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时期,预言了北宋灭亡,让苏轼赞不绝口的宰相是谁?

如题所述

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中,北宋比较特殊。疆域面积很小,最辉煌时期也不过280万平方公里,连唐朝的零头都不到;军事实力较弱,自保尚且勉强,开疆拓土简直是痴人说梦,导致燕云十六州一直没能收复。但是,就是看似羸弱的王朝,竟然延续了一百六十多年,原因在于北宋名相辈出。

有句话总结得很到位,北宋无名将,南宋无名相,虽然略显武断和片面,却反映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赵普到吕端、吕蒙正,再到之后的寇准、范仲淹,然后是改革派的王安石和保守派的司马光,无一不是青史留名的宰相。王安石之后,出现了一位颇具争议的宰相,苏轼对他赞不绝口,9个字预言北宋灭亡,此人就是章惇。

章惇属于真性情的才子,不虚伪不做作,甚至有时候显得有些狂妄自负。出身于官宦世家的他,父亲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名副其实的朝廷重臣,生活条件十分优越。嘉佑二年,章惇进京参加会试,这一年的科举考场上,云集了一大批人才,包括苏轼、苏辙两兄弟,还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竞争非常激烈。



与高手同台竞技的章惇,丝毫不落下风,以不错的名次进士及第。然而,当他得知当科状元是侄子章衡,觉得自己连侄子都不如,肯定会被天下人嘲笑,一气之下放弃功名,卷铺盖返回老家,闭门苦读。章惇的做法,相当于高考被清华北大录取,却不愿意去上,而是选择复读。

两年后,章惇再次坐在考场上,尽管没有被钦点为状元,但他的成绩也非常优异,一甲第五名,可见章惇确实有真才实学,有资格任性。既然考取功名,且得到欧阳修、王安石等重臣推荐,仕途一帆风顺,起初在京城任职,而后被调到江南,其能力和政绩可圈可点,官职也得到快速晋升。

章惇思维活跃,属于改革派成员,对司马光这样的保守派嗤之以鼻。由于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对章惇也委以重任,提拔他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其权力和地位相当于副宰相。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宋神宗驾崩,垂帘听政的高太后启用司马光为相,新法全部被废。章惇非常不甘心,与司马光形如水火,毕竟司马光背后的靠山是高太后,章惇断然不是他的对手,最后直接被贬到岭南。

即使如此,章惇依旧没有放弃,他在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也相信这一天终将会到来。元佑八年,高太后去世,十七岁的宋哲宗亲政,他继承了父亲宋神宗的改革精神,把之前支持废除新法的大臣全都贬职,几乎无一人幸免,就连已经死去好几年的司马光也遭殃了。

另外,宋哲宗把章惇调到京城,任命他为宰相,并让他负责新法的实施。章惇是有仇必报之人,他不仅劝皇帝对保守派的大臣予以严惩,还想追废宣仁太后,以及废黜高太后所立的孟皇后,这一做法的确有些过分。章惇当宰相期间,北宋对西夏、吐蕃出兵,并取得不错的战绩,收复了一些失地。



虽然章惇与苏轼政见不同,但苏轼对章惇的能力和才华极为称赞,曾评价道:“子厚(章惇)奇伟绝世,自是一代异人,至于功名将相,乃其余事。”元符三年,年仅25岁的宋哲宗驾崩,因没有留下子嗣,向太后跟群臣商议之后,决定采取“兄终弟及” 的方式,从宋哲宗的兄弟当中选出新皇帝。

向太后认为端王赵佶不错,多数大臣也站在向太后这边,唯有章惇不同意,而且毫不掩饰地说9个字:“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意思是说,赵佶不能胜任皇帝的职位,否则北宋岌岌可危。后来事实证明,章惇眼光确实独到,一语成谶,北宋亡于赵佶(宋徽宗)之手。几年后,宋徽宗把章惇贬为团练副使(从八品官衔),章惇忧愤而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