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朝鲜、越南为什么要套借用汉字呢?

如题所述

首先来看日、朝、越三国汉字的使用范围。 (1) 现代日语是汉字和假名混合书写的,其中的汉字有音读、训读两种读法。音读者往往就是汉语借词,汉字既表音又表意(如「汉字」かんじ);训读者多为日语固有词,汉字只表意不表音(如「山」やま)。而历史上,在假名出现之前,曾经有过「万叶假名」,即日语的每个音节都用读音与之相似的汉字来书写(如用「留」代表る的音)。在万叶假名中,汉字只表音不表意。 (2) 现代朝鲜语不使用汉字了,但在不久(半个世纪)之前,朝鲜语也是汉字和谚文混合书写的。与现代日语不同的是,朝鲜语中的汉字只有音读,既表音又表意;朝鲜语固有词不用汉字书写。更早的历史上,朝鲜语中也有过「吏读」,即借汉字来表音,类似于日语的「万叶假名」。 (3) 现代越南语也不使用汉字了,但历史上越南语曾使用「汉喃」书写。「汉喃」包括汉字和喃字。汉字大部分都是类似于日语中的音读汉字,既表音又表意(如「中国」TrungQuốc);个别字类似于训读,只表意,而读音是越南语固有词(如「家」nhà);也有一部分汉字是假借字,只表音,跟词义无关(如「别」biết是「知道」的意思)。「喃字」为越南自创,相当一部分喃字的造字法是把音旁和意旁捏在一起成为一个字,如「名先」(tên,「名字」的意思)就是由音旁「先」和意旁「名」捏在一起构成的。日、朝、越三国中汉字的共同用法是既表音又表意,即汉语借词。下面着重来看汉语借词在三国中的异同之处。 (1) 从传入时间上来看,三国的汉字音的主要传入时间都是唐朝。具体来说,日语中汉字有两套主要读音——吴音和汉音。吴音来自南北朝时期,应用范围较窄,主要用于佛教词汇;汉音来自唐朝,应用范围极广;此后还有零星的读音传入,但已不成系统。朝鲜语汉字音的传入时间有争议,但唐朝的可能性较高。越南语在汉、唐两次被中国统治的时期都传入了汉字音,汉朝传入得较少,唐朝传入得很多。(参考:吴音汉音朝鲜汉字音古汉越语汉越音)(注:  @入以巳纠正说,越南语汉字音形成时间较晚,约在10世纪) (2) 从发音上来看,由于日、朝、越的汉字音主要都是在唐朝传入的,所以它们都来自中古汉语。三种语言根据各自的音系特点,保留了中古汉语的部分特征,例如入声韵尾在朝鲜语、越南语中都有完整保留,在日语中-p韵尾曾经保留,现在已经消失。值得一提的是,日语中的拗音就是在汉字音大量传入的时候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模拟复杂的中古汉语音系。 (3) 从构词上来看,日、朝、越都有一些汉字词与现代汉语不同。例如「护士」一词,朝鲜语称为「看护师」(간호사);日本曾根据性别区分「看护师」(かんごし)与「看护妇」(かんごふ),现统一称为「看护师」(かんごし);越南语称为「医佐」(y tá)。与现代汉语相比,日、朝、越语中有不少汉字词显得比较「古雅」(参见:日语、朝鲜语、越南语保留的汉字词中有哪些较古雅的说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创造了不少汉字词(如「社会」等),后来这些词又传播到了汉、朝、越语中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0

日本对训读的极端热爱,和朝鲜越南因为没有稳定的训读,而最终抛弃了汉字(被汉字抛弃)先讲越南,这个是最简单的交趾本来是唐朝藩镇,人名地名都按中原方式一字一音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汉字对地方土语是天然的敌视,由于雅言、文言的强大势力,又由于汉字「越晚越繁」「叠床架屋」的特性,中古之后的地方土语,往往只能作为笔画繁多的怪字,在后期加入文本今日人们看到粤方言字普遍有这种感觉,本身就是中国地方土语(尤其是非官话)在汉字的等级结构中,处于底层的一个结果越南语由于在语言学上,连汉语方言都不是,所以他在华夏汉字逻辑的等级中,处在最下层汉语方言再怎么土,也是「一二三四五」,越南语却是如果问为什么越南语不把数词训读成「一二三四五」,那古代越南精英是不答应的因为在他们眼中,「一二三四五」就得读成汉音越南的人名、地名,用土语起,就不会用汉字写,而是写自己的土字这样一来,百姓最常用的词汇,却比抽象的汉借词还难写,这套文字在近代被抛弃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第2个回答  2017-11-10

日本人没有过分喜欢训读,这是部分左(或者右,我分不清)的日本人的态度,实际上日本语振兴协会还有政府(包括安倍晋三)是支持汉字音读化进程的,也没有被汉字抛弃一说,越南(法)韩半岛(美苏)就是为了去中国化,于是被日本看不起了,事实证明也很失败,比如韩国人要学汉字和恢复使用部分汉字。有什么共性?可以写成汉字的都写成汉字并去掉喃文,谚文,假名字之后,除了部分词语不同,几乎有其完全一致性。韩半岛用词更文雅官方,日语发音更亲民,越南用词比较低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