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实力不容小觑,为何孙权迟迟不肯称帝,他到底在等什么?

为何孙权迟迟不肯称帝?

孙权之所以一直没有称帝是因为他在等一个万无一失的机会。因为一开始的他实力并不是很强大,而且做皇帝名不正言不顺,后来知道曹丕还有刘备都死了,自己没有了威胁,这才做了皇帝。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天下大乱,曹丕成功的逼迫汉献帝让出了皇位,建立了曹魏政权,紧接着刘备也做了皇帝,建立了蜀汉政权,然而孙权却一直都没有动静,而是接受了曹魏封赏,做了吴王,一直到曹丕和刘备都死了好几年,孙权才建立了他的吴国政权。之所以他迟迟没有称帝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一开始的时候他们的实力不足,因为那个时候他们所占领的地方是属于蛮荒之地,而且人口也不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庞大,但其实真正的实力并不是很强。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孙权懂得审时度势,曹魏建立了政权,紧接着蜀汉也建立了政权,这两家的关系也是非常的紧张,而且也一直在打仗,孙权没有称帝就是为了降低自己的存在感,等到蜀汉和曹魏两败俱伤了以后,他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因为他之前杀了关羽,所以和刘备之间仇怨很深,刘备差点和曹丕结盟一起来对付他,但那个时候曹丕做了皇帝,刘备也就和他决裂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孙权称帝名不正言不顺。曹丕是因为他父亲曹操的功劳,还有他们的实力,而刘备是正统,做皇帝也是名正言顺,但是孙权不一样,他的出身没有资格做皇帝,直到后来曹丕还有刘备都死了,他没有了威胁,这才称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12

孙权是刘备和曹操的晚辈,他觉得自己的时间还很多,况且东吴若是贸然称帝就无法再次与他国联手,这一点孙权必须要考虑清楚。当时他是否具备独立征战天下的能力,如果不具备的话,还是晚点称帝再说。

曹丕急匆匆将汉献帝赶下台,其实就是为了自己能够称帝。而刘备也是紧随其后,目的很简单,要延续大汉王朝的生命。而且刘备岁数的确大了,再不称帝,就真的没有机会称帝了。可孙权在这个时候并没有被称帝潮给冲昏头脑,他依旧显得十分冷静,只是接受了吴王的称号,没有称帝。

这个时候孙权所面临的压力很大,因为刘备集团早晚要对他发起进攻,他如果贸然称帝,铁定也会得罪曹魏集团。所以孙权这个时候没有称帝,那是非常理智的一种选择。他知道联盟关系已经转变,所以迅速投靠了曹魏集团,不求曹魏帮他对付刘备,至少希望曹魏不跟刘备联手对付自己就行。

等到刘备的问题被解决以后,看样子孙权已经具备称帝的条件了。可是这个时候孙权依旧没有急着称帝,因为他要跟蜀汉重新缔结盟友的关系。

大家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孙权刚刚杀了关羽抢了荆州,又把刘备大军击败,还幻想着跟蜀汉结盟?当然没错,因为蜀汉当时也非常需要盟友,他们自然也需要孙权这个盟友。他不称帝的话,对于两家结盟是有好处的。

再说了孙权不称帝,还不等于就是帝王吗?等到所有的政治目的都达到了,那他再称帝也不迟。

第2个回答  2020-01-07

首先,需要指出一点,不是孙权迟迟不肯称帝,而是迟迟“不敢”称帝,一字之差,是有很大区别的。

尽管我们常说“三国时期”,其实,曹操在生之时,当时的天下名义上还是东汉王朝。曹魏也是唯一代理东汉王朝的势力。

公元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后称帝,才真正意义上终结了东汉王朝。此时的刘备、孙权名义上其实还似“前汉”的臣子。

刘备在四川,得知曹丕称帝之后,公元221年立即自己称帝,声称汉献帝刘协被曹丕害死。其实,对于汉献帝的下场,刘备门清得很。之所以这么说,只不过是给自己称帝找一块遮羞布而已。

而此时最尴尬的却是孙权。要知道,孙权其实很想称帝,但现实是短时间内他还真没有称帝的资本。

在此之前不久,关羽被吕蒙所杀,孙权为求自保,将关羽的首级送到了曹操那里,并接受了曹丕“吴王”的封号,也就是承认了魏国更替东汉的事实。

可想不到刘备的动作那么快,几个月之后就在成都称帝。到此时,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状态还在持续,而孙吴则成了名义上的曹魏附属。

如果此时孙权立即称帝,一来忌惮刘备为关羽报仇的怒火。那时候,曹魏必然乘势南下,西北两路夹击之下,孙吴也就会遭遇覆灭之灾。

其次,当时的东吴,我们不能用现代的东南形胜来看待。实际上,那个时候的东吴,虽然面积大,却多是不毛之地,开发程度远没有曹魏的中原、蜀汉的成都平原那么高、那么富庶。国力不强,有何资本和人家一争长短?

