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考研方向是什么??

我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 听说现在还没有这个专业的硕士点 要是考研应该转什么专业的研究生? 希望知道的能帮一下忙! 谢谢!

可以考区域经济学,我以前同学就是本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后来考研读区域经济学的

也可以考环境规划与管理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01数学一④815化学 或 816环境微生物学 或 817环境系统与管理

现在我建议你考人民大学的环境学院 :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成立于2001年11月,是国内少有的集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为一体,综合研究环境问题,为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教学科研机构。

环境学院在创建于1988年的国家重点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及商品学等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上组建起来,是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重点投资建设的院系之一。现拥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个博士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生态学、食品科学、自然资源管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6个硕士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经济管理方向)和环境科学2个本科专业,其中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该领域唯一国家级重点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

环境科学系成立于2001年10月,是学院建院时的两个系之一。现有一个本科专业、四个硕士点。本科专业为环境科学,四个硕士生专业为环境科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食品科学。
系主任:宋国君,办公室:010-62512045
副系主任:王西琴,办公室:010-82502680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
本课程设置强调厚基础、宽领域、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环境学院与该专业对应有环境科学、生态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食品科学四个硕士生专业。
本专业鼓励学生本科毕业以后在相关研究生专业继续学习深造,也可以在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企业和事业单位从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化学、普通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大气环境学、水环境学、环境工程学、环境规划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与政策、环境经济学等。

环境科学硕士点
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热爱环境保护事业的,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规划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合在政府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研究和技术咨询等工作。
主要课程:环境科学研究方法、环境统计方法与应用、现代生态与环境科学、高等仪器分析、环境监测与实验、大气环境学、水环境学、环境规划方法与案例、环境管理与环境政策研究、生态规划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环境工程原理等。
研究方向一:环境规划与管理
本方向教师的研究领域包括:环境规划研究,包括水环境保护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生态规划等;环境过程研究,包括大气环境过程、水环境过程等;环境管理研究,包括排污许可证研究、环境标准研究,包括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管理规范研究等;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包括环评制度研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师资队伍:柴发合研究员(讲座教授)、宋国君教授、王西琴副教授、李岩副教授、孟伟研究员(兼职教授)、郑炳辉研究员(兼职教授)。
研究方向二:环境化学与环境监测
主要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行为,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食品中的污染物,特别是致癌物、环境激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行定性定量研究。
师资队伍:曾凡刚教授 李洁副教授
研究方向三:污染控制技术
污水处理系统中公共卫生安全研究;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城市水体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垃圾可持续填埋集成技术研究。
师资队伍:张景来教授 郑祥副教授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点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年来地理学中发展最快的重要分支,其应用领域已经远远超过地理学的传统界限。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和系统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基础与专门知识,掌握现代空间分析技术,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并能做出创新性成果的高级人才。毕业生既可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赴海外深造,也可以从事科研、教学、咨询服务和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学以及遥感原理与应用,环境信息可视化,空间分析,地学信息图谱,城市遥感等。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资源与环境遥感,包括生态遥感、定量遥感、城市遥感、生态环境时空动态变化监测、灾害控制等;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包括城市信息系统、GIS数据库与环境信息可视化、空间分析、地学信息图谱等。
师资队伍:李建新副教授 李海萍副教授 王汶副教授

生态学硕士点
本专业研究内容主要针对城市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生态工程建设与规划等方向领域,应用现代生态学原理,结合国际及国内生态学研究的若干前沿与热点问题,它包括理论、方法、管理与实践等层次,开展广泛的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不断充实、完善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内容,同时解决我国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中实际问题。
本学科点是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学科领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是国际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为生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并形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生态学与环境学、经济学、管理学多学的交叉和渗透,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优势和研究成果积累,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科研课题,在本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资料,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为了保证生态学科的稳定发展,环境学院于2003年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区建立了生态学野外试验站,投资400余万元购置了大批先进科研设备,成为生态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基地,从事湿地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自然保护区管理、生态示范区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研究与教学工作。建立野外实验观测站是提高生态学专业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证。

