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运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23
立宪运动的背景 1.日俄战争 日本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西方的独裁大国被东方的君主立宪小国打败,黄种民族的日本战胜白种民族的俄国,引起了人们对立宪制度有效性
的关注。中国人也发现,差不多西方所有重要强国,都在立宪政府的基本原则上进行运作,而俄国人也在重新召集杜马(duma),向立宪政体方向前进。中国人认为自己找到了一种生存模式。立宪主义思潮突然风行,在士人、社会领袖和开明的官员中迅速传播。 张謇(1853—1926) 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1904年张謇致袁世凯 2.各方政治势力的推动 权贵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镇国公载泽、肃亲王善耆、历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的端方、后成为摄政王的载沣等。 官僚派:主要是地方督抚、驻外使节和各级官僚,袁世凯尤其活跃。1905年7月,他与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联衔上奏,请定12年后实行宪政,并派亲贵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为立宪作准备,被清廷采纳。 立宪派:在野士绅知识分子是清末立宪运动的社会基础。 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接触了很多具有新思想的日本人,并广泛阅读了西方哲学和政治思想的译著。他热诚地接受了民族主义和自由平等的观念。他指出:中国人个人的忠诚的对象是统治者,而不是中华民族;儒家学者强调天下一统,没有优先地有效地重点强调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专制和独裁是腐败和中国衰弱的根源。中国必须必须接受民族主义作为实施平等、自由和主权的先决条件。但中国还没有为一个真正民主和代议制的政府做好准备,而立宪制度更为有效。 3.革命思潮的涌动 孙中山领导的激进人士对梁启超发动了抨击。他们认为,中国有必要推翻满清建立共和国,开创新时代。他们创办《民报》(1905)和梁启超论战。 慈禧对革命的痛恨超过了对立宪主义的厌恶,于是她开始支持立宪运动。同意派满族王公大臣出国考察外国的政治体制,作为引入宪法的前奏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