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被关注、担心言行冒犯他人… 「社交焦虑症」年纪越大越难恢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7

(示意画面。shutterstock)

日本这几年的一大议题叫做「茧居族」,指人独处家中小小的空间,不上学、不上班、尽量不出门,自我封闭地生活。拒绝社交、拒绝参与社会,也不关心外界的发展或改变,甚至不跟家人交谈互动。有时网际网路是唯一跟外界连系的管道,以电脑、电视、书本、睡眠或个人嗜好为伴。

2010年日本的统计,茧居族有23.6万人,而只会因为兴趣而外出的准茧居族高达69.6万人,这是惊人的数字。这个现象不只日本独有,在南韩的茧居族被视为患有严重的网路成瘾症,也被视为是南韩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此外,美国、中国、西班牙等国家都有记录案例,台湾当然也有茧居族。

举例来说,我有个病人,她的2个女儿都已经30几岁了,未婚、无业,每天吃便当、上网、电玩过日子,偶尔跟网友出去,已经好几年了,属于「准茧居族」。妈妈怎么说都没有用,她们总说「反正几乎不花钱,也没做坏事」,叫妈妈不要念,也不愿看医师求助。

日本对茧居族的看法比较倾向用心理因素跟社会文化去解释,但是忽略掉2个很容易发展出茧居族的精神疾病– 「亚斯伯格症候群」跟「社交焦虑症」 。这篇文章想讨论的是发生率远较「亚斯伯格症候群」多很多的「社交焦虑症」。

真实案例1

19岁女性,快读完大学一年级时,来心理咨商中心求助,她觉得心情越来越不好,感觉孤独,都交不到朋友,她说:「一下课,同学就三三两两离开了,她不知道怎么开口跟人家说话,同学也没人理她。回到宿舍还是孤单一个人,因为室友都出去参加社团、聚会,很晚才回来。她在旁边听到她们分享今天发生什么事,又羡慕、又难过,可是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真实案例2

22岁男性,快要大学毕业时,来诊所看病,他发现自己无法在便利商店打工,因为客人一多,他会紧张失措,有空时也不知道如何跟同事聊天,既焦虑、忧郁,也睡不好。他平常在学校跟同学相处还不错,但是面对陌生人,一紧张,脑子就一片空白,想到毕业后去上班应该会更严重,所以来寻求帮助。

药物治疗帮助他恢复正常睡眠,忧郁、焦虑也慢慢好起来,但是最核心的社交焦虑没办法只靠药物,所以他接受心理治疗。治疗半年多,他毕业了,也顺利找到工作,之后还是需要回到门诊拿药,但是再过了几个月,他就顺利结束治疗。

「社交焦虑症」占人口的8~18%,年纪越大越难恢复

门诊很多这样的年轻案例。根据研究,社交焦虑症占人口的8~18%(「亚斯伯格症候群」每1千人大约有1.2~7.1人,差了约30倍),端看标准宽松与否。但是8%也是巨大的数字,以一个班级50人来说,就有4位,这些是真的跟陌生人讲话会很紧张,上台会脸红心悸、手抖冒汗;以18%来看,一个班级50人,就有9位,他们基本上都不喜欢社交活动,不会主动融入团体,害怕成为大家注目的焦点,讨厌开会讨论,不喜欢销售或管理型的工作。

在一般的国中、小学,透过老师协助、学校团体活动,除了上台会严重地紧张外,他们跟别的小孩没有太大不同,就是害羞、被动了些。上了高中之后,同侪互动越来越多,朋友会一起聊天、出去玩,但是他们需要被邀约,甚至被某种程度的照顾才能融入群体。3年下来,他们的社交技巧、能力会出现严重的落后与缺损,因为没朋友,跟老师关系不密切,反击也软弱无力,因此容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

到了大学,尤其是处在闹区、学生多、竞争较激烈的名校,这些「社交焦虑症」患者往往更没信心、更退缩,几乎没有朋友可言。出了社会,他们的竞争力会有问题,会倾向选择较少与人接触的行业,像待在实验室、工厂或技术人员;下班只喜欢做宅男、宅女,不喜欢社交、学习,甚至不爱去健身房运动,因为担心被人注目,然后越来越宅,很多就是上网、打电玩。

◎推荐阅读:(本文尚未结束,后面还有喔)

原来,有亚斯特质的人比想像多

(示意画面。shutterstock)

「社交焦虑症」成为茧居族的机会并不大

因为他们会在乎自己的表现不要太差,所以尽量维持工作,但是除了工作外,社交生活极度匮乏,会越来越孤僻。因为缺乏适当与足够的社交技巧,害怕被注视,他们往往是职场跟婚姻的弱势,甚至交不到异性朋友,尤其是被期待要主动的男性。最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社交焦虑症」患者对这个疾病都没有概念,许多人不曾接受任何治疗,只是逃避和活在痛苦中。

万一他们在职场上没有竞争力,反复失业,很容易罹患忧郁症,就很有可能因为现实世界太焦虑、太恐怖,而成为整天活在网路虚拟世界的茧居族。有些人则是因为青少年时期被霸凌的经验太惨痛,也会自我封闭,早早成为茧居族。当未来越来越多工作能自动化,失业率会大幅提高,除非他们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否则很可能会成为最容易被取代、淘汰的一群。

其实轻微症状者可以透过一些学习得到帮忙,像是卡内基训练课程;但是过多的鼓励或 *** 有时会适得其反,像是培养勇气的活动,反而可能造成身心受创,因此更焦虑。有些课程较昂贵,却没有依个人状况客制化、缺乏循序渐进,「CP值」不比一对一的心理咨商。

社交焦虑症是很容易被忽视的疾病,对患者的一生影响深远,绝对不是只是害羞,或是靠自己努力就能克服。无论药物或心理咨商(认知行为治疗),专业协助目前已经很成熟,越早治疗越好,不要拖喔!

「社交焦虑症」的诊断标准

A.面对被他人审视的社交情况,产生显著害怕或焦虑。例如:社交互动(对话、会见陌生人),被观看(吃、喝的时候),以及在他人面前表演(演讲时)。

B.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现的焦虑会导致负性的评价(羞辱或尴尬;导致被拒绝或冒犯他人)。

C.社交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害怕或焦虑。

D.主动回避社交情况,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E.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社交情况和社会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威胁不相称。

F.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

G.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

推荐阅读:

罹患「广泛性焦虑症」却不自知!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警讯

偏头痛 可能是焦虑引起的紧绷型头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