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的关系?

被信秀给绑架的松平竹千代后来是怎么改名成德川家康呢?他和信长之后发生了什么呢?最近在看《织田信长——菊与刀》。剧透下

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年幼时的朋友(德川家康在清州做人质)、暂时性的敌人(桶狭间之战前后)、后来的盟友(他们的同盟史称清州同盟)、亲家(德川家康的儿子信康与织田信长的女儿五德)。


人物简介:


织田信长(Oda Nobunaga,1534年7月2日-1582年6月21日)出生于尾张国(今爱知县西部)胜幡城(一说那古野城),是活跃于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战国大名。


德川家康(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的武将、战国大名,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日本战国三英杰(另外两位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一。

从1562年开始一直至1582年织田信长本能寺身死,这长达20年的时间里,德川家康跟随着盟友织田信长,担任东面方向的屏障,同时还随织田家南征北战,以及遭遇信长包围网等不利形势下,却从没有背叛织田同盟反而兢兢业业参加了“金崎之役” “姊川合战” “长筱合战”等多场重要战役,且发挥了较大作用,为织田夺取天下,作出了巨大贡献,面对着对于这段“同盟” 德川长时间的单方面付出,却未有所得,三方原合战,织田只象征性的给予3000援兵,直至长筱合战后才被织田奖以骏河一国,面对着这般严重不合理的的“同盟”,德川终织田一生,未曾背叛,在战国乱世中,实属罕见。

对于德川家康对织田信长近乎“愚忠”的忠实背后,我想从“利益”这个乱世根本的角度来看一下德川家康这份忠诚的理由。

正文
缘起:(1560-1562)
1560年有名的桶狭间奇袭今川家督今川义元身死是年时名为“松平元康”的德川家康未随主力返回骏河 而是回到了自家原本的领土——三河并且独立

有人说松平元康背弃今川家并且反过来吞并原本有恩于自己的今川家是个恩将仇报的小人,未免有些冤枉了元康。松平家本就是独立的大名,常年寄人篱下,乘今川家大乱之际恢复本家的独立本也无何不可。至于后来的反攻今川,也不得不说是形势所迫,一来今川家的继任家督今川氏真沉迷歌舞,对于家中政事较少过问,又缺乏军事上的野心和作为。二来松平家又遭受的织田家的骚扰与威胁,得不到今川支持,看清了织田与今川实力对比的松平元康,在迫不得已的或者说利益使然情况下,于1562年破弃了与今川的同盟,改与织田结为联盟(期间松平元康有过向今川请缨出兵织田的行为,奈何今川氏真无能,无所作为遂不了了之)翌年,松平元康改名为家康,与今川家彻底决裂,与此同时,松平家的战略大方针便从西进改为东吞。
小结:清州之盟,松平元康不仅亲自前往,并且态度卑微,且较后来的情形而言与其说德川是织田的“同盟”,倒不如说德川是织田的“从属” 更贴近实际情况。实可见清州之盟,德川的无奈。

安定与巩固:(1562-1567)
德川虽然在三河独立,但此时的德川并未控制三河全境,领内依然有一些豪族尚未依附,以及一向宗实力,很大程度上也是德川在得不到今川支持下,必须和织田同盟的原因。根基尚未稳固的德川,此时的首要问题便是安定三河,比起已经基本肃清领内反对势力的信长而言德川更像是羽翼未丰的鹰。

幸而,信长此时的目标是岳父留下的美浓,而非三河。于是2人各取所需,顺理成章的建立了同盟,织田开始全力攻略美浓,而德川则开始致力于领内的安定与发展。1563年,一向宗叛乱,至1566年左右基本平定了领内的反对实力,真正意义上拥有了三河国,是年受封三河守,改姓“德川”。

与此同时,德川的盟友织田家也于1567年攻下稻叶山城,并改名岐阜,开始了天下布武之路
小结:清州之盟至此,可以说织田德川2方在同盟的前提下各取所需,为了各自更好的
发展而缔结的盟约,此种情况在战国乱世比比皆是,倒不足为奇。

盟友与东进:(1567-1571)
此时的德川可以说已经有用了与织田开战的资本,但是面对已经拥有尾张美浓2国实力的织田,德川的实力明显不如,并且在德川的东面,今川家如同一块肥肉一般躺在那里,今川氏真的统治虽不至乌烟瘴气,但已然将今川家带入了行将就木境地。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目标都必然是今川家无疑。

1568年,德川与武田密约,开始相互瓜分今川领地。至1569年,德川开始明显感觉到了来自武田方面的威胁,在瓜分完今川领地后,在北有上杉,东有北条,西面是崇山峻岭的武田家而言,瓜分完骏河远江的下一个目标,必然是三河!

