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用户需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读《用户****模式》-第1阶段 :

为什么阅读:用户需求是什么?分析用户需求:目的、行为和原因,成就用户或让客户成功。

用户需求:就是一个字“更”

所以互联网公司天生是“用户型”的公司,必须真正尊重用户,真正掌握用户需求,才能利用新技术优势获得用户认可,实现提升或颠覆传统技术和产品,因此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驱动”应该成为每个人和每个企业的基因。

(1)发现用户需求: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和找到“粉丝用户”。

(2)分析用户需求:需求采集方法和需求提炼。

          >验证用户需求是否存在。

         >完成需求过滤、需求排序和用户分层。

(3)描述用户需求:用户需求分析完成后,用“3个‘一’”对用户需求进行说明。

“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驱动”应该成为每个人和每个企业的基因”

2.1 发现用户需求:2个发现

第一步,是产品经理根据日常观察、数据分析或自己糟糕的经历,发现用户问题,这些问题就是用户需求。发现用户需求是起点,要进一步对“需求”和“用户”进行聚焦,甄别出“真实需求”和“粉丝用户”。

“真实需求”是要确定用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而“粉丝用户”则是要找到对需求最敏感的用户。

“用户+需求,用户群体特征、使用场景、使用频率分为普通用户、目标用户、粉丝用户,需求分为真需求和假需求,真需求用户镇长的需要什么”

2.1.1 真实需求:更

用户需求:马斯洛需求理论VS互联网用户需求

互联网用户的描述方法是通过用户特征、用户场景、需求频率3个维度来进行定义的

用户描述的第一个维度是用户特征,包括用户性别、年龄、习惯等基本属性;第二个维度是用户场景,设想用户产生需求时的时间、地点和情景等;第三个维度是需求频率,即一个时期内用户平均的使用次数。

发现用户需求,关键是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根据需求确定用户,关键是找到“粉丝用户”,粉丝用户就是对产品最有需求的用户,并且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用户。

(1)互联网用户的真实需求是4个“更”:更快、更多、更便宜、更好玩。

(2)互联网产品不是满足用户需求,而是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更快、更便宜都是相对的,如果比传统至少快10倍、便宜10倍,在核心用户群做精致,不一定要更多,更好玩(指用户有成长认知)"

2.1.2 粉丝用户:小

如何确定哪些用户对这个需求最敏感,从而实现根据需求“找到用户”,并将有需求的用户描述清楚

(1)根据发现的需求找到粉丝用户,粉丝用户的特点是“小”。

(2)互联网产品不是满足用户需求,而是首先能够更好地满足粉丝用户的需求。

2.2 分析用户需求:目的、行为和原因

2.2.1 需求采集:4种方法

通过4种需求采集分析方法,要验证需求是否存在,量化用户需求的目的、行为和原因。

定性地说:用户访谈。定量地说:调查问卷。定性地做:可用性测试。定量地做:数据分析。

用户访谈

调查问卷

可用性测试

数据分析

2.2.2 需求提炼:2个结果

需求过滤和汇总

需求提炼的第一步是完成需求过滤和汇总。需求过滤首先排除用户明显不合理需求、小众偏门需求和没有应用场景的需求

(1)需求。

问题:用户主要反馈的问题及数据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用户的基本需求。[插图]行为:用户的反应、行动及数据是什么?[插图]原因:用户问题和行为的原因及数据是什么?原因就是用户的“真实需求”。(2)用户。

属性:主要包括用户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喜好等数据。

场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用户产生需求,以及场景数据。

频率:用户需求的周期及数据。

用户排序

根据用户需求的次数、比例以及用户反馈的重要性,进行需求排序

(1)用户上视频网站主要的目的(问题:基本需求)。

(2)用户通过什么方式访问视频网站(行为:渠道和操作)

(3)用户选择视频网站的因素(原因:真实需求)。

用户分级

(1)普遍用户:理论上有需求使用新产品或新功能的用户。

(2)目标用户:在普遍用户中有明确的用户属性、用户场景和较高使用频率的用户群体。

(3)粉丝用户:在目标用户中,频繁使用产品并有传播力的忠实用户。

根据用户信息及用户需求频率、强度,确定普遍用户、目标用户和粉丝用户

分析需求:发现→验证→量化→过滤→排序→分级

2.3 描述用户需求:3种形式

1. 一个文档

需求调研背景和目的

需求分析团队及分工。[插图]调研方法和实施描述。[插图]需求描述:需求提炼后的内容,包括用户基本需求、用户行为及用户真实需求。[插图]用户描述:需求提炼后的内容,包括普遍用户、目标用户、粉丝用户和场景描述。

2. 一个画像

用户画像是目标用户群主要特征的提炼,是目标用户或粉丝用户的综合原型,用户画像不是一个真实的用户,而是一个虚构的代表人物。

团队对目标用户达成一致理解。

   >具化形象,引起感性共鸣,让团队真切感受用户。

    >集中资源,明确目标,提升效率为用户服务。

根据用户需求文档描述,通过用户画像的方式,进一步对用户和需求进行描述,其中包括用户特征和需求

用户画像不是一个用户的具化描述,而是提炼用户同性,找到典型特征,虚拟出来的“用户”画像

3. 一个故事

用一个虚拟故事的方式,将典型用户的需求和应用场景进行描述

这个故事就是对目标用户的描述,通过故事将用户和需求放在熟悉的场景内给予模拟呈现,便于产品、技术同事把握用户需求的关键点。

2.4 总结:一张图看清用户需求

互联网也充分暴露了人性中善良、互助、好学、向上的一面,更暴露了人性中懒惰、荒诞、好色、残忍、从众的一面。用户需求的“更”就是人性,互联网可以说是人性的放大器!

将需求拆分为目的、行为和原因。目的是用户的基础需求,原因是用户的真实需求,行为是用户为实现需求目标所要操作的所有步骤,这个过程就是需求的全过程。

2.5“互联网+”和创业建议:2点

错觉1:需求不是来自用户,而是来自自己

大部分企业是因为有资源要做互联网(当然也有企业是因为有资源不做互联网),这样一开始可能就错了。其实这些所谓的强大资源,反而可能是失败的主因。强大的资源容易导致需求迷失,往往会从自身需求出发,而不是单纯地从用户需求出发,设计产品和展开运营。

为什么这些优秀的互联网产品却在不断地改变和颠覆,核心就是用户需求驱动。正是因为没有任何可凭借的资源,这些创业家只能纯粹地、质朴地挖掘用户需求,牢牢把握用户需求,设计和开发出能够更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获得用户的认可,这就是用户需求的重要性

优秀的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或者互联网创业的公司,一定要抛掉资源和优势,退回到用户需求的源点思考,找到用户真正的需求,再加上优势的资源,这样的结合,才能让“互联网+”或创业成功率提高。

"做互联网产品的一切源点,是发现了用户需求。用户需求驱动是产品的起点,绝大部分失败的产品不是死在路上,而是死在一开始。"

错觉2: 做APP就是做互联网

这就是发现初始需求和找到初始用户的时候,讲师愿意通过微信群讲课获得收益,群友愿意通过微信群培训。

发现需求,如没有通过验证和分析,直接开发一个功能强大的APP,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最好的办法是,继续在微信群中组织微课,持续扩大微课的规模。如果微信的用户群主动提出,微信已经不能支持在线微课,这才是用户产生了APP需求,这时再做独立APP

互联网是工具,我们应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思维,研究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所以,做APP不是做互联网,不论什么互联网产品形态,只要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就是应用互联网的成功。

"互联网是工具,我们应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思维,研究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