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采取的挫折教育方式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一,利用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利用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挫折情境,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自然情境因为有自然性和真实性,能使孩子充分地体验挫折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挫折的思考和领悟会更成熟。如,孩子跌倒了,家长不要去扶,要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这就是一种简单而实际的磨炼。生活中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要学会放手,给孩子学会独立的空间和接触挫折的机会。  第二,通过创设困境进行挫折教育。为了让孩子适应现代人的竞争能力,家长应舍得让孩子去吃苦,并有意识地去给孩子创设一些困境,使孩子的意志得到更好的磨炼。国外的学生教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如日本有许多学生园,无论是春夏秋冬,都让孩子进行裸身锻炼;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尽管身价亿万,却要求子女去打工挣钱;印度已规定了小孩子的“饥饿日”。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3.学生挫折教育的方法
第一,客观地评价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及成长背景不同,所以也会各有长处和不足。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家长只看到孩子的优点,而无视他的缺点,孩子也就会对自身的不足缺乏认识而变得骄傲自满并且不能接受失败。如果家长对孩子教育期望过高,不符合实际,就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不敢面对失败。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谓知己,就是说家长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未来的人生道路可能会在哪方面受到挫折。而知彼就是要帮助孩子认识环境、了解社会,如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现实生活中又存在哪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等。必须让孩子懂得做事要向高目标努力,但同时也要做好承受最坏结果的思想准备。
第二,给孩子树立榜样,培养孩子克服、战胜困难的信心。家长在学生的眼里是非常高大、无所不能的,家长的言行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对学生来说家长的行为是最具说服力的榜样。因此,作为家长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常常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并教育孩子要把名人作为榜样,激励学生勇敢地面对挫折。要让孩子知道: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有可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第三,为学生创造交往的机会,培养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在闲暇时多带孩子到公园、游乐场活动或到亲戚朋友家做客,鼓励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多与人交往,从中可以使学生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并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耐力,培养互助精神,增强团结友爱的意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第四,引导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一是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首先应纠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从孩子自己吃饭、穿衣服开始,大胆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二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到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一定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三是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家长应注意创造机会,在家中营造民主的氛围,给予孩子决策的权利,培养孩子选择和作决定的能力。
第五,加强艰苦磨炼,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家长应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况,加强对孩子艰苦磨炼,让孩子获得适应能力。一是让学生体验“累”的滋味;二是让学生体验“饿”的感觉;三是让学生体验“冷热”刺激。
第六,增强孩子心理防卫机制,树立正确的成败观。我们知道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甚至心理健康被看做是更为重要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提高其对挫折的忍耐力,消除负面影响,增强学生的心理防卫机制。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教会孩子在失败中总结教训,鼓励孩子在挫折中百折不挠,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成败观。
所以说,小学时期承受一些挫折是一生的宝贵财富。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在当今社会的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家庭是人生启蒙教育的第一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需要我们了解、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承受能力,循序渐进,并掌握好挫折“度”,避免负面效果的产生。家庭这一个体社会单位具有教育的随机性、长期性和影响性。所以,学生在小学时期实施家庭挫折教育是实施学生启蒙性挫折教育的最佳途径,对学生的一生具有深远的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0
第一,利用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利用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挫折情境,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自然情境因为有自然性和真实性,能使孩子充分地体验挫折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挫折的思考和领悟会更成熟。如,孩子跌倒了,家长不要去扶,要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这就是一种简单而实际的磨炼。生活中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要学会放手,给孩子学会独立的空间和接触挫折的机会。  第二,通过创设困境进行挫折教育。为了让孩子适应现代人的竞争能力,家长应舍得让孩子去吃苦,并有意识地去给孩子创设一些困境,使孩子的意志得到更好的磨炼。国外的学生教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如日本有许多学生园,无论是春夏秋冬,都让孩子进行裸身锻炼;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尽管身价亿万,却要求子女去打工挣钱;印度已规定了小孩子的“饥饿日”。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3.学生挫折教育的方法
第一,客观地评价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及成长背景不同,所以也会各有长处和不足。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家长只看到孩子的优点,而无视他的缺点,孩子也就会对自身的不足缺乏认识而变得骄傲自满并且不能接受失败。如果家长对孩子教育期望过高,不符合实际,就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不敢面对失败。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谓知己,就是说家长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未来的人生道路可能会在哪方面受到挫折。而知彼就是要帮助孩子认识环境、了解社会,如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现实生活中又存在哪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等。必须让孩子懂得做事要向高目标努力,但同时也要做好承受最坏结果的思想准备。
第二,给孩子树立榜样,培养孩子克服、战胜困难的信心。家长在学生的眼里是非常高大、无所不能的,家长的言行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对学生来说家长的行为是最具说服力的榜样。因此,作为家长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常常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并教育孩子要把名人作为榜样,激励学生勇敢地面对挫折。要让孩子知道: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有可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第三,为学生创造交往的机会,培养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在闲暇时多带孩子到公园、游乐场活动或到亲戚朋友家做客,鼓励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多与人交往,从中可以使学生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并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耐力,培养互助精神,增强团结友爱的意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第四,引导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一是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首先应纠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从孩子自己吃饭、穿衣服开始,大胆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二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到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一定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三是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家长应注意创造机会,在家中营造民主的氛围,给予孩子决策的权利,培养孩子选择和作决定的能力。
第五,加强艰苦磨炼,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家长应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况,加强对孩子艰苦磨炼,让孩子获得适应能力。一是让学生体验“累”的滋味;二是让学生体验“饿”的感觉;三是让学生体验“冷热”刺激。
第六,增强孩子心理防卫机制,树立正确的成败观。我们知道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甚至心理健康被看做是更为重要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提高其对挫折的忍耐力,消除负面影响,增强学生的心理防卫机制。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教会孩子在失败中总结教训,鼓励孩子在挫折中百折不挠,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成败观。
所以说,小学时期承受一些挫折是一生的宝贵财富。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在当今社会的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家庭是人生启蒙教育的第一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需要我们了解、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承受能力,循序渐进,并掌握好挫折“度”,避免负面效果的产生。家庭这一个体社会单位具有教育的随机性、长期性和影响性。所以,学生在小学时期实施家庭挫折教育是实施学生启蒙性挫折教育的最佳途径,对学生的一生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2个回答  2020-11-20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 ,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挫折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家长们应该分为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治疗”。
第一阶段
适用年龄:0~1岁,低幼阶段。 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后就应该开始。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家长格外的照顾与养育,家长应该积极的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对家人及环境产生美好的信任感觉,为与孩子的沟通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
适用年龄:1~3岁,幼儿阶段。 当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独立去完成,不要总是抱着或者帮他迈步等。孩子动作发展的同时也是心理的不断发展完善。孩子稍大后,可以让他试着料理自己的生活,在自理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并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第三阶段
适用年龄:3~5岁,幼儿园阶段。 平时我们总会教育孩子要助人为乐,并且也在身体力行地帮助孩子。然而有时候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事情,却给予过多帮助的话,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事情就鼓励他独立去做。
第四阶段
适用年龄:5~6岁,学前阶段。 孩子步入课堂后,传统的教育重视数理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但这仅仅是学习的一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孩子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就是他在思考问题的表现,此时,家长应该耐心解答,即使是自己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也不要怕丢面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进行试验来探讨。
第3个回答  2020-11-20
导语: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挫折会很多,例如,和小伙伴相处时发生冲突、考试考得不好……等等。孩子在受挫后如果得不到合适的引导,常会失去自信,产生退缩之感,甚至变得越来越软弱;如果得到合适的引导,孩子则会坦然面对挫折,渐渐培养出对挫折的承受力、意志力。父母可以尝试着从下面五种儿童挫折教育,培养孩子的耐挫力!

