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广泛性焦虑症」却不自知!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警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5

根据美国的调查,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约占人口2~3%,女性得到的机会是男性的1倍。在台湾有很多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也就是俗称的「厚操烦、爱紧张」。而依我的临床经验,假如父母中有1人罹患广泛性焦虑症,遗传的机率约有一半,换言之,2个小孩中就有1个可能罹患广泛性焦虑症。

认识广泛性焦虑症

广泛性焦虑症会影响生活品质、人际关系,不仅病人自身,对家属、医师都会造成困扰。原因在于症状多,像是 睡眠障碍、心悸、胃胀、肠躁、频尿,还会影响自主神经的肌肉系统,尤以肩颈紧绷、头痛最常见,必须经常跑医院做检查;情绪上烦躁易怒,未妥善治疗的话,长期下来会导致忧郁症或恐慌症,带来更大的问题。

许多人把上述症状称做「自律神经失调」,事实上,自律神经失调只是广泛性焦虑症主要症状之一,其它症状还包括自主神经肌肉紧绷、睡眠障碍、情绪及认知困扰等,都是因为脑神经紧绷而引起担心、焦虑;因此,别把自主神经系统的肌肉紧绷(如紧绷型头痛)或情绪问题、失眠都归咎于自律神经。

有些医师习惯把广泛性焦虑症称为「身心症」(Psychosomatic Disorder),不过,传统上,身心症是指情绪、心理造成的身体状况,例如紧张与诱发气喘、胃溃疡有关,性子急、求完美与心肌梗塞、换气过度有关。我认为,这是旧名词、旧观念,造成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误解。

广泛性焦虑症的诊断

欧美国家针对广泛性焦虑症的诊断准则:患者出现过分担心、焦虑长达6个月,而且明知道是忧虑却难以控制,假如不符合这2项必要条件,就排除广泛性焦虑症的可能。

然而,我在门诊中发现,大部分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认为,自己没有过度担心、焦虑,甚至说:「没什么好担心」、「一点都不会焦虑」,但是坐在一旁的家属却频频点头,似乎恨不得跳出来说:「你明明就有焦虑紧张」、「大家都活在你的担心里」。

(示意画面。shutterstock)

台湾的焦虑症患者对担心、紧张习以为常到自身无感,有时连家人的抱怨都不当一回事,因此,若用欧美的诊断准则,不一定行得通。我依照平常看诊经验及对社会的观察,列出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常有的行为特质:

1.对生活的人事物充满不安全感

常见的状况之一,像是睡在沙发上,等家人都回来才肯上床,但上床后却严重失眠。

2.急着把事情做完,忽略疲倦感

我在门诊经常会问:「假如你有一整天的时间去做5件事情,你会怎么安排?」广泛性焦虑症病人的答案是:「尽快把5件事情一口气完成,谁知道等一下还有什么事。」

早上做3件事,吃午餐后,下午再做2件事,不好吗?没做完,不能改天做吗?急着做事情会使脑神经紧绷,自律神经也跟着失调,情绪紧张、身体疲倦,晚上也睡不好。

3.要求完美、更好,给自己压力

焦虑症病人常花太多时间、力气在担心,例如坚持不外食,洗菜2小时、洗碗2小时,既让自己劳累,也影响家庭互动。

另外,许多上班族抱怨压力太大,经仔细询问过后,发现工作压力其实是自己造成的,希望有更好的成绩,甚至非得要第一名,往往活在「不够好」的莫名担心里,但自己觉得这是应该的,所以不认为是担心,忽略了焦虑的感受,直到开始出现忧郁症状才来就医。

4.花太多的时间、力气却觉得是应该

有些人上班时间长,甚至半夜11点接到客户电话,还会跑出去帮忙,导致晚上难以入睡。举例来说,一名个案平常在做生意,晚上无论多晚都会接电话,问他在担心什么?他说:「我不会担心啊!只是觉得没接到电话会损失客户。」

我努力说服他,试着在8点以后将手机关机;2周后,既没影响生意,也改善了睡眠、焦虑症状。

5.担心、焦虑引发人际关系紧张,抱怨别人不配合

曾遇过一位妈妈,女儿带着孙子从国外回来,照理来说应该是快乐的事,她却天天睡不好,认为自己应该要打扫、煮饭,女儿说:「到外面吃就好」,妈妈反而不快乐,觉得让她们出去吃,自己会有罪恶感。

有些妻子则是要求丈夫每天吃十几颗保健食品,丈夫不配合就生气,甚至会希望全家人都乖乖听她的话。

广泛性焦虑症的诊断标准,除了无法控制的担心、焦虑之外,还要在下列6项症状中符合3项:

1.坐立不安,感觉紧张或心情不定

2.容易疲劳

3.注意力不集中,脑筋一片空白

4.易怒

5.肌肉紧绷

6.睡眠困扰,包括难以入睡、睡着后无法保持良好睡眠、觉得睡不饱

(特别一提,针对焦虑引起的生理反应,像心悸、呼吸不顺、肠胃问题等,未被列入诊断准则,我认为不太合理。)

精神医学界开始关注广泛性焦虑症的时间并不长,近20年来,医师除了需要改善诊断方法外,还要学习使用能够有效调整担心、焦虑的药物,再配合认知行为治疗,帮助病人调整长期累积的想法和习惯。

第一步要与「无感」、「怕看精神科」的病人沟通,因为他们通常抱持「头痛医头、胃胀医肚子、失眠吃安眠药」的观念,却没想到不舒服的来源可能是焦虑症。

很多人说我是专治疑难杂症的精神科医师,好像什么病都可以来找我,但其实我只是偏好研究焦虑症,也希望透过文章让大家懂得看对科别。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