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无以明志的以的意思

如题所述

出处:《诫子书》【作者】诸葛亮 【朝代】三国时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白话释义: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5

非淡泊无以明志的“以”的意思是“用来”。非淡泊无以明志的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诫子书》。原文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为: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扩展资料: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写给他儿子垂髫时期的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双重否定"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淡泊”、“宁静”不是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战国时期的道家著作《文子》中亦有"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并覆,非正平无以制断。"之句。

另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中还有“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之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25

出处:《诫子书》【作者】诸葛亮 【朝代】三国时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白话释义: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以拼音yǐ

1、用,拿,把,将。

2、依然,顺,按照。

3、因为。

4、在,于(指时日)。

5、目的在于。

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以后[yǐ hòu] 

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后的时期。

2、以前[yǐ qián] 

方位词,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前的时期。

3、以为[yǐ wéi] 

认为。

4、以往[yǐ wǎng] 

从前;以前。

5、给以[gěi yǐ] 

给。

6、以及[yǐ jí] 

连接并列的词或短语,语义上一般前重后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9-07

以:介词,用来

第4个回答  2020-11-25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