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制定的计划总是不能成功实现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08
‍‍

研究表明,个体不论是在学业任务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规划谬误。而且规划谬误是一种高度稳定的现象,经常产生介于20%~50%的错误率。基于人格特质的研究表明,规划谬误在乐观、拖延、个人特质等方面基本不存在着个体差异。也就是说,规划谬误不是某些人的特权,谁都有过规划谬误的情况,请不要自责自己的计划性不好了。研究者们还进一步验证了在群体协商估计任务的完成时间时,同样存在着乐观地低估任务完成时间的群体规划谬误。规划谬误不仅是对任务的完成时间的低估,还存在于对任务的成本、风险的低估,同时对任务收益的高估。大量研究表明,在政府规划、商业服务、医疗保健、航天航空、信息技术产业等领域,存在着严重的项目延期、超支的规划谬误。著名管理咨询顾问DeMarco估计,在商业领域有15%的软件都根本没有完成,即便完成也超出预算许多倍。

而那些大规模的、知名项目则更令人吃惊,比如央视大楼,明明只准备放个烟花,结果把配楼就给烧了,这个好像这是超额完成任务,不是这个,应该是说如悉尼歌剧院,原计划6年完工程结果搞了16年,费用超了12倍,这个效率,一点都不社会主义。首先,过度自信表现为对自我的知识、认知水平的过度自信感。人们在决策制定过程,往往会高估自身能力,形成对未来的乐观预期,制定过度乐观的工作计划。其次,人们普遍认为自己的能力、绩效等指标处于群体中的平均偏上水平。这种自我增强感以他人能力水平为参照体系,形成判断。在一个不知道大家底细的新集体里,某些人总是乐观地认为自己至少在智商等方面处于中上水平,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反正我以前总臭屁的认为自己是这样子的,然而事实回是特么不照顾面子回我以呵呵俩字。最后,过度自信的另外一个子维度表现为控制错觉。这种现象在以往研究中认为是决策者对自己能够影响范围与事物的幻想性认识,建立与自身行为不相关的控制联系。

‍‍
第2个回答  2018-01-08
‍‍

切断其他诱惑,并让工作环境突出。设想你在工作,看书,学习,旁边放着手机,我相信很多人会经常去扫手机一眼,如果你出现这种情况,请把手机及类似物品扔远点,打开台灯,这样你的书桌会突出的亮,你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设定短期目标,出个schedule。人们的延迟满足能力不都那么强,你也不要苛求自己,把大目标细化到一步一步,这样你更容易监控自己的进城并且评估你的收获,想象一下,你的计划是考清华,然后你每天学学学,和你的计划是今天做几套题,然后开始学,难度不同的,如果你选择前者,今天结束你的结论是,我还考不上;如果你选择后者,可能结论就是我完成了任务,或者我离清华近了一点儿。就像国民老公公说的,目标小点儿,先挣一个亿,经过无数次的制定计划,你对于自己是有一定了解的。请设计一个符合自己的计划,我个人设定计划可能就是根据完美情况的60-80percents,选择一个靠谱的计划,去完成,你体验的就是成就感,否则你的计划就是不停失败。

‍‍
第3个回答  2018-01-08
‍‍

脑科学家做过一个脑成像研究,发现我们在思考当前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是用到大脑的不同区域的,思考未来的自己用的区域与面对他人所用的区域相同。也就是说,我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的是单线信息(关注未来),而不去思索分布信息(以往的失败经验)。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一直失败,但是却保持原来的行为模式的原因,因为这是大脑的决策机制,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点,是很难改正的。比如说,一些学生制定计划的时候是:两小时完成一张数学试卷。但是却发现总是完成不了,这是因为他被考试时间约束,没有考虑真实的情况——即使在考试过程中,两个小时自己也做不完。也不考虑去对照答案需要花的一个小时。我们长期计划,满满的,一滴不落的完美,但是一直失败,我们会产生非常严重的习得性无助感,进而产生一种“那又如何”效应——反正也完成不了,那就再玩会手机吧。如果完成一件事情需要2个小时,那么最好的办法是给到25小时,甚至是3小时,同时多一些缓冲时间,增加计划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那样遇到突发的,或者自己懒散的情况,也不至于计划失败。所以,要制定一个好的计划,在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己失败的经验。即使看上去浪费了一些时间和不完美,但是实际上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完美主义类型的计划。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