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姓的历史名人

快!急急!!!

窦姓的历史名人有窦婴、窦融、窦宪、窦武、窦巩。

一、窦婴

西汉大臣。字王孙(公元前?-公元前131),观津(今河北省衡水武邑县)人。窦太后侄。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封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推崇儒术,反对道表法里的黄老学说,为窦太后贬斥。后因罪被杀。

二、窦融

字周公(公元前16年-公元62年),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人,世代仕官河西。新莽时封建武男,后因参加镇压绿林、赤眉农民军,拜渡水将军。新朝灭亡,降更始政权,求任张掖属国都尉。更始覆灭,被张掖、武威、酒泉、金城、敦煌五郡长吏推为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据境自保。

他先奉隗嚣正朔,后见光武帝号令严明,有意投靠。时光武帝闻河西殷富,士卒精壮,也遣使与他联络。建武五年(29年),融接受东汉政权凉州牧的官职。八年,光武帝征隗嚣,融率部来会合,击破隗嚣后,封安丰侯。陇蜀平定,融奉召入京,历任冀州牧、大司空、代行卫尉事兼领将作大匠。

窦氏贵宠,一门先后一公、二侯、三公主、四二千石,府邸相望京邑,奴婢以千计。融子放纵,多行不法。永平二年(59年)从兄子窦林因罪处死,明帝令融就第养病。岁余,融上卫尉印绶。五年卒,年七十八岁。

三、窦宪

字伯度。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人,是窦融之曾孙,领兵出塞3000余里,大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拜大将军,总揽大权。和帝既长,愤其骄纵,与中常侍郑众等合谋,迫令自杀。

四、窦武

字游平(?-168),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人。桓帝延熹八年(165年)以长女被选入宫,拜侍中;女于同年冬被立为皇后,遂迁越骑校尉,次年改官城门校尉。

时正第一次党锢之祸,上书为党人求情。桓帝死,无子,与其女窦太后迎立灵帝,任大将军辅政,封闻喜侯。他引用陈蕃、李膺、杜密等党人参政,合谋杀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事泄,反为曹节等所杀。

