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力西-印支期构造演化与成矿

如题所述

与加里东期比较,华力西-印支期是中国的重要成矿时期。华力西运动往往与印支运动不易明显分开,在中国南部和中部更是如此。根据王鸿祯等研究,这一阶段的总特征是分散的巨型陆块向统一的联合古陆发展。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在早二叠世时靠近,并在索伦-西拉木图一线碰撞对接,导致重大构造热事件和大规模成矿作用,形成广阔的内蒙古-天山华力西褶皱带,成为中亚构造成矿域的组成部分。在阿尔泰、东天山、北秦岭,以及大兴安岭一带的泥盆纪—石炭纪地层中,生成数量不等的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其中赋存有铜、金、铅、锌、铁等重要矿床。例如天山的阿希金矿,吉林的小西南岔铜-金矿床。

中国华力西运动阶段的另一特点是环特提斯大洋的大陆边缘裂解。在伸张构造动力作用下,扬子板块可能与澳大利亚板块移离并向北迁移。晚二叠世时,在其西缘的康滇、黔西一带大规模开裂,有由地幔柱引发的大规模大陆玄武岩溢流(峨眉山玄武岩),并在攀西裂谷区产有与镁铁质岩相关的铁、钛、钒矿床,规模巨大,矿种也多,有重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在南秦岭和扬子板块东南缘的广大被动陆缘,发育了自泥盆系到中三叠统的海相沉积岩。一些次级断陷海沟(台沟)中发育了热水沉积型矿床,如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中的层状矿体。还有盆地演化后期的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如广东凡口铅-锌矿床。在广东大宝山地区还形成了火山-沉积型铁-铜-多金属矿床。在上述矿床的形成过程中,含矿盆地中发育的大型同生断层起了重要作用。

长江中下游地区,上泥盆统五通组石英砂岩之上、中石炭世石灰岩层之下,广泛分布的同生黄铁矿层和赤铁矿层也是华力西期热水活动的产物,作为矿层或矿胚,为该区后来的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打下一定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丰富的铁、硫等成矿组分。

中国的印支运动阶段大致相当于三叠纪,是中国大地构造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期。此时,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对接形成统一陆块,川西、松潘、甘孜及巴颜喀拉山一带广大印支褶皱带形成,伴有若干铁、铜、镍、稀有元素、石棉、云母矿床。在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东南侧,华南陆块又向南东方向扩展增生,直到沿海岸带发育了华力西期和印支期褶皱带,形成了华南统一大陆。

在基本形成中国大陆的基础上,古构造线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印支期前的近纬向构造系统为主转变为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为主的构造系统,并陆续出现了一系列内陆盆地,产生了重要的煤、石油、天然气、石膏和盐类矿床。

总之,经过加里东期地体增生以后,塔里木-华北联合陆块刚性增强,陆壳厚度加大,成为东西向贯通的大陆骨架,其北缘和南缘的构造-岩浆带成为华力西期的主要成矿带,其次是扬子-华夏两陆块拼接后形成华南陆块上的几个成矿带。

华力西-印支期成矿主要特征是:

1)矿床种类多样,主要有铜、镍、钴、金、铅、锌、铁、钒、钛、铝等。

2)矿床类型较多,有岩浆型,VMS,MVT,SEDEX,斑岩型,含金石英脉型,陆缘海沉积型,红土风化型等,其中斑岩型和红土风化型矿床在中国更早的成矿时期中少见。

3)成矿构造环境包括增生的大陆边缘带、陆缘深断裂带、花岗-绿岩带、陆缘裂谷带、陆缘浅海盆地和陆缘岛弧带等。

4)华力西-印支期的主要成矿区带有:

①阿尔泰-西准噶尔铜-镍-铁-锌-铅-金成矿带(喀拉通克等);②北天山金-铜-铁-钼成矿带(雅满苏、土屋、黄山等);③大兴安岭铜-金-钼成矿带(多宝山等);④华北陆块东北缘铜-金-镍成矿带(红旗岭等);⑤南秦岭泥盆纪铅-锌成矿带(西成盆地等);⑥晋豫陆缘石炭纪铝土矿-煤成矿带;⑦攀西裂谷铁-钛-钒成矿带(攀枝花等);⑧桂粤锡-金-锑-铅-锌-铜成矿带(大厂、戈塘等);⑨粤北晚古生代铅-锌-铁-铜成矿带(凡口、大宝山等);⑩滇东特提斯区铅-锌成矿带(会泽等);

松潘-甘孜及附近的铜-钴-锌-镍成矿带(丹巴、德尔尼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