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字号一样的字体实际大小却不一样?

如题所述

字号决定的并非「b 的顶端到 p 的底部的距离」,而是字体的 em size 的实际大小——比如,将某处文字的字号设定为 18 pt, 那么对于这些文字而言,1 em = 18 pt. 这里的 pt, 就是提问者提到的 1 / 72 inch.

而 em size 是一个字体内部的数值,无论将其定义为 1000(比如 Source Sans Pro)还是 2048 (比如 Roboto),与文字的实际高度(字号)都没有关系。这个单位只在字体设计时对定位精度有所影响。

下图是 Source Sans Pro Regular 的 p, b 两个字形 (Glyph). 可以看到,限定出 em size 的两条线(我不清楚确切的术语——姑且如图标示,请了解的人士告知)与基线的关系,由 Ascent(升部高度)、 Descent(降部高度)以及 Em size 的值确定。

在这里,em size 不过是字体设计师在设计时的一个参考而已。使用这个值(在字形编辑界面,以「升部顶线」和「降部底线」两条参考线来进行界定),设计师可以大致以此确定在某一个字号下,字体的尺寸如何。比如,在字号设定为 18 pt 时,对于这个字体而言,这两条线之间的高度 (1 em) 就等于 18 pt; 而某个字形在此字号下具体的尺寸如何,则由设计师决定。

假使这个尺寸以「b 的顶端和 p 的底端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则缺少客观参照——假设某个字体的特色是升、降部特别长,那么与「正常」的字体相比,同一字号下的视觉尺寸可能相差甚远。而且,若果让同一字号的两个字体以 b 的顶端和 p 的底端对齐,那么极有可能造成基线的上下参差——这是相当致命的问题。更何况,同一个字体的不同字形,升、降部高度都不一定相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14

字形与 em size 的尺寸关系,本来就是设计需要考量的一个内容。有可能,设计师需要在同一字号下,让升、降部显得短小,那么字体升降部的上下缘离两条参考线就越短;亦有可能,设计师需要让升、降部显得修长一些,就需要稍微突出两条参考线。问题中提到的同一字号的 Stempel Garamond 比其他两个字体大,就是这些数值的设定不同所致。不过,我认为这里也可能有是 Stempel Garamond 在进行数字化时参数选定不甚合适所致,因为风格、功能类似的字体,在同一字号下视觉尺寸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是挺奇怪的事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2-14

简洁的解释就是,字号在铅字时代指的是字模的大小(em size)而不是字符本身的大小。所以字号是18pt,是指单倍行距的时候,上一行的基线到下一行的基线间的距离是18pt,而不是b上端到p下端的距离是18pt。

不过这铅字时代的概念啦,数码时代的em size的概念发生了变化,(现在又称为UPM,)参见其他答案的解释。不过我觉得对于题主的问题并不重要,因为是一个技术参数,和排印时的字号没有直观的联系,解释也许反而会让人混乱嘻嘻嘻。(而且,现在em size也并不像铅字时代的实体字模有着看得见摸得着的约束力,而是可以随意突破的。你可以瞄一眼Zapfino,上下端会冲出em size边界的。所以,我觉得数码时代的em size也许真的不太重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