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谥号、帝号、年号分别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4-03

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清太庙 摄影:江湖刀客)

(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谥(shì):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mǐn)、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

(1)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例如: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赵王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

齐宣王曰:……   (《齐桓晋文之事》)

(2)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去礼远众曰炀

例如:厉王虐,国人谤王。  (《邵公谏厉王弭谤》

(3)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mǐn)

(3)尊号:尊号是专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

(4)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朝、元狩、元鼎、(前五个都是后来才追加的)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水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