于是德川开始策应上杉与北条,夹击武田,以期能牵制武田侵攻的势头。然而武田信玄是何许人物,一面发动叛乱,牵制上杉;一面主动攻击北条家,将北条赶制小田原龟缩不出最终于1571年,压制骏河全境。如同豺狼虎豹般的武田已经到了德川的家门口。

然而,在此几年内,反观德川除了吞并今川在远江的领土以外,并没有其他长足的作为。既没有对武田用兵。也没有对尾张有不轨的企图。而是认认真真的参与了织田家2次重要的出兵:一次是北攻朝仓,却被浅井夹击。最后所导致的“金崎之役”; 以及后来织田对浅井、朝仓家具有决战意义的“姊川合战”。

“金崎之殿”德川到底参没参与众说纷纭,但德川确确实实调动了数千部队参与了织田对朝仓的攻打计划,至于“姊川合战”,德川家则更可谓是劳苦功高。

对于只拥有三河一国加上远江部分领土的德川而言。此两次兵马调动不可不谓是尽心尽力。面对着日益迫近的武田方面的压力,德川既没有主动出击,也没有积极部署防御,反倒是派兵参与了织田家的重要战斗。对于拼死拼活,却未受到什么犒赏,在战国里我们普遍看到的是家臣、豪强会因此对主家不满而反叛,但德川对于织田长久以来,自私自利的形势方针,一忍再忍,助织田取天下,而从未在织田有生之年背叛,实属战国罕见。
从表面看确实令人有些疑惑不解

但是,如果我们退一步,从现状以及“利益”角度来考虑,多多少少能得到些依据。

评:1567年开始,德川实力已明显不如织田,同时,在后几年的发展里,比起织田的突飞猛进,德川的发展速度确实是太慢。1568,织田拥护足利将军上洛后,织田家的前途形势一片大好,而此时的德川却被夹在了织田与武田两大实力之间,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生存,有两条路
1:拥护一方,打到另一方。
2:夹在两方之间,通过计谋,外交手段求生存。如毛利元就以及“表里比兴”真田昌幸一样在夹缝中求生存。

不过在这里,方法2显然遇到了个问题,那便是信长的性格问题,纵观信长的一生而言我们可以看见,除了早期陪同信行谋反的家臣以及松永久秀这个特例以外,凡事与织田家为敌的势力,织田信长都会予以彻底地毁灭,更不要说背叛。浅井的下场是十分凄惨的死了还要拿人头作酒杯。

所以德川只能选择倒向一方。而从1571年之前的形势而言,拥护将军,坐拥畿内的织田信长无疑是个更好的选择
小结:与其说德川家康的行动方式,是处于对织田盟友的“忠诚”,我更愿意相信德川家康具有能够看到“利益”根本的智慧,或者说是狡猾。对于德川而言,此时最好的出路便是依靠织田家的强大,无论是对武田方面的防御,还是未来天下能分一杯羹。显然帮助拥护将军占有畿内的织田强大起来,才是最好的出路,单凭现在的德川,什么都做不到。

突变与危机:(1572)
1571年北条氏康的身死,为武田重新开启了甲相同盟之路,除却了后顾之忧的武田的方向已经是分明了了——西进!1572年武田调动大军,开始攻打德川的远江和三河,德川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

这里我用“西进” 而非上洛,是因为本人对于1572年武田的这次用兵,目标是否为织田持怀疑态度,以下引用一段我原先发过的话:
从信玄出兵至攻取三河远江的时间推算,武田信玄此次出兵的主要目的并非织田,实则是德川,而信长包围网则是用来牵制织田救援德川,相互利用的幌子而已。

由于土地面积、人口、军制等关系,春种秋收期间,武田如果不能及时回军,来年就只能等着饿肚子了。三方原是12月底的事,考虑到三河、远江的全境压制以及灭掉德川后的滨松城,以及回军时间,光是吃下德川就耗去了差不多耗去了所有的出军时间,基本上没有余力进一步攻占织田。要威胁织田,至少也要等上一段时间了。

所以,以此次的战绩以及可能收获的成效而言,武田本次的战略目标很有可能原本就不是织田,而是德川罢了。当然最终目标可能依然是织田。但至少1572年的这次不是。
以及后来武田胜赖的出兵方向,基本上都可以看出,武田长久以来的目标一直是三河远江。

