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本理论

如题所述

1. 四圣谛是佛教理论的总纲,包括苦、集、灭、道四谛,是对人生现象的评价和解脱痛苦的指示。苦谛认为生存就是痛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八苦。集谛说一切存在都是由条件集合而成,苦也是这样,从十二因缘说、轮回说分析产生人生各种痛苦的理由和依据。灭谛阐述断灭贪欲、痛苦,达到最终解脱境界涅槃的道理。道即道路、方法,道谛阐述达到涅槃境界所应遵循的正确途径,即八正道。
2. 十二因缘说是佛教对人生旅扒斗现象的解释,认为生命是一个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产生和发展依赖条件,分为十二个互为因果联系的环节。
3. 业报轮回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认为众生的口业(言语)、身业(行为)、意业(思想),具有善恶不同性质,业力作为因,产生因果关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导致自身在六道中不断轮回。
4. 六道是佛教对众生轮回的六层空间处所的称呼,由低到高依次是:地狱、饿鬼、畜生(旁生)三恶道,阿修罗、人、天三善道。
5. 四圣是脱离了六道轮回的解脱者,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四个等次。其一声闻,根机(悟性)较低,靠亲耳聆听(闻)佛的言教(声)才得以解脱。其二缘觉(独觉、辟支),靠独自逆观十二因缘学说而悟出真谛,得以解脱。二者都只能利己不能利他。其三菩萨,全称菩提萨埵(duò),菩提(Bodhi)是道、觉的意思,萨埵(sattva)是有情、众生的意思,故菩萨又译为觉有情、道众生,或称开士、大士,既能利己又能利他,以普渡众生为己任,相当于儒家的贤人。其四佛,全称佛陀,是达到最高境界,大彻大悟、自觉觉他的圣者。
6. 四果位是小乘佛教认为只有释迦牟尼成佛,其余佛教徒按照修行的程度,可达到四种不同层次的成就,叫做四果位。从低到高依次为:初果预流果,依然轮回,但不再堕入三恶道中,是部分解脱。二果一来果,轮回只转生一次。三果不还果,不回欲界受生而超生天界。四果阿罗汉果,各种烦恼灭绝,万行圆成,永远脱离轮回,彻底解脱。
7. 涅槃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的,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经验、不可思议、不可言传的实在,达到这个境界,永不轮回,一切痛苦彻底解除。
8. 八正道是原始佛教所说达到涅槃境界的八条正确途径。
9. 三学指戒定慧,是小乘佛教对八正道的合并归纳,将正语、正业、正命合并为戒,正念、正定合并为定,正见、正思、正精进合并为慧。
10. 六度是大乘佛教在三学的基础上增加三度,构成六度:布施(檀那),持戒(尸罗),忍辱(羼提),精进(毗梨耶),禅定(禅那),智慧(般若)。
11. 二执是法执、我执,二空是法空、我空。大乘佛教认为宇宙的本体是真如佛性,是不生不灭、遍在一切的实体。人们不能用世俗语言和概念去描绘它,就把它叫做如如(如像那样)、真如。人们不能认识它,就把它叫做空。空是不能用语言解说的实有、妙有。
12. 三科以分析人生现象为出发点,推而广之,对宇宙万象作了分类,构成宇宙要素论。
13. 五位法是佛教对宇宙所作的直接分析,认为宇宙存在两大类东西,一类是无为法,即不生不灭、不待造作的实体:真如佛性,它是宇宙的本原。另一类是有为法,即宇宙万象,由因缘和合而成,没有自身质的规定性,是相对、暂时的假有。
14. 三界是佛教根据业报轮回理论和禅定修行实践虚构出的世界立体结构。
15. 佛国是大乘佛教所说诸佛居住的彼岸世界,与众生居住的秽土、欲界相反。
16. 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认为宇宙广阔无限,由无数个世界构成。每个世界都以大地为基础,其中心是须弥山。
17.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是佛教对六道众生自身和他们种种领域的总称。"器世间"又叫国土世间,指无情识的外界环境,诸如山川大地、日月星辰、宫殿房屋、庄稼草木等等,是众生赖以生存的空间和条件。
18. 成住坏空是世界从生成到毁灭,构成一个周期,分为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叫做劫(Kalpa)。
19. 三界唯心,四大皆空是佛教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真如佛性,又叫做心,宇宙万像是真如本体通过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作为如幻如化的假有而存在,因而三界间的一切有为法皆由心造,叫做三界唯心。佛教又认为构成色法的基本要素是地水火风四大,人体和宇宙万象都以四大为因缘,和合而成,空无自性,因而是四大皆空。
20. 缘起论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认为大千世界,森罗万象,无不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所有现象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彼此互为因缘,离开因缘便不能产生一切。因此,因缘便是存在。缘起论的这层含义是佛教的宇宙生成论。这个说法与事物互相联系制约的辩证法原理一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