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立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

以上三句诗是什么意思,分别指哪三个意境。好像出自王国维的什么诗。好像是。

这个并不是王国维的,这个是出自三首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立高楼,望断天涯路 出自晏殊的鹊踏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出自辛弃疾的“清玉案·元夕”。
准确点说,这三句话形容的是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
近代.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现将原词摘录如下:

鹊踏枝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为什么王国维如此激赏这种意境?因为此意象太符合王国维的所见、所思、所为了。“昨夜西风凋碧树”,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情景啊?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风刮来,碧绿的大树上,一片一片树叶凋落。有一点迷茫,有一点凄凉。这是一种变化的意象,时序在变,物象在变,世事在变,心态也在变。这正与王国维的观察相同,当时是一个世道巨变、学术剧变的时代,是旧学蜕变为新学的时代,是国门洞开的中外学术碰撞的时代。然而也正如王国维指出的,当时中国是暮气沉沉的学术界!王国维是学术新潮的先觉者,他确实“一叶知秋”,在“一叶”的飘零中觉察到秋天的到来;他更能知道秋天后的冬天以及紧接着的是烂漫的学术春天。

因此,他要独自去寻找学术发展的道路,这是为了自己,也为了整个民族的学术。他又十分欣赏“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种意境,因为太密合王国维的逻辑了。王国维就在寻找着道路,而且确实是“独上高楼”般地寻找,一个“独”字真实地成了王国维艰苦寻路的写照。他曾指出,当时学界尚未觉醒,昏沉麻木,毫无朝气;因此他必须独立观察,独自思考,独辟蹊径地去创造伟业。

同样,一个“高”字也密合了他的寻路情况。他确实能够站在民族命运的高度,同时又是站在时代的、历史的高度去瞻瞩,去寻路的。诗句中的一个“望”字也颇可以玩味,王国维在登高望远地寻路,要“望尽天涯路”。这“天涯”不仅是中国的,并且是放眼世界之“天涯”;不仅仅是当下时空的,而且是古往今来的“天涯”。

于是王国维出色地揭示了那一时代的学术特征:第一,学术必变的时代;第二,研究自由的时代;第三,最大发现的时代;第四,西学东渐的时代;第五,中学外渐的时代;第六,学术“三无”的时代。

再让我们来听听王国维这位先觉者的声音吧!虽然已经是21世纪了,但是他在20世纪初的声音还是那么生动有力,那么能打动人!

王国维说:时势在变,国势在变,学术当然也在变!如今已非教权专制之时代,而是研究自由之时代。王国维热情洋溢地讴歌:“今日之时代可谓之发见时代,自来未有能比者。”他又揭示出规律:“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王国维敏锐地总结:当时有几大发现: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简牍;敦煌文献;内阁大库之文书档案;中国境内之古外族遗文。这些新发现所产生出来的“新学问”,都足以显示重大的学术价值,为以往所不能比拟。

王国维说:学术“三无”,学无新旧之分,学无中西之分,学无有用无用之分。从近代以来,人们经常争论“中学”、“西学”,哪个重要,哪个为体、为用,等等,至今不休,王国维超越其上,真可以说是高瞻远瞩。王国维说:学无中西之分,“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有兴者”;“学问之事,本无中西”。这就是王国维的卓越的世界眼光、超前的学术的国际化理念!学术又没有有用、无用之分别。王国维说,学术要去求索自然、社会、人生的真相,因此“非由全不足以知曲,非致曲不足以知全”,如此则每一种学术都有用。然而一直到今天,还有人们认为学哲学无用,学文学无用,学文科无用,等等,相比之下,王国维的眼光是深邃的。

王国维还科学地预言:当时中国的一些新学问必将逸出国界,具有国际性质,将合全世界学者之全力研究之。你看看,王国维一点都不保守,不因为甲骨片、敦煌宝库是我们中国的,就由我们中国来研究,研究到它透了,再给外国人研究,他不是的。

由这样的时代而反察自身,王国维确立了自己的学术之路:1.自任学术之使命;2.与学术时代同步;3.开拓崭新的学术;4.从旧学走向新学;5.中学与西学汇通;6.智慧地学术流转。

