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11日在上海文化广场开演,百老汇音乐剧《长靴皇后》人气爆棚。7月25日,《长靴皇后》针对聋人观众特别加开了“手语场”,在国内演出市场首开“手语场”先河。
虽然在国内尚属第一次,但在舞台作品扎堆上演的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聋人观众进剧场早已没有门槛。早在1980年,百老汇就出现了专门帮助聋人观众理解剧情的手语翻译,随着时间推移,这项服务日益完善,定期开设面向聋人群体的演出,成了百老汇的常规化设置。
虽然可以看字幕,然而手语才是聋人群体的第一语言,这也是“手语场”在剧场出没的原因。
所谓“手语场”,是将聋人观众划入特别区域,导入手语翻译团队,由他们引导聋人观众理解剧情的走向、表演亮点、感情变化。和电视上常见的新闻类手语翻译员不同,演出类手语翻译人员面临的挑战更多,需要带着“边唱边演”的情绪去翻译。
尽管主办方有意赠票,来上海文化广场看《长靴皇后》的40位聋人观众,还是坚持以对折的形式买了票进场。聋人观众们平日的生活大多素净,能来现场看这样一部题材新颖、色彩鲜艳的音乐剧,得益于上海导演郑小三的牵线。
2017年5月,郑小三带着他的聋人电影团队,以及手语MV《单身情歌》参加英国聋人艺术节。参赛间隙,郑小三团队拜访了伦敦聋人剧团,受邀观看了在当地上演的《长靴皇后》,正是配有手语翻译的专场演出,观演效果让他惊讶。
“我们与在场千余位观众一起看完了演出。这种观剧体验对聋人来说非常友好,大家借助手语翻译的表现和提示,能迅速跟上剧情的节奏。”今年春天,得知华人梦想即将引进《长靴皇后》,郑小三很快与主办方联系,在“手语场”上一拍即合,“《长靴皇后》的主题是鼓励人与人之间建立理解、接纳、尊重与包容的关系,在国内开‘手语场’正是对‘艺术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好诠释。”
又唱又跳还要带情绪,一场翻译下来,手语翻译大汗淋漓,比台上的主演还累。也因此,主办方和郑小三团队特为现场准备了三位翻译,上下半场各有一人负责,还有一位负责专门翻字幕,光是在剧院排练就花了一周时间。
有了翻译的帮助,聋人观众们跨过壁垒,过足了瘾,对音乐剧的理解也顺畅得多。演出结束,他们还专门与剧中的“天使团”合了影,那种满足感,是平日的生活里很难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