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非以边塞诗著称的诗人,写起边塞诗来为何同样可以豪迈悲怆?

如题所述

1:因为我们常说艺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王昌龄的边疆生活也为他阴郁凄凉的诗歌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与李白、高师和王志寰是非常好的朋友。他当然受到朋友们诗歌风格的影响,而且他善于使用典故。虽然他不像李商隐那样频繁地使用,但他是一支灵笔,他的“走出国境”、“从军星”和“芙蓉楼送信”都是著名的七大奇迹,当时被称为“七大奇迹”。

2:王昌龄曾与李白、王维、王之涣、高适、岑参等有过交往,其中就有边塞名家高、岑、王,王昌龄曾多次到过他们镇守的边关,看到了塞外雄浑苍凉的景色及将士们的戍边生活,所以才写出了诸多边塞名作如《从军行 七首》《出塞》等。王昌龄曾以多种体材的诗,揭露唐玄宗后期的黑暗政治及动乱社会,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情。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酒酣不识关西道,却望春江云尚残”,为了担忧玄宗的穷兵黩武曾有“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之警句。这些都表明了他是一位时刻把国家命运放在心中的吏者,所以才会写出气势奔放、蓬勃向上的作品。

3:据说王昌龄对他的诗很自负。叶载,有一天,他、王志寰和高师叫了几位歌手来唱诗,让他们振作起来。王昌龄提出,谁唱的诗最多,谁唱得更多,谁就赢得第一名。王和大二也欣然同意。前两位歌手演唱了王昌龄和高师的绝句。王和高都喜气洋洋。王志寰翘起嘴唇,不以为然地说:“最后最美的歌手就是唱得好的。”果然,音乐响起了。这是王志寰的梁州词。三个人面面相觑,笑了起来。

4:优秀的作品都来自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激荡,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或是悲伤还是思考。只有通过亲身经历,他们才能被深深打动。王昌龄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的边塞诗自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09
这跟作者的心境有关系,他是唐朝时期有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作中都表达了自己浓浓的爱国之情,所以往往会显得豪迈悲怆。
第2个回答  2022-08-09
就是因为人家的技术是非常高超的,只要他有了心境,看到了那里的环境,自然而然就能够有感而发了。
第3个回答  2022-08-09
是因为他的确在边塞生活过10年的时间,而且他的很多朋友也都是被发配到了边塞这个地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