第一步:疏导

及时的疏导,帮助孩子分析遭受挫折的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从而避免孩子情绪的严重受挫。要让孩子体会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前进一步;要时刻以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和感染孩子,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使孩子学会客观地看待生活中的事物。

第二步:鼓励

是鼓励孩子鼓起勇气努力向前。在孩子做出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鼓励的方式尤其适用于胆小、怯弱、内向的孩子。

第三步:启发与尝试

孩子有时会拒绝尝试新的或他们认为困难的事,如有启发性地问孩子“你觉得该怎么办呢”,允许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犯错误和改正错误,即便是尝试中失败,也要让孩子觉得从中有所收获。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学会自我调节心态,克服困难去追求下个目标。

第四步:借力

孩子的自信心与承受力是建立在他们各方面优点的基础之上。在某一方面的充分自信,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来自其他方面的挫败。如果面临挫折,孩子将自己的优点丢在了脑后,你一定别忘了提醒他,借助优势激励他改变弱势的信心。一般来说,耐挫力差的孩子心理脆弱,对自己没有信心,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和优于别人之处。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即时地加以肯定,让孩子体验成功,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挑战。

第五步:环境

耐心的父母和民主的教养方式都有利于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好学、诚实的性格,从而增强孩子的耐挫力。同时,与同伴的交往可以使孩子经历一些挫折,诸如观点不一致、处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能使孩子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和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不仅如此,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这些都有利于孩子耐挫力的培养。
第4个回答  2020-11-20
家长在对待幼儿挫折教育的问题上,首先要意识到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关键期,有意识地让孩子品尝一些生活的磨难,让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学会在挫折中接受教育,这对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意识、应付困难的勇气和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要了解挫折教育是贯穿在每一天中的,那些成人看起来是不起眼的小事中进行的。如孩子摔倒了,有些家长会赶紧跑上前扶起孩子,还对孩子说:“这个地面真不好,让宝宝绊一跤,我们打地面。”
  这样的结果是使孩子把跌跤归因于外因,不敢正确地面对挫折。正确的方法是帮助他了解产生挫折的原因和应付的对策,比如告诉孩子“走路看地面才不会绊到石头。”
  作为家长,应大胆地放下“保护伞”,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要让他自己去做,哪怕是衣服穿得一塌糊涂,哪怕是饭粒洒得到处都是。让孩子在做中体验挫折,学会克服困难。

  第三,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孩子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即让幼儿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在体验中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苏格拉底对待打破玻璃的孩子的做法是:让犯错误的孩子独自呆在房子中,让其体验寒冷、体验孤独,使其发现自己的错误继而改正。
  第四,父母既要有把孩子置于艰苦和困难中的勇气,又要有引导孩子走出挫折和困惑的耐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