五、窦巩

字友封(772或773-831或832),唐扶风平陵人。窦庠弟。宪宗元和二年进士。袁滋辟为从事及掌书记。入朝拜刑部郎中。元稹观察浙东,奏为副使后兼御史中丞。平居与人言不出口,时号“嗫嚅翁”。工五言诗。与兄窦常、窦牟、窦群、窦庠合有《窦氏联珠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窦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8
  2008-11-11 22:35窦 婴:西汉大臣。字王孙(公元前?-公元前131),观津(今河北省衡水东)人。窦太后侄。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认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推崇儒术,反对道表法里的黄老学说,为窦太后贬斥。后因罪被杀。
  窦 融:字周公(公元前16年-公元62年),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人,世代仕官河西。新莽时封建武男,后因参加镇压绿林、赤眉农民军,拜渡水将军。新朝灭亡,降更始政权,求任张掖属国都尉。更始覆灭,被张掖、武威、酒泉、金城、敦煌五郡长吏推为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据境自保。他先奉隗嚣正朔,后见光武帝号令严明,有意投靠。时光武帝闻河西殷富,士卒精壮,也遣使与他联络。建武五年(29年),融接受东汉政权凉州牧的官职。八年,光武帝征隗嚣,融率部来会合,击破隗嚣后,封安丰侯。陇蜀平定,融奉召入京,历任冀州牧、大司空、代行卫尉事兼领将作大匠。窦氏贵宠,一门先后一公、二侯、三公主、四二千石,府邸相望京邑,奴婢以千计。融子放纵,多行不法。永平二年(59年)从兄子窦林因罪处死,明帝令融就第养病。岁余,融上卫尉印绶。五年卒,年七十八岁。
  窦 威:字文蔚,汉代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人,太穆皇后从父兄也。初为汉高祖丞相府司录参军,博物多识,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终内史令。集十卷,今存诗一首。
  窦 宪:字伯度。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人,是窦融之曾孙,领兵出塞3000余里,大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拜大将军,总揽大权。和帝既长,愤其骄纵,与中常侍郑众等合谋,迫令自杀。
  窦 武:字游平(?-168),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人。桓帝延熹八年(165年)以长女被选入宫,拜侍中;女于同年冬被立为皇后,遂迁越骑校尉,次年改官城门校尉。时正第一次党锢之祸,上书为党人求情。桓帝死,无子,与其女窦太后迎立灵帝,任大将军辅政,封闻喜侯。他引用陈蕃、李膺、杜密等党人参政,合谋杀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事泄,反为曹节等所杀。
  窦 巩:字友封(772或773-831或832),唐扶风平陵人。窦庠弟。宪宗元和二年进士。袁滋辟为从事及掌书记。入朝拜刑部郎中。元稹观察浙东,奏为副使后兼御史中丞。平居与人言不出口,时号“嗫嚅翁”。工五言诗。与兄窦常、窦牟、窦群、窦庠合有《窦氏联珠集》。
  窦 苹:字之野,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北宋仁宗时代。《酒谱》杂取有关酒的故事、掌故、传闻计十四题,包括酒的起源、酒的名称、酒的历史、名人酒事、酒的功用、性味、饮器、传说、饮酒的礼仪,关于酒的诗文等,内容丰实,多采“旧闻”,且分类排比,一目了然,可以说是对北宋以前中国酒文化的汇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此书成书于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后收入于陶宗仪《说郛》中。其“酒之文十三”,本收《酒德颂》、《醉乡记》、《清河先生传》三篇前人关于酒的文章。
  窦 默:字子声(1196-1280),初名杰,又字汉卿,元代广平府肥乡县兴教乡人(现邯郸市肥乡县)。窦默是我国元代杰出的政治家、理学家、教育家和医学家。窦默自幼熟读诗书,广结朋友,和许衡、姚枢等当时的理学家共同探讨程朱理学,“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无所不学。广泛涉猎,无止的追求,使他的儒学知识更为丰富和系统化,特别是朱熹思想的渗透,形成自己一套观点,为他日后出仕元廷,辅佐世祖,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
  窦太后:中华帝国黄老学派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名漪(公元前205-公元前135),河北清河郡观津人,在吕后时被选入宫。吕后赏赐每个诸侯王宫女五名,窦漪也在被选之列。因家在清河,窦姬请求分配的宦官把她分到离家较近的赵国去。但宦官把事给忘了,她被分配到代国去,就这样她到了代国,但代王刘恒非常喜欢她,和她生了刘启和刘武。窦姬信奉黄老之学(道家学说,“黄”指黄帝,“老”指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宽政待民)在她的影向下,景帝刘启以黄老治国,在以后的日子里黄老思想成为治世的主流思想直到窦太后逝世为止,历经文、景二朝,再她逝世前汉武帝也不敢重用儒生。
  窦建德:隋朝漳南人。聚众起事,据河北诸郡,称夏王,建号五凤。隋大业十四年炀帝南游江都,为字文化及所杀,时王世充在洛阳自称郑王,奉越王侗为帝,建德亦奉朝命。世充旋杀侗自称帝,建德亦称夏帝。唐武德三年,李世民(秦王)击世充。建德出兵救世充。四年,战败被俘,斩于长安。享年48岁。
  窦燕山:名禹钧,号燕山。后周渔阳人。在五代后晋时,明瞒暗骗,势压贫贱,不讲天理良心,30无子。传说一夜其父送梦,对燕山说:“你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日后无子,兼且无寿。速要改恶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挽回天意,改过呈祥”。燕山醒来将父梦中的话牢记在心,从前之恶,不再敢为,而且广行方便,家中又设立义馆,请明师教训,帮助家贫子弟读书。他创办过40多所义学,官作谏议大夫,由他推荐提拔成名的青年不计其数。一夜又梦见父亲说:“你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5子,齐登科甲,寿添89岁”。此后修身积德,更加殷勤。后来,果然连生仪、严、侃、偶、傅五子,由于他教子有方,5子勤奋学习,先后登科。
  窦叔向:字遗直,京兆(今陕西省扶风)人。唐代宗大历初登进士第,代宗时,常衮为相,引为左拾遗、内供奉。衮贬,出为溧水令,复迁工部尚书。诗法谨严,有诗传世。五子群、常、牟、庠、巩,皆工词章,著有《联珠集》行于时。窦叔向工五言,名冠时辈。有集七卷,今存诗九首。
  窦汉卿:金代有医学家。名默。广平肥乡人,曾官居太师,故世称窦太师,,精针灸八脉穴法,著有《针经指南》、《标幽赋》为是书主体内容,因行文典雅,论理精湛,元明诸名家皆宗之。论其体用,《标幽赋》之于针灸实如《烟波钓叟歌》之于遁甲也。
  窦默(公元1196~1280年),字子声,早年名杰,字汉卿,河北广平肥水乡人。官至翰林侍讲学士,日召文馆大学士,卒后赠大师,追封魏国公,谥文正。擅长针灸,是金元时代著名针灸学家,元兵伐金时,南走渡河。医者王翁,妻以女,使业医。在蔡州时,得李浩之铜人针法,遂以针术救人。一说曾得道人丘长生之传。元代王开,季传其术。撰有《针经指南》、《疮疡经验全书》、《铜人针经密语》、《指迷赋》等著作。窦氏强调针灸与经络、脏腑、阴阳与治病的关系,对取穴宜忌,补泻《标幽赋》手法深有研究,创治病八法为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留气、抽添。窦氏在重点地发挥了《针经》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治验和心得,将针灸理论与实践中较为幽微、深奥、隐晦的意义,用歌赋的体裁,综合阐述,通俗易懂,便于习诵,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其时,有一同姓同字(汉卿)医家,亦以医业,故元代学者多称窦默为北窦。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D0%D0%D6%AA%B4%F3%D1%A7/blog/item/d73309362cf333daa3cc2bfa.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5-16
窦建德啊
窦建德,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世代为农夫,本人耕于田中,为人仗义,曾任里长,犯法逃跑过,是乡里颇有影响的人物。大业七年炀帝募兵征讨高丽,本郡选勇敢优异者当领导,建德因勇敢被选为二百人长。同乡孙安祖刺死县令逃奔门下,建德暗中放孙逃入高鸡泊聚众反隋。由于往来在漳南一带的义军都不侵扰窦建德乡间,郡县怀疑建德与他们私通,逮捕并杀害了他全家,窦建德便率麾下二百人投奔高士达义军,被任命为司兵。孙安祖被张金称杀害后,其部数千人尽归窦建镕。从此,势力壮大到万人。十二年,窦建德自称将军。起初,义军见到隋官及士人一律杀掉,唯有窦建德注意争取这些一般官吏,所以隋郡县的许多官员都主动归附。窦建德军很快发展到10余万人。后来,兼并了义军首领魏刀儿的10万之众,十三年在河间郡乐寿(今河北献县)筑坛,自立为长乐王。第二年五月又更号夏王,建元丁丑。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之战获胜,处决了清河通守杨善会。河间(今属河北)大捷奏响,大败薛世雄率领的3万隋兵(参见河间之战)。窦建德定都乐寿,改元五凤。唐武德二年(619年),窦建德主动出击,纵撞车、石机攻打退保聊城(今山东聊城东北)的宇文化及。闰二月,在归附宇文化及的义军领袖王薄打开城门接应下,攻占了聊城,俘捉了宇文化及并将其斩首。窦建德为人朴素,每次陷城破阵,所得资财,尽散赏诸将,无一所取。不喜食肉,他的妻子也不穿绸挂缎。称王以后,妾侍很少。俘隋宫人近千名,及时遣散。俘获的近万名隋文武官,留走听便。越王杨侗得知建德杀掉宇文化及的报告后,封他为夏王,号大夏。三年十一月,窦建德亲自帅兵渡永济渠,进攻据周桥(今山东曹县东北)的农民起义军孟海公。四年,受到秦王李世民率领10万大军进攻的王世充,向窦建德乞援,窦率10余万人西援王世充。五月,窦建德在虎牢关(在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西)前,与李世民相持20余日,终于兵败被俘,尽失其地(参见洛阳、虎牢之战、虎牢之战)。七月,窦建德在长安被杀。时年49岁。窦建德被杀后,其部属刘黑闼重新举起义旗,自称汉东王,改元“天造”,定都洺州(治今河北永年东)起兵反唐。六年二月,为唐军击破,起义失败(参见唐灭刘黑闼之战)。
点评:以窦建德和刘黑闼为首的河北义军、在山东河北广大地区坚持反隋和反唐斗争长达12年之久,是推翻隋炀帝暴政斗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作出了光辉的贡献。窦建德虽因缺乏政治远见等原因犯了一些严重错误,但他仍不失为一位杰出的农民领袖。
很 NB吧
第3个回答  2010-05-16
西汉时有丞相窦婴,东汉有大司马窦融,大将军窦宪、窦武,北朝周有大将军窦毅,隋末有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

