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为什么是古文领袖?

如题所述

柳宗(773—87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唐贞元九年(793)21岁登进士第,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803),31岁,为监察御史里行。唐顺宗继位,王叔文等改革派执政,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柳侯祠被任命为尚书礼部员外郎。这期间,他和王叔文、刘禹锡等积极推行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罢宫市、免进奉、启用忠良、打击惩处赃官等,做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好事,因而遭到宦官和旧官僚们的联合反对。不到7个月,王叔文集团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10年后,改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死于柳州任上,时年47岁。柳宗元本为河东人,曾任官于柳州,后人因称他柳河东、柳柳州。著有《河东先生集》45卷。

柳宗元和韩愈齐名,不仅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推行者,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是中唐时期文坛的重要领袖人物。

柳宗元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在官与民的关系上,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人民不是官吏的奴仆。柳宗元在《送薛存义序》中指出,人民“出其十一”纳税,雇佣官吏来为人民服务。而有些官吏却不仅“受其直怠其事”,甚至盗取人民财富。人民对官吏所以不敢怒而斥退,是因为势力不敌而已。在《答元饶州论政理书》中试图探求社会贫富不均的根源。它反映出中唐时“两税法”实行以来只是剥削方式的改变,并不解决民生问题。他基于对人民的同情,产生了土地权利的平均主义想法。《在封建论》中,柳宗元对古代社会的分封制度做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他严厉抨击封建藩镇的割据局面,以及世族大夫“世食禄邑”和由此产生的“不肖居上,贤者居下”的不合理现象。柳宗元认为,一种社会制度是不依任何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势”的作用下,即使“圣人”也无力兴废,兴废完全取决于“生人之意”,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帝王受命于天的谬论。社会发展由“家天下”必然走向“公天下”。有力批判分封制“与三代比隆”的倒退思想。柳宗元先进的历史观,得到苏轼的赞颂:“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柳宗元的卓越政见、先进的历史观和文学主张,与他朴素的唯物论思想是密切相关的。他在为屈原《天问》所作的著名《天对》中,探索自然现象,认为宇宙最初“惟元气存”,一切现象都是自然存在的,“无功无非”,“非余之为”,表现出唯物主义的宇宙观。他在《贞符》中断言:“唐家正德受命于生人之意”,没有什么“赏功罚祸”的天意存在其中,“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柳宗元用无神论的历史观来观察一切礼乐刑政,是对那些迷信天命神意观点和做法的有力批判。在《时令论上》、《断刑论下》、《非国语》、《天爵论》、《天说》等论文中,系统地发挥了无神论的历史观。

柳宗元的人生,正如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所说“斥久”、“穷极”。正因为被排斥打击时间久了,仕途困窘,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壮志不伸到了极点,虽初衷不以文学取名誉,最终却成就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柳宗元一生的文学创作极其丰富。除诗歌以外,散文成就尤其显著。他的散文大体上分为论说、传记、杂文寓言和山水游记四类。

论说文内容充实,思想深刻,逻辑严谨,说理透辟,笔锋犀利,气势贯通,富于论辩性。代表作品有《封建论》、《“六逆”论》、《时令论》、《非(国语)》等。

传记文叙事细腻,结构严整,富于想象夸张,往往带有寓言成分,写景状物十分精致。《捕蛇者说》是一篇似传记而兼有杂文特点的论说文。文章写蒋氏三代人,宁肯死于捕蛇而不肯死于苛政的悲惨事例,辛辣地揭露和嘲讽了民生凋敝、酷吏鱼肉乡里的黑暗现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批判现实的精神十分突出。《种树郭橐驼传》通过写郭橐驼善于掌握种树规律的记叙,用“种树之道”。譬喻“为政之理”,从而揭露和谴责了当时的弊政:“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柳宗元写此文的目的最后点明,“以为官戒”。《童区寄传》,写一个12岁的儿童区寄机智勇敢地杀死两个人贩子的故事,在歌颂智勇双全、富有抗争精神少年英雄的同时,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买卖人口、贪官纵暴的黑暗现实。《段太尉逸事状》、《宋清传》、《梓人传》也都写得各具特色。柳宗元的传记文。多取材于被压抑的社会下层人物,却不受真人真事的束缚,其中往往穿插一些作者的想象、夸张来表达主观意图。因此,传记文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兼有寓言和传奇色彩。

杂文寓言多为柳宗元被贬谪永州以后的作品。由于统治黑暗,政治腐败,作家采用寓言的形式讽刺时政,文章短小警策,寓意深远,表现出杰出的讽刺才能。《三戒》是著名的讽刺小品文。《临江之麋》,写麋深得主人宠爱,“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想吃麋而不敢。3年以后,麋离开了主人外出,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文章尖锐地讽刺了那些依仗权贵势力而得意忘形的小人。《黔之驴》则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嘲讽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其实是无德无能的蠢驴。《永某氏之鼠》把那些自以为“饱食而无祸”的人比做老鼠,指出他们“为态如故”,以“饱食无祸为可恒”,那就一定会遭到被彻底消灭的惨祸。《蝜蝂传》以寓言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那些贪得无厌的人:

得遇物,辄持取,仰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蝜蝂的死亡是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悲剧,短短百余字,蝜蝂一类的典型人物跃然纸上,平常之中显示出深刻的意蕴。

《罴说》通过“能吹竹为百兽之音”的楚国猎人,最后弄巧成拙反被罴吃了的可悲下场,对弱肉强食的现象和“不善内而恃外者”进行了尖刻有力的抨击,他们就像楚国猎人一样终无好下场。柳宗元的寓言杂文写得极其成功,他善于体情察物,捕捉平凡常见的事物特征,加以想象和夸张,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柳宗元所创作的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文学作品,对寓言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作品。他的山水游记不同于前人,在写景状物中寄寓着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对现实不满的抑郁情怀。文笔简洁明快,语言秀丽清新,富于诗情画意,是其山水游记艺术的突出特色。《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品。《钴鉧潭记》描绘钴鉧潭的位置和形状、潭水来源和流动状态、悬泉的声音、周围的景物。在叙述购得这一胜景的由来同时,也反映了“官租私券”对百姓的盘剥,以及在贬谪生活中不能忘怀“故土”的郁闷之情。全篇语言生动简洁,写景与抒情相融合。《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写水“清冽”,写“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简短的文字里,极尽写景状物之妙,从潭水、岸势、岩石写到树木、游鱼,或动或静,由景及情,写得细致而有情趣。《钴鉧潭西小丘记》把一个普通的小丘,描绘得生动异常。“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山中无生命的石头,经柳宗元指点勾画,仿佛都有了血肉灵魂。他写如此奇美的小丘却被“农夫渔父过而陋之”,实在是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他对小丘的美好被发现表示欣慰,寄寓了他的难言之隐。正如清人何焯《义门读书记》所说:“兹丘犹有遭,逐客所以羡而贺也,言表殊不自得耳。”柳宗元写山水游记,文笔简练而又生动,描写细致而又有神韵色泽。语言“清莹秀澈,锵鸣金石”。实为游记散文的典范。它不仅有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而且有相当深刻的思想认识价值。

柳宗元不仅是唐代散文大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的诗大部分是被贬永州、柳州时所作,内容多抒发自己悲愤郁闷和离乡去国的情思。著名诗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写此诗寄给同贬的4位朋友,不仅表现自己离乡别友的悲苦心情,也流露出对时事的忧伤和处境险恶的恐怖心情。柳宗元的山水诗也写得情致委婉,具有高超的艺术境界。名篇五言绝旬《江雪》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柳宗元的诗文处处显示出清峻高洁的品格,流露出被贬的幽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