食品科学硕士点
本专业设置食品质量研究和食品分析两个研究方向。
食品科学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为基础,以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流通、消费、环保等为其主要研究内容,以食品卫生、营养、感官品质等食品质量及其变化、维护、检验、评价等为研究中心,并与现代管理科学、人文科学、市场营销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现代食品科学已发展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
本专业近5年的建设成果主要有:
编写教材3部,专著10部;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承担部级研究项目15项;承担国际合作研究项目3项;承担联合国研究项目1项。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

发布时间:2007-08-30 08:30:49 作者:

该系主要依托“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该学科1985年起招收环境经济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88年建立环境经济研究所;1991年建立环境经济学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995年开始招收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经济管理方向)专业本科生;1996年和清华大学联合培养环境经济/环境工程双学位生;1997年成为第一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1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评审,成为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目前该系下设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经济管理方向)1个本科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自然资源管理2个硕士研究生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个博士研究生专业,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该领域国内高校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培养层次最为齐全的学科点。现该学科已形成“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自然资源管理与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环境经济学与环境政策”、“全球环境问题”和“人口与环境”五个研究方向。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经济学博士)
以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广泛的学科交叉,发展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系统理论和方法。是国家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而设立的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教学科研基地。培养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学术、政策与产业部门的领导者和骨干。
本学科同政府主管部门、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联系,包括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北京市政府;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盟委员会、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署;伦敦经济学院、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京都大学、美国环境保护基金会、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法国环境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韩国产业与贸易研究所、韩国环境研究所、日本科技事业振兴团和德国亨里奇波尔基金会。
本学科点教师的研究领域主要有: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环境政策;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经济政策手段;环境政策评估和风险管理;国际环境政策;生物多样性;能源交通领域的环境问题;水质和水资源管理政策和体制;环境规划和环境战略规划;工业污染防治;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等。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经济学硕士)
以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广泛的学科交叉,发展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系统理论和方法。是国家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而设立的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教学科研基地。培养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学术、政策与产业部门的领导者和骨干。
本学科同政府主管部门、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联系,包括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北京市政府;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盟委员会、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署;伦敦经济学院、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京都大学、美国环境保护基金会、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法国环境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韩国产业与贸易研究所、韩国环境研究所、日本科技事业振兴团和德国亨里奇波尔基金会。
本学科点教师的研究领域主要有: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环境政策;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经济政策手段;环境政策评估和风险管理;国际环境政策;生物多样性;能源交通领域的环境问题;水质和水资源管理政策和体制;环境规划和环境战略规划;工业污染防治;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等。

自然资源管理(管理学硕士)
研究内容强调自然资源管理综合研究与公共政策分析,内容涉及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制订、政策评估与政策执行等。
本学科点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的管理学科群、经济学科群和环境学科群,以公共管理学、生态学和资源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广泛的学科交叉,研究、建立和发展关于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方法。
本学科点是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骨干长期致力于我国资源管理、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教学,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科研课题,在本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资料,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如《中国生态农业》、《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态势研究》《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生态学—中国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初探》等,取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奖,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建立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队伍。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经济管理方向,管理学学士)
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环境经济学本科专业,现为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经济管理方向)。本专业的教学与研究活动已经形成以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与相关科学技术研究相结合,紧密联系现实环境与发展问题,注重政策分析和应用实践的专业风格,在国内外教育和学术界树立起良好的声誉。多年来本专业已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得到政府、学术界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熟练运用各种经济分析工具,熟悉环境经济与管理活动规律和政策法规;具备独立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解决问题、参与宏观决策的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24
说实话,这个专业性质不强,是资源环境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两个的结合点,如果非得考这个方向,建议考虑一下地理信息系统,属于地理学的,通常转这个专业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8-31
我是和你一个专业的,我也想考城市规划研究生呢。
城规好的学校有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八所老牌的工科院校,但他们在考试中对学生的建筑功底还是有相当的要求的,所以对我们没有美术、建筑专业课的人来说,这不是个好消息。
不过我们可以考虑那些偏向于规划理论、总体规划的院校。
话说我们这个专业在不同学校的方向差异还是很大的,比如说我的学校是偏规划的,而我一个在河海大学同专业的同学却在学水资源方面的知识。
楼上的老兄说的有点偏颇了,呵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