窦太后 (前205 ~ 前135)中华帝国黄老学派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名「漪」,河北清河郡观津人,在吕后时被选入宫。吕后赏赐每个诸侯王宫女五名,窦漪也在被选之列。因家在清河,窦姬请求分配的宦官把她分到离家较近的赵国去。但宦官把事给忘了,她被分配到代国去,就这样她到了代国,但代王刘恒非常喜欢她,和她生了刘启和刘武。窦姬信奉黄老之学(道家学说,「黄」指黄帝,「老」指「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宽政待民) 在她的影向下,景帝刘启以黄老治国,在以后的日子里黄老思想成为治世的主流思想直到窦太后逝世为止,历经「文,景」二朝,再她逝世前汉武帝也不敢重用儒生。
窦宪 (? ~西元92)字伯度,东汉平陵人。窦融之曾孙。和帝时曾出塞三千里,大破匈奴,乃令班固作铭,刻石燕然山上,纪汉功德。还拜大将军,族党满朝,后因专权用事,为和帝赐死。
窦建德 (573~621)隋朝漳南人。隋末据河北,自称夏王,为唐太宗擒杀。

窦燕山——名禹钧,号燕山。后周渔阳人。在五代后晋时,明
瞒暗骗,势压贫贱,不讲天理良心, 30无子。传说一夜其父送梦,
对燕山说:“你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日后无子,兼且无寿。速
要改恶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挽回天意,改过呈祥”。燕山醒
来将父梦中的话牢记在心,从前之恶,不再敢为,而且广行方便,家
中又设立义馆,请明师教训,帮助家贫子弟读书。他创办过40多所义
学,官作谏议大夫,由他推荐提拔成名的青年不计其数。一夜又梦见
父亲说:“你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5子,齐登科甲,寿添89
岁”。此后修身积德,更加殷勤。后来,果然连生仪、严、侃、偶、
傅五子,由于他教子有方,5子勤奋学习,先后登科。
第4个回答  2020-03-16
丞相窦婴,大司马窦融,大将军窦毅、窦宪、窦武.隋未有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