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的由来

如题所述

中元节的起源
中元节是道家的说法。中国古代在1月15日、7月15日、10月15日称为上元、中元、下元:上元为天公赐福百姓日,中元为地方官赦日,下元为水官救世日。所以我要把时间花在元朝中期。中元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在南方,它也被称为“鬼节”。也有人说中元节是在农历的七月十四日。这一天,人们带着祭品,到坟前祭奠祖先,类似清明节的上坟。在封建时代,当地政府还命令寺庙里的和尚和道士为逝去的灵魂设立道场,以祭奠战死的士兵。在中元节期间,人们焚烧大量的纸钱。

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有些地方,尤其是中国南方,相传是七月十四日,宋末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提前一天庆祝节日以逃避),道教称之为中元节,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盆节),民间称之为鬼节,为七月半(一些客家人的称谓是八月半,与中元节相对)。这个节日从农历七月一日到七月三十日持续一个月。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节,是元宵节的庆祝,自古就有;

7月15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祖先;

10月15日,汉族人称下元节,是纪念先贤的寒食。

中元节燃放河灯和道士祈福是汉族的传统民俗。佛教和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有不同的解释,佛教强调孝道。道教重在为那些从冥界释放出来的孤魂制作“普度”。

7月15日是中元节,这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有1月15日和10月15日。

中元节是道教的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皇帝魏紫的生日,他在上元祝福天官。中元节,也被称为“官员中元节”,是徐青皇帝的生日,他是元朝中期赦免罪恶的官员。下一个元节,也被称为“夏媛水关节”,是殷皇帝的生日,在夏媛谢尔水关的官方洞穴。道教《太上三官经》说:“天佑民,地官赦罪,水官济。”“众生皆被天、地、水之官所摄。”中元节期间,西便门外的地安门火神庙、白云观等道观照例举行“祈福风调雨顺、繁荣祥和”的活动。

在这一天,佛教徒会举行盛大的白骨大会,也被称为白骨屋和白骨祭。清朝后期,北京有840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寺庙,如广济寺、法源寺、华电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春寺等,持有不同的尺度。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厅等地每年此时都会举行“阵亡将士追悼仪式”。用范(喇嘛)、道(道士)、禅(佛教徒)三部佛经,献上“陆海空三军阵亡将士”牌位,进行公祭。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会举行造船、打莲花灯、打莲花灯、祭祖、唱“风光戏”等活动。

中元节的传说
关于中元节有三种传说。

第一种说法:据说地藏菩萨,又名【恐怖】,其母死后来到殷的冥界,被关在一个牢房里,在这里要遭受各种地狱之苦。地藏菩萨是个孝子,看到母亲受苦,在7月15日有了外遇,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打开牢房门,让母亲出去。谁知道,牢房门开了也没关系。那些跑回老家的鬼,向家里人要钱,好回去过日子,打通关节,希望早点来世。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定为【鬼节】。在这一天,人们烧纸钱,摆放供品,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敬意。

第二种说法:道教中最重要的是“七月一月中旬日,地方官降定人间善恶,于是道士夜间诵经,饥肠辘辘的犯人获得自由。”阎罗王每年农历七月初一,鬼门关打开,一群孤魂野鬼被释放到死者身上,享受人们的祭品。七月的最后一天,在鬼门关再次关闭之前,这些鬼魂不得不返回冥界。

第三种说法:兰花盆佛教节日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佛教传入印度)。目连救母的故事:在佛陀的弟子中,佛陀的化身,尊者,为他死去的母亲哀悼。他用自己的头像看到了她母亲生前贪婪的业力,死后堕落成恶鬼,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木友莲随后用神力把它变成了食物,给了母亲,但母亲不改贪念。当她看到食物来了,她深深地害怕其他恶灵会抢走她的食物。贪婪的食物在她嘴里立刻变成了滚烫的煤炭,她咽不下去。穆玉莲虽有神通,虽是人子,却救不了母亲。她非常痛苦。请问佛祖怎么办?佛说:“七月十五日,是夏天最后一天安住修行,佛法全善。这一天,各种菜肴端给巷中的僧尼,功德无量,让他们用慈悲心去救死去的母亲。遵照佛祖的旨意,七月十五日,慕莲在一个兰花盆里,为母亲献上了一顿珍贵水果的素宴,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这就是台湾普渡“好兄弟”的由来。