王国维抓住时代的契机,找到自己的道路,也为学术界指出新路。他青年时期走用西方的学术与中国的学术相化合的路径,开创学术的新境界。他中年后在“五大发现”中的三个方面,即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上均作出了辛勤的卓有成效的探索,被公认为是这些国际性新学术的开拓者、奠基者。王国维在学术上是置身于一个广阔的国际学术平台上来观察、思考问题的。他的那种学术眼光、胸襟、气度、理念,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到他的大境界!王国维的学术大成功,其实不全部赢在他的终点,而大多是早赢在不平凡的起点上了。

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王国维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而为之“不悔”,而为之“憔悴”。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甚至如王国维所说的可以“不悔”到这样的地步,即是可以为真理而“牺牲其一生之福祉”。

王国维是一个情商、智商十分高卓的大师。比如智商,胡适说过,王国维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尚书》、《诗经》都研究了几千年了,可是到了王国维那里,却发现了还有许多地方不能解读出来,是因为其中有许多上古的成语,人们不知是成语而乱解,甚至连大学问家也不能免。王国维首先发现了上古成语的问题,并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然而王国维又最懂得聪明人之下苦功夫,才能在探寻真理的学术之路上走得更远更有成效。俞平伯写《人间词话序》中说:《人间词话》“虽只薄薄的三十页,而此中所蓄几全是深辨甘苦惬心贵当之言,固非是胸罗万卷者不能道。”俞平伯看到了王国维的胸中藏有万卷书,因此才能吐出这些丝来,编织成如此美妙的锦缎。

王国维是真正苦读的大学者,罗振玉家大云书库所藏50万卷书籍曾与他朝夕相处,蒋汝藻家三代藏书他得于尽观。王国维结交了当时许多著名的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看到了许多别人没有眼福能看到的珍贵书籍。王国维手校手批的古籍不少还保存在北京图书馆,在每一本的眉端、行间、卷首、卷尾都留下了他的眉批、夹注、校语、跋语,丹黄灿然。你一看,肯定会感动,各种颜色的字写满了。他自己说过:“有时是校书度日。”在日本的时候,他的夫人要跟他商量点事情,王国维拿着书本只当不听见,我要看书呢,不理会夫人。夫人恨得不得了!恨不得把他这个书夺过来,丢在火炉里。王国维痛下苦功如此!

王国维第二次东渡日本后,转向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经学、史学的研究。他开始下更大的苦功夫、笨功夫。年轻时,他最不喜欢读《十三经注疏》,现在他要通读《十三经注疏》,要精心研究甲骨文、金文、封泥、简牍等。他决心要开拓出又一片新学的广阔天地出来。他为罗振玉收藏的大批书籍、甲骨片、金文拓片、碑刻拓片、封泥等一一整理编次、考证。日本的夏天太热了!常常汗流满面,身上全部湿透了。有时一天下来,只能弄十几个铭文,十几张纸,非常非常的艰苦。所以每天早上王国维在日本京都迎着一轮朝阳踏着露水,朝气蓬勃地走向罗振玉的住所,然后开始一天的艰苦历练,晚上一个疲惫不堪的王国维回家了。明天早晨又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王国维,明天晚上又是一个疲惫不堪的王国维,这是何等艰苦的锤炼!但是王国维快乐地、主动地接受这种工作,其实是为了投身到新学问去,宁愿先下“炼狱”的功夫。正因为在日本有这样一段艰苦的历练,王国维走向了后来更辉煌的学术境界。

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说,寻找到方向对头的道路,又执着地追求,经过千百劳作,必有所成,最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流入真理之长河中去,这是何等的欣慰!

王国维在这里机智地活用了这一十分诗意的境界。本是元宵佳节,游人如织,灯火如海,鲜花如潮,就在这样的情景寻觅心里的理想佳人,当然难找,因此虽然千百度地寻寻觅觅,可怎么也找不到,然而最后在蓦然的一次回首时候,却发现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佳人在冷落的灯火处。这是何等的欢欣鼓舞!何等的喜出望外!何等的出乎意料之外又正在情理之中!