暂且把武田是否上洛的问题放一边不论,根据广义上认为的“上洛”而言,那么此时的德川家境况便有所不同了,如果武田的目标是织田,而德川作为织田的屏障,面对毫无胜算的武田大军,却又多了一个背叛的选择。
即是说,如果武田的目标真是织田,那德川在选择阵营的时候,选择站在包围网这边,会不会更好点呢?虽然信长对背叛长非常狠,但死人是没法惩罚别人的。

事实上,早在武田大军大局逼近之前,将军义昭便拉拢过德川家康,史实上的家康并没有同意加入包围网。家康的作法个人以为是明智的,而非是出于“忠”,且不论德川的倒戈能否个织田致命一击,也不论德川的倒戈会不会致使武田家反过来作为“扯包围网”的存在加入混战,进攻德川。大胆假设武田依然坚定的加入“包围网”,并且包围网成功消灭了织田家,接下来德川所面对的情况就会优于1572年的武田危机吗?以骑墙身份加入包围网,能否在织田消灭后从众势力手中分到一杯羹显然是个问题。面对织田消灭后,失去共同目标错综复杂的畿内形势稍错一步便是国破家亡。对于需要上洛,控制畿内的武田而言,从信浓翻山越岭,占领美浓控制畿内显然是不智的,位于甲信已经拥有骏河的武田,想要掌控好畿内,必须从东海道走。于是,出于本家利益武田早晚还是需要灭亡德川。

于上几点看来,反倒是站在织田这边,风险更小。并且作为早期的同盟国,织田得天下德川的利益会明显更多,虽然武田来势凶猛,但是织田而言,平定畿内只是时间问题,而武田又不得不在开春回师,只要拖过几个月,等来年织田腾出手来,情况便会对织田德川方大为好转。

当然,只是没想到“三方原”这么快,这么惨。如若没有“三方原”,我想此次武田的侵攻,很有可能终究要无疾而终。只是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三方原会战”之后,武田信玄在大好形势下居然突然暴病而亡,实则是天意弄人!
介于此观点叫存在普遍争议,在下选取并整理了版友“司任平”殿的部分发言,以加强该论点 以下加粗表示:
元龟三年七月,在织田信忠初阵的战役中,朝仓义景率一万五千人南下,织田信长动员五万大军又一次击退朝仓家,连前波吉継跟富田长繁这些朝仓高阶将领都投降,当年十二月南下帮助浅井长政防守织田家攻势,但没多久就用兵力疲惫撤走,所以武田信玄西上时,朝仓义景拒绝出兵帮助。而且当三方原之战战败,织田信长的反应是撤回对小谷城的围攻,可见当时织田军是攻势,而浅井家已经被逼入居城,指望这两家给予牵制,实在有些困难。而一向一揆有严重的地域限制,因为他们是动员当地农民起义,而非强令他们出兵,并非大名形式,所以征战方向受到局限。所以长岛一向只能盤旋於北伊势,顶多骚扰到尾张边缘,而一直无法撬入织田信长的老家。至於松永久秀,依照信长公记的说法,他在元龟四年正月,就到岐阜献上名刀不动国行请罪投降,三好三人众跟三好义继是在河内与织田方的豪族细川昭元作战,但也没影响到织田家的主力,所以虽然忙著平叛,但如果武田家真要冲入尾张,织田信长还是可以召集军力作战,甚至坚壁清野跟武田信玄耗。藉由当时织田援军主将佐久间信盛倡导的守城战,可见反映织田信长的想法是让德川家康在三河、远江坚壁清野以应武田信玄,如果只是守城,三千人马是够了。只是德川家康也必须考虑他在当地的威信,在二俣城沦陷、饭尾氏、神尾氏、天野氏等投降武田家後,他有展现德川家不惧武田家的必要,所以坚持出城野战。朝仓、浅井对织田信长的牵制是织田家的发兵攻击,必须放很多兵力於当地,如果武田家真要攻打尾张,织田信长撤回当地兵马,只是放弃原本所占领的地盤,更何况会动手的只有浅井家,朝仓义景已经自己收兵了。说到松永久秀,之前我是漏说一件织田信长对他所设的布置,就是筒井顺庆,从元龟二年松永久秀让松永久通再次叛出织田家,就是在辰市合战中被筒井家独力击败,所以织田信长持续支援筒井家便足以让松永久秀不能动弹好段时间。一向一揆是让织田信长头疼,但一向一揆很少打出他们的所在地太远,因为受到地域性的影响,所以尽管在伊势还有旧北田家要跟武田家联手,但他们跟长岛一向一揆就限於地域等原因无法联手,让伊势陷入战火。依照甲阳军鉴的说法,当时武田信玄在二月打下野田城後病才加重,三月都在长篠城疗养,但因为足利义昭策动的山冈景友跟六角义贤被织田信长派柴田胜家跟丹羽长秀等将领讨平,故当时信玄还命令马场信房北上意图会合秋山信友深入东美浓,逼得织田信长回军岐阜。(也有跳过尾张直接进行美浓攻略说)确实,织田信长基本上就是把德川家康当盾牌使,所以他希望德川家康充分发挥盾牌的作用,因此主张要他守城。而用於安抚德川家情绪的就是上杉谦信声明来援的信件,因为武田家当时有两个无法久战的理由,其一就是北边的上杉谦信虽苦於农时无法尽力出手,但拿下越中後,一边对飞驒策诱、一边於帮助白井长尾氏收回被武田家攻下的白井城。其二便是农忙,将近农时,武田军同样是农民,都要回家种田。

