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幸福感可以量化吗?

如题所述

分享一个幸福的公式,有了这个公式,你很容易知道自己现在的生活幸不幸福,自己要改进哪些方面才能获得幸福。

幸福公式:

“哈佛幸福课”的老师泰勒·本-沙哈尔在哈佛被称为“最受欢迎的导师”,每个学生离开他的教室,都会迈着春天一样的步伐。

沙哈尔有一个幸福公式:幸福=快乐+意义

所谓“快乐”,其实就是短期的、当下的一些令自我很愉悦的感受;而“意义”是长期的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价值感。

古典老师在他的《超级个体》栏目中,把快乐和意义作为2个要素,将人群分成4个象限的4种人,即自我实现型、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和虚无主义型。

第一种人:【自我实现型】

“自我实现型”的人生活中有意义也有快乐。

他们既关注未来的意义和价值,也关注当下的快乐和体验。

在我眼中,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就是这样的人。

他不仅是商界精英,拥有惊人的自律和学习能力,同时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登珠峰、玩划艇享受生活。

在“自我实现者”的生活中,意义和快乐被很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第二种人:【忙碌奔波型】

追寻意义但是常常忘记当下的快乐,被称为忙碌奔波型

曾经的我就是个“忙碌奔波型”的人,整天低头工作,从不抬头看天。

相信你周围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每天工作都很忙碌,生活节奏非常快,仿佛一刻都停不下来。

 “忙碌奔波型”的人往往会不停往自己身上加码,追求达成目标的短暂快乐,停不下来。而留给自己内心的,确是无尽的压力和焦虑。

第三种人:【享乐主义型】

享乐主义型的人比较关注当下,却不太关注未来的意义。

现在我们生活的网络环境是享乐主义的温床,随处可见的免费游戏、娱乐节目、享乐资源。 

如果不加节制,这种类型的人常常陷入短暂的快乐中不能自拔。

然而长期利用各种游戏消磨时间,他们的心中也会感到不安,也会感到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因为没有挑战的生活是不会产生幸福感的。

第四种人:【虚无主义者】

既不追求快乐也不追求意义,被称为虚无主义者

虚无主义者最可悲,既不快乐也不幸福,他们觉得眼下没有什么可以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又懒得做努力规划自己的未来。

这类人常常都会有抑郁的倾向,必须及早改善。


我是“强大的小萌萌”,用一年的时间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如果你有个人成长方面的问题,欢迎关注,我们来一起变强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7

看到这两词语一般都会想到心理学或者经济学,但是今天都不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就从人下意识的思维和想法上来思考。

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先来搞懂两个词的定义,幸福感和量化。

首先来看幸福感的定义: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

接下来再看量化的定义:指的是目标或任务具体明确,可以清晰的度量。这个是日常生活中量化的定义。

那么幸福感可以被量化吗?如果从感性的角度去思考,就好比问你一份真挚的感情,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吗?虽然听着很俗。但是运用类比的手法在进行一番推敲。

愉悦和欣喜的这个情绪可以用什么来衡量呢!又或是要用什么计量名词来形容呢!仔细思考,好像都不可以。不合适也被亵渎了!

提起幸福感,这个是让人感到温馨,又或是愉悦的情感词汇,而真的不是说让你觉得很郁闷或者满脑子都是计量单位的一个词。

其实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想到最多的或者是脑海第一个出现就是家人,或者亲人,也或是朋友,知己,总之能够给你很深的幸福感又或是很满足的幸福感基本上来说就是让你很亲近的关系。

那么我们如何做能够使幸福感加深,又或是使幸福感加强呢!可以用相机来记录你点滴的温馨的瞬间也或是和家人在一起那些平凡而有使你感到温暖的瞬间。

其实这些过后在让你回想都会感觉到,让你很温暖。觉得很舒服,也会让你很放松。就是幸福感所带给人比较那种欢愉。

至于量化,世间上总有一些事情和时间是让觉得可以不用计较时间去做的。如果什么都用金钱来衡量那未免也过于斤斤计较和甘之无味了!

以上是我站在一个相对来说感性的角度来解释的,如果有不妥之处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2个回答  2017-10-27

从经济学角度讲,幸福是不可量化的,比如你饿了,吃面包的的幸福指数为1,而吃米粉为2,那么是不是米粉面包同吃幸福指数为3?是不是这样吃十份幸福指数就是30。同理,假设痛分十二级,蚊子咬为一级,分娩为十二级,那么分娩的时候被一只蚊子叮了一下痛感能否变为十三级,如果分娩时被十只蚊子叮呢?
幸福感在经济学上有个专有的量化名词叫功用假如爱人的亲吻是功用数字是1那么连续亲吻1000下功用数字就是1000咯,但实际生活中这1000个亲吻有很大几率造成负的功用数字,那其中的公式如何,怎么去换算,这就是个问题了,而且如果你的爱人每天亲吻你1000下,那它就不是幸福感,它就是噩梦了。
有人被亲三下就满足,有人则是两下,也有人可能是十下,那么多出来的怎么用功用计算,最后算过来算过去得出了理智的人倾向获得更大的功用这条铁律,从而证实功用存在的必要性,但功用怎么计算,怎么衡量却没说。所以……功用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因为它的价值也无法量化,计算更是无稽之谈。经济学大家张五常先生在《经济解释》中有一段关于功用的阐述,你可以去看一下。

第3个回答  2017-10-27

好多回答是从纯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呢,虽然说这个问题对于心理学与对于经济学来说,恐怕是同等的重要,对于心理学来说它是一个重要的可能结论,而对于经济学来说它是一个重要的前提。经济学除了资源分配与利用以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关注要点,就是效用,也就是量化以后的幸福感,经济学家在心理学家进行这一尝试之前,就已经假定了这一量化的成立并且假设这一量化的结果的存在了。
但我并不认同未来的幸福感本身有一个像是很多人想象得一样的那种量化标准,一种可以让我们完成“选择A选项时社会总幸福感增加5,选择B选项时社会总幸福感增加3”这样的量化标准(尽管这样的量化标准与功利主义伦理学息息相关,而人类幸福感的可量化性是经济学从功利主义伦理学那里最先借来的),因为人与人的个体差异,我很难想象这种加和会存在哪怕一点意义。
与传统心理学的量表测试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大脑扫描不同,经济学是以更加行为主义的方式来看待幸福感的,在这里,每个人在面对多个选择时候,更倾向于进行的那个选择,就等价于让这个人保有更大的幸福感的那个选择,这在心理学上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但我们明显地发现这不是个对于行为的解释,而只是一种单纯地描述。

第4个回答  2017-10-27

心理学中的量化问题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就一直是所有心理学家梦寐以求的。这主要是因为心理学当初受生理学等自然科学影响比较大,一直希望能像生理学、物理学那样被量化和分析,最后被总结为定理什么的。
先是冯特—科学心理学创始人,他拿到这个头衔就是因为他是最先尝试量化心理现象的人,在他之前的人都基本是靠猜的。其实他也好不了多少,主要用的实验内省法,就是控制一些条件,然后问你关于你心理的一些问题,然后记录下来,这就是整个研究过程。让人费解的是就是这种不靠谱的方法,他却写了很多书,基本上是著作等身,很多书都没有被翻译,所以几乎没有读完他书的人。
然后是韦伯又是一个生理学出身的心理学家,他弄了个韦伯定律出来,量化了物理刺激和生理感觉的关系,这是心理现象被真正量化的开始,虽然是比较低级的。这是韦伯定律的图后来费希纳在他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费希纳对数定律,从而创立了心理物理法,进一步量化物理刺激和感觉的关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