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习俗是什么?

说几句话就行。

春节可以说是中国最隆重盛大的节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味已经越来越淡了,这都是因为春节的一些习俗被我们遗忘了。那春节的习俗有哪些呢?

1、祭灶神

祭灶神指的是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为贴在厨房里的灶王爷供上糖瓜。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所以在小年这天,糖瓜儿是咱北京人必吃的。为什么在小年这天要吃糖瓜儿呢?这就跟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了——灶王爷。过去讲究廿三那天要祭灶王,所以会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关东糖供着。据说每年小年这天,灶王爷都要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去禀报每个人这一年的功与过,所以为了请灶王爷多多美言,又为了不让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所以这天会用糖瓜儿关东糖供奉他。因此也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2、贴年画

在我国农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际,人们都讲究贴年画为居室增加欢天喜地过新年的气氛,也有美化住宅环境、象征生活幸福美满之意。旧时每逢春节将至,北京除了一些书店或文具店会出售年画外,常可见到一些身背大包袱的个体小贩走街串巷叫卖年画。他们会用一块大布包着年画,选定人流较多之处,就地打开大包袱叫卖,不少市民听到吆喝声皆纷纷前来购买。那时的年画内容主要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刘海砍柴”、“胖娃娃抱金鱼”及四扇屏等,其中以天津杨柳青及山东潍坊的木版年画最受人青睐。

3、芝麻秸“踩岁”

农历腊月三十是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年三十儿正午前,一些大户人家会将芝麻秸从院内各屋屋门的甬路,一直铺到大门口。家人出入,踩踏其上,噼里啪啦。据说,此举最早是为了防盗,后来演变成“踩岁”的习俗,寓意踩去旧岁迎新岁。“岁”与“祟”谐音,所以也有辞旧迎新之际踩掉、踩烂邪魔外祟的意思。另外,芝麻秸也是吉祥之物,俗话说:“芝麻开花节节高”。踩在其上,取节节高升之意。

4、拜年

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开始拜年,庙会也都在这一天开始。按照旧时的习俗,初一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现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时候,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拜年。老北京人对拜年非常重视。接待的人家要准备食盒,里面放着各式干果,称为“吉利果”。不论来多少拨儿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满,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5、贴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子,又叫“春贴”“对联”。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符,这也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对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春节习俗了,小伙伴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9
第2个回答  2023-06-27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岁节(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习俗:❤️‍🩹💛

1、剪窗花

剪贴窗花是众多年俗中的一种。是在宋元后开始兴起的,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新年寓意。窗花在南北地区还有不一样的风格,南方以玲珑剔透的精致感为美,北方以天真浑厚的朴实为福。除夕夜之前的日子里,每家每户门窗上被各种形状的窗花装扮起来,让过年的气氛更加浓郁了。人们在春节期间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2、新春扫尘

早在尧舜时期,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3、贴对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除了春联,家家户户还要贴窗花、年画、福字,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春联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宋代时,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后来,人们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除了春联外,不少地方也保留着贴门神的习俗。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而由于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自此,以这两位名将作为门神的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4、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5、拜年

“过年好”“给您拜年了”。正月初一,人们见面时,都会互致这样的新年问候。传统拜年礼仪分三种:一是叩拜。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要行叩首大礼。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俗称“吉拜”。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辈间的拜年。传说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称为正月初一。

6、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舞龙又称耍龙灯、龙灯舞。。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春节的来源❤️‍🩹💛

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人们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人们还会做不同的食物迎接新年,比如南方会捣年糕,北方会蒸花馍馍……不同的是习俗、食物,相同的是人们享受着齐心协力迎新年的欢乐。从千门万户飘出的腾腾热气,也是对来年生活蒸蒸日上、红红火火的祝愿呀。

第3个回答  2020-01-06

春节习俗

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倒贴“福”字、除夕夜、年夜饭(团年饭)、祭祖、守岁、回娘家、初六送穷、接财神、红包(压岁钱)、新年赠橘、新年放爆竹、拜年、迎春。



春节习俗是来源于我国各民族千百年来在春节期间举行的各种庆祝活动。

千百年来,我国的汉族和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举行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的庆祝活动,形成了祭灶、除尘、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吃年夜饭、守岁、拜年、送压岁钱等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民间习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01-20
吃饺子,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大年三十晚上熬夜,家里挂彩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而之前则是年三十了。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今日焦点:
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
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