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号(37)【读】顾志文:透过意象来品味情感——现代诗歌阅读分析方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其中“任务一”是“学习鉴赏”五首现代诗歌。学生虽然在之前也学过了一些现代诗歌,但是就整个活动单元作为后续“任务二任务三”的“朗诵诗歌”和“写作诗歌”的基础,其鉴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现代诗歌它不同于散文,它的语言更凝练,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想象也更加丰富。但是,只要抓住现代诗歌的特点,牢牢地抓住“意象”这些现代诗歌的牛鼻子,然后通过“想象”它的意境,从而品位诗歌的情感,把握诗歌的灵魂和核心,才能真正读懂诗歌。

一、抓住意象

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它都是为了抒发情感的,这是诗歌的灵魂和核心。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这往往比较好体会;还有一种是间接抒情,即借助于某一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情感。而寄寓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往往就是诗歌的意象,所以阅读诗歌时,抓住这一寄托作者情感的意象,往往是读懂情感的基础和前提。

譬如,在阅读《沁园春·雪》时,我们就应该抓住长城、黄河、高原、群山等意象,来读懂上片所写的雪景。作者所选取的意象都非常阔大的,在整个中华大地上具有代表性,这就不难发现作者所写的雪景是怎样的视野开阔,雄浑奇伟了。又如《我爱这土地》,作者自己化身为一只鸟,通过鸟的的歌唱形式选取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悲伤与愤怒、信心与希望。

《乡愁》则借助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几个意象,来阐述作者不同年龄阶段对“乡愁”不同内涵的理解。《你是人间四月天》则借助于云烟、春风、细雨、百花、月圆、燕子等意象,特别是雪化后的鹅黄、嫩绿、白莲等富有色彩的意象,来表达作者对爱的赞美。《我看》借助于春风、春草、远水、飞鸟、流云、大地等意象,表达了对春天的讴歌和生命的赞美。

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在选择意象的时候,一定是选择能够寄寓自己情感,并有显著特征的一些事物或景物,这些意象成为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诗歌中除了直接抒情的语句之外,情感的发端有了具体的寄托,而作为读者抓住了这些意象,就做到了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的第一步。

二、想象意境

诗歌的语言特点是非常的凝练,字词之间的跳跃性非常强,空白比较多。阅读诗歌如果没有想象,就无法走进诗歌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更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借助于诗歌中的意象,想象诗歌的意境,还原作者抒发情感时的情境,这样才能为品味作者的情感打好基础。

诗歌的意境想象,当然跟读者每个人的想象力有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借助于意象前面的修饰性语言,甚至是修辞性的语言。这些修饰性或者修辞性的语言,往往是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连同诗中的意象,给读者提供了非常广阔而丰富的想象空间。作为读者,应该借助于对作者的了解及其写作诗歌背景的认识,把诗歌语言的大量空白和跳跃性很强的词句之间的意境,丰富地想象出来,也就是把作者当时写作诗歌的意境与情境重新还原,甚至通过想像更加丰富,这是理解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譬如,《我爱这土地》中“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诗句,我们应该联系背景:艾青在1938年11月17日写作这首诗时,正是国难当头,日本侵略者疯狂烧杀抢掠,妄图摧残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而诗人就是为了争取解放,摆脱枷锁而写下了这首诗的。他是想借助于鸟的歌唱,表达自己的悲伤和愤怒。我们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和借助于“鸟”的歌唱去理解“被暴风雨所打击着”,其实它真正的内涵是日本侵略者从“九·一八”事变之后,一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直到1938年,我中华民族国土沦陷,生灵涂炭,作者当时也是身处于西南联大,东北三省早已沦陷,那“被暴风雨所打击的”不就是日本侵略者对我中华民族的践踏和蹂躏吗?所以简简单单的“被暴风雨所打击的”,我们应该想象出它包含的非常丰富的内容。“那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是“永远汹涌”“无止息的吹刮”,很显然让我们联想到在日本铁蹄下,那不屈不挠的人们是怎样汹涌成一条河,怎样澎湃着不屈的激情同敌人进行抗争。这种“永远”和“无止息”不就是这种反抗精神的象征吗?这里,通过联想还可以补充进很多的可歌可泣的事迹。虽然只是非常凝练的语言在诗中进行简单深刻的表达,我们读者完全可以把它还原得更加丰富。

再譬如《乡愁》中“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邮票”这个简单的意象,我们完全可以想见那少小离家的学子漂泊在外,日日夜夜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的思念,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信息传输的方式主要还是通过信件,当一枚小小的邮票粘贴到信封上的时候,那些写在信笺上的寄托自己对母亲对家乡思念的情感就有了寄托;甚至我们还可以想象到,思乡思亲的作者是怎样迫不及待出门,深情的寄这封信,小心翼翼地粘贴那张小小的邮票。而在家乡的那头,母亲是怎样的翘首以盼?也许拄着拐杖,也许迎着西风,那满头银发、翘首以盼的神情,在远隔万里的儿子那一方,也能够想象得到。那是怎样的母子情深?那是怎样的盼儿与思亲心切?这很多的空白有待于我们读者去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诗歌凝炼的语言,也生成强烈的画面感和情境感。

诗歌的意境想象,必须要借助于诗歌的意象,必须要依赖于意象前面的富有情感色彩的修饰语、修辞语。诗歌的意象,必须符合诗歌所创作的意境,要结合诗人创作的风格、写作的背景,让读者的想象还原诗歌创作的原景和诗人表达情感当时的情景,甚至比诗人自己理解得更加丰满。读者的诗歌意境想象,实际上是二次创作,是读者与诗人之间的心灵对话,它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交流和情感创造。

三、品味情感

诗歌以情感表达为核心与灵魂,无论是借助与意象,还是通过想象的那个意境,它都是为抒发作者所表达情感服务的。诗人的情感表达需要我们对诗歌的意象及修饰语言进行仔细的品位、体会,再通过意境想象,还原情境,加以感受,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或者哲理。当然,直接抒情的语句,表达的情感可能更直接些,也更容易体会到。

譬如,《我爱这土地》,在这诗的结尾处诗人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作者就用直抒胸臆的方式,点名主旨。面对破碎的山河,是内心痛苦与愤怒,对祖国的爱又是那样的深沉,于是作者用富有感情的“常含泪水”的双眼,直接地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是那样的真挚,那样深沉,震撼人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再如《沁园春·雪》结尾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直接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讴歌和赞美,让我们感受到对历代帝王的评述,以及作者的指点江山,那不过是一个铺垫,这才是作者要表达情感的高潮和主旨。

再如《乡愁》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现在的乡愁,已经体现在这浅浅海峡相隔的大陆和台湾,表达的是恋国之思。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乡愁的理解在不断变化。身在台湾的诗人,之所以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话语中表达了多少自己对故乡大陆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啊!思念家乡的儿女情长,升华为家国之思。

当然,阅读诗歌我们还要借助于反复的朗读,借助于诗歌的多种表现手法来理解和读懂诗歌。但是,阅读诗歌,抓住诗歌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或者借助于间接抒发情感的意象,是个极好的抓手;然后通过联系背景和意象前面的修饰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还原诗歌创作的情境,再去体会、品味作者的情感,就相对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