,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们平时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孩子都学会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