至于以后的这段时间,直至1582年本能寺,已然是拨云见日,大势所趋,更从织田取天下,便不再多论。

结言
纵观德川家康一生,其实不难的出家康行事作风的思路,那便是“谨慎 保守”。及至本能寺后的混乱局面,家康全力与武田旧领的压制,不能说他没有野心,但是终究没有直接参与到织田家臣内部的夺权纷争中,虽然进可以夺取天下,但是织田内部局势复杂,德川作为外样,贸然介入也容易落得个“同仇敌忾”。和几十年后“受太阁之命”的情况比起来,风险更大,一旦输了,那便真是家破人亡了,宁可放弃“天下”的诱惑,也不愿意参与进可能倾家荡产的豪赌,同样之后的幕府制度、以及闭关锁国都体现出了家康谨慎、保守特点,或许对于织田的“忠”,也有些许这些原因在此。

若不是织田信长本能寺的意外身死,德川可能最终作个几十万石的外样而收场,比起羽柴秀吉、明智光秀、柴田胜家,德川家康的付出明显不在其下,所得却远不如织田家的几个家臣,而且织田息怒无长,德川最终是否会反过来被织田所吞灭,只能作为一种猜测的存在。

事实上,德川的过人之处就在于面对着极度不合理的利益分配面前,没有像其他大部分家臣豪族一样,为了眼下利益而挑起反旗,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跟着强而有力、天下布武夺取天下的织田信长,可以说,既是出于德川的保守作风,也是德川比起常人更具有长远的眼光。

可以说德川家康的行事,还是“保守、中庸” 影响很大。他的野心,是在突变来临时只是凸显出来的,而处在织田之下时,可能其野心也不会不敢有能看清大势的智慧(狡猾?)处事的谨慎(中庸?)以及忍耐和长寿(乌龟?),再加上天纵的机遇,便成就了最终的德川幕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3
在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短暂的童年生活相处之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一次信长甚至背着自己的父亲想把家康送回冈崎,但是失败了,后来信长对家康说过以后一起征服日本,自己往西边发展,而东边就交给将抗的话。可见他们在童年时期的情谊。后来家康回到自己的领地后,于信长结盟,在尔虞我诈的战国中这个联盟一直没有分裂,实属难得。德川家康幼名"竹千代"自幼被扣在今川家做人质.在其14岁成年礼上,今川义元取其名中一字,取名"松平元信",后改为松平元康,筒狭间之战后,出于政治与私怨,松平元康去"元"字,恢复祖姓,改名"德川家康","家"字取自英雄源义家之名,德川是地名,,以家乡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在当时的日本非常普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8
  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年幼时的朋友(德川家康在清州做人质)、暂时性的敌人(桶狭间之战前后)、后来的盟友(他们的同盟史称清州同盟)、亲家(德川家康的儿子信康与织田信长的女儿五德)。
  人物简介:
  织田信长(Oda Nobunaga,1534年7月2日-1582年6月21日)出生于尾张国(今爱知县西部)胜幡城(一说那古野城),是活跃于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战国大名。
  德川家康(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的武将、战国大名,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日本战国三英杰(另外两位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一。
第3个回答  2013-11-13
他们成了朋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