中元节的习俗
1.中原普渡

从节日地位来说,钟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根据传说,这一天是鬼在地狱里回家团聚的日子。因此,大多数人会在那一天用酒、肉、饼、水果等祭品集体祭祀祖先,以寄托对已故长辈的哀思,也有人会祈求好运。当然,也会请一些和尚念经,为死去的灵魂翻身,所以那一天可谓是祭祀活动频繁。

2.流动放电灯

虽然“鬼节”这个词很吓人,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鬼节只是和祖先团聚的一天,所以也是值得庆祝的。所以,在过去,灯笼是被装饰的,甚至一些河灯被放在河里。毕竟以前人们认为人是阳,鬼是阴,地是阳,水是阴。水下神秘的黑暗让人想起传说中的幽冥世界,鬼魅沉入其中。所以上元的灯笼在陆地上,中元的灯笼在水里。今天,燃放河灯的习俗已经成为一种普通的娱乐活动。

3.牺牲土地

在一些地区,中元节还会选择祭祀土地,比如把祭品扔到地里,或者倒上几杯酒,然后用祭祀纸焚烧。还需要用切好的彩纸包裹庄稼,祈求好运、丰收和家庭幸福稳定。在一些地区,人们甚至集体去寺庙祭祀土地。场面相当壮观。

4.送羊

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它也被称为“羊节”。汉书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羊是吉祥的。”甲骨文的“甲骨文”也叫杨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总是代表着好运。在老北京和中国北方的农村地区,在7月15日,爷爷和叔叔会给他们的小侄子送活羊,这在民间很流行。这个习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

5.挂一面纸旗

有些地区有挂纸旗的习俗,一般是挂在自家门前。据说这样可以防止昆虫和蚂蚁咬房子。当然,有些人不仅会挂旗子,还会放风筝以引起祖先的注意,希望能聚在一起。还有人会在门口撒一些骨灰,围成一个圈,然后在里面放上祭品,进行祭拜。

6.乘船祭祀

一般来说,渔民在中元节会用木板做一条船,然后把死去长辈的名字或者一些死在海上的朋友兄弟的牌位放在上面。然后他们会把衣服,东西,鞋子,甚至钱放进船里,最后点上蜡烛。结了婚的男人会把船推到海里,尽可能远的看着船。

7.烧符纸

烧符纸的习俗在四川省普遍流行。他们会在中元节的时候把各种纸钱叠在一起,然后封成更小的,再在上面写上收信人的名字或者昵称,因为这曾经在当地流传过。农历七月十五,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所有的家庭都要“送孩子去石鼓”。比如在成都,人们用纸绑上“花盘”,放上纸钱和水果供品,捧在手中,在屋内行走的同时念出各种祭祀语句,然后在屋外焚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02

中元节,定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七月半。而传说则是,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在上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的影响力远比清明节大,但后来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直至在文革期间被取缔,虽然随着改革开放,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不过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教育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

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扩展资料

中国其他三大“鬼节”

1、上巳节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上巳节西周时便存在,汉代正式列入国家庆典,晋代著名的“兰亭集会”即是上巳节的活动之一,唐代达于极盛,诗圣杜甫留下了“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名句。

然而到了宋代,上巳节越来越被边缘化了,因其跟传统的寒食节、清明节相距甚近。宋代朝廷规定,清明节各地均须祭扫陵墓,表示对亡灵的悼念,这是寒食节原有的习俗,而清明节亲水、戴柳圈等,则是上巳节原有的习俗。再后来,清明节逐渐成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节,而上巳节则逐渐被人淡忘,所以,我们现代人不知道这个传统节日也无可厚非。

2、清明节

清明节,不必多说,如今已经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清明节跟其它三个“鬼节”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是根据公历来算的,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定,大约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

3、寒衣节

关于寒衣节的来历,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后来又经过秦朝以及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演变,最终将这天定为“寒衣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除此之外,还有一段比较经典的“寒衣节”传说,据传说,孟姜女新婚不久,丈夫就被抓去修筑万里长城。孟姜女千里迢迢来到长城脚下,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道丈夫已经累死,并被埋在城墙里,孟姜女悲痛欲绝,昼夜痛哭,终于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最终用咬破手指“点血入骨”的方式找到了丈夫遗骨,并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殓,怀抱着丈夫的遗骨,纵身跳海殉夫。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流传千年的这四大“鬼节”,你知道几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