这种喜悦是一般人不容易体会到的,正如王国维曾经说过的:“夫人积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诸文字、绘画、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赋之能力之发展,而此时之快乐,决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这是连南面称王者也享受不到的,也是无法交换的。

王国维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梁启超曾经称赞王国维:“我们看王先生的《观堂集林》,几乎篇篇都有新发明”,“其辨证最准确而态度最温和,完全是大学者的气象。他为学的方法和道德,实在有过人的地方”。这都是他“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真实写照!耐人寻味的是,王国维他不是一辈子只在某一个较狭窄领域中的专家。他不是一个狭窄专业中的所谓“领军人物”,而是开拓一个时代学术的战略家与统帅!

境界的关键在人格

王国维这样的大学者,他还坦然地说过自己愚暗,对于《尚书》这本书大约有十分之五还读不懂,对于《诗经》也有十分之一二读不懂。这使当时的研究生大为震动,先是不能理解,继之则无上敬仰。

学者的人格是境界的关键。学术道路要人去选择,什么样人格的学者就会选择什么样子的道路,选择怎么样去走条路,走到什么地步,达到什么境界。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同样境界的关键在于人格。

梁启超这样评论王国维:“学者徒歆其成绩之优异,而不知其所以能致此者,固别有大本大原在。先生之学,从弘大处立脚,而从精微处著力;具有科学的天才,而以极严正之学者的道德贯注而运用之。”道德与人格是如此的重要,“一个极严正之学者的道德”人格,对于进入辉煌的学术境界是太重要了!梁启超真可谓慧眼!

王国维自己也曾经指出,学者出现的一些问题多与人格有关,有的就是大学者也不能免。王国维特别重视:“当知学问之事,无往而不当用其忠实”,力戒“以意气为之”,特别讲究“实事求是”。王国维这样的大学者,他还坦然地说过自己愚暗,对于《尚书》这本书大约有十分之五还读不懂,对于《诗经》也有十分之一二读不懂。这使当时的研究生大为震动,先是不能理解,继之则无上敬仰,再后来学生们懂得了做学问不要不知为知,不知就是不知,要由不知去求得真知,这才是学者,才能做大学者。他做导师的时候,也是这样坦率。研究生来问他问题,他说,这个问题我知道的,一遍一遍地讲,懂否?懂了,好。要是不懂,我再给你讲,一遍一遍讲,懂了吗?懂了,行了。有的问题,王国维一看,不大清楚,他就用海宁话说,“弗曾见过!”“阿拉弗晓得格!”王国维就是这样严于律己的。

正如梁启超曾经赞扬的,王国维“每治一业,恒以极忠实极谨慎之态度行之,有丝毫不自信,则不以著诸竹帛;有一语为前人所尝道者,辄弃去,惧蹈剿说之嫌以自点污,盖其治学之道术所蕴蓄者如是,故以治任何专门之业,无施不可,而每有所致力,未尝不深造而致其极也。”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顾颉刚十分敬仰王国维的学术与人格。他曾经比较过王国维与康有为,说道:静安先生确与康氏不同,他是一天比一天进步的,到近数年愈做愈邃密了;而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做完之后,便以为自己学问成功了,曾说“三十五岁以后,学问没有进步,也不求其进步”,所以学术界上的康有为,三十六岁就已经死了。这也就是王国维的天天求进步的人格魅力!

王国维的确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一位杰出的学者,也是国际著名学者。为中西文化所“化”的王国维,藉时代之伟力,凭俯视一世之才,将新学问煽扬得光焰四射,催开出奇葩丛簇。王国维的学术世界洪波涌起,星光灿烂,弘深瑰丽,显示了真正学术大师之“大”、哲匠之“哲”、巨灵之“灵”。王国维的学术境界给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这位大师的榜样力量也是无穷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4-29
这句话出自三首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立高楼,望断天涯路” 出自晏殊的《鹊踏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出自辛弃疾的《清玉案·元夕》。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三句话形容的是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
第2个回答  2006-04-29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的人生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3个回答  2006-04-29
楼上的好全。。。
补充几句,王先生最后投湖自尽了,一位不能被社会所容的大师就这样草草的结束了自己光华璀璨的一生,哀兮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6-04-29
三句都是柳永的词句。是王国维提出的治学三境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