所以,直到很多年后,待到一切都几乎尘埃落定,刘备也不在了,公元229年,孙权才敢在武昌称帝。此时,距刘备称帝都已经晚了8年之久。

所以说,孙权迟迟不肯称帝,主要还是形势所迫。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孙权此人虽然年纪最小,却很是老成持重。广积粮、缓称王的做法,让他演练得炉火纯青了。

第3个回答  2020-01-04

魏蜀吴三国中,比较倒霉的是吴国,因为曹和刘都被尊过,只有吴始终被贬,影视剧中从来没有以孙权为主角的戏,但是孙权实力绝不亚于曹刘。

孙权的战略十分清楚,他明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有政治优势,势力强大。自己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可能打败他,所以要维持孙刘联盟共同对付曹操

他的策略是对曹操又打又防,还有顺,他曾经多次向曹操称臣,其中打和防是根本矛盾,而顺是策略,在曹丕称帝时孙权也表示臣服。

后来在刘备伐吴的时候,他曾多次派赵咨出使魏国。赵咨很熟悉曹魏的风格,建议孙权称帝,但是孙权认为时机没有成熟。

而此时的曹魏,派使者让孙权把儿子孙登送去,表示结盟的决心,被孙权谢绝。他认为盟誓忠于魏可以,但是把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是不行的。

曹丕决定对东吴实行武力,孙权知道儿子去当人质没有出路,只能一战。为了坚决抗曹,索性改号为黄武元年,但是没有称帝。同时和刘备通好,牵制曹魏。

对待刘备方面孙权的方针是有联有打。因为都有对付曹操的需要,所以联合是根本战略。但是他心中有数,刘备是个潜在的对手。所以在充分联合刘备的前提下,他计划逐步夺回的荆州。

他把联合刘备放在首要位置,这期间他对曹魏有攻有打,但是因替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受到关羽的冷淡,倍受打击,又对曹魏归顺。他利用关羽攻打曹仁之际,从后方突击关羽,夺回了荆州。

可以看出,孙权一直是两手准备,步步为营。

孙权不是不想称帝,他是在反复权衡之后感到自己力量不足,称帝时机不成熟,如果称帝就等于和曹魏直接对立。

如果不称帝就可以在魏和蜀之间就可以左右逢源,坐收渔利。

他接受曹丕封他为吴王,当他看到诸葛亮连年伐魏,曹魏无暇顾及江东的时候,他觉得时机成熟,229年4月,终于登上帝位,改元黄龙元年,比曹丕和刘备晚了八九年的时间,但是这期间他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第4个回答  2020-01-12

三国时代自然是我国历史上一段硝烟四起、火光冲天的历史时期,其中的人物叱诧风云、南征北战、足智多谋,成为了我国历史上一段令人难忘又充满了好奇的时代。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夏侯家族、东吴孙坚家族等人都成为了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那么,三国之一的东吴实力不容小觑,为何孙权却迟迟不肯称帝呢,他到底在等什么?

首先:东吴实力不足

在当时动荡的时局下,曹魏是最具实力的诸侯,而孙权也对曹魏的实力心有畏惧,即便他和刘备联手在赤壁大败曹操,但是曹魏的实力尚在,也有吞并东吴的能力,因此孙权还不敢和曹魏彻底决裂。

其次:当时三足鼎立的局势还不成熟

孙权又是一个十分能沉得住气的人,他明白什么叫做枪打出头鸟的道理。

再次:不想破坏和

论实力曹魏在三家中一家独大,孙刘联盟的整体实力才能和曹魏抗衡,因此如果孙权登基称帝也会破坏吴蜀的联盟。

最后,缓称帝,也可以打着忠于汉室的旗号,积蓄力量,在以后的争霸过程中,好友能力和实力,因此孙权并没有着急称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