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性格培养的方法大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24
1.幼儿性格培养的方法

  1、0-2岁是培养孩子的信任感、希望感的关键期,母亲是最重要的教育者,不是靠语言,而是行动。孩子饿了,母亲能及时喂奶;孩子大小便了,母亲能及时更换;孩子想动了,母亲也跟着动。总之,此时的孩子能心想事成,不长时间感到痛苦,他就会信任世界、母亲和他人。如果他的需求总不能及时得到满足,渐渐就会产生绝望感、悲观感、多疑、自卑等。

  2、2-4岁培养自主性和主动性的方法原则一样,就是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任何事,同时设置底线,就是什么事可以做,做得什么程度可以被接受。让孩子为所欲为的目的是让他们的天性得到释放、潜能得到发挥、心情愉快、幸福,感到这个世界是美好而又可控的。当然,父母也要设置界限,哪些事是绝对不可以做的,如玩火、闯红灯,那些事是不能过度的,如吃东西不能吃太多、看电视不能看太久。于是,孩子们也学到了有很多事是不可以碰的,但大多数事情是可以干的,但必须有节制。如果对孩子限制过多,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孩子就会觉得这个时间很可怕,陌生人很可怕,以后注定是个宅男宅女;相反,对孩子的欲 望如果没有任何限制,那他就不会尊重法律法规,不尊重长辈、权威,长大会遇到大 麻烦。

  3、4-6岁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发掘兴趣和天份,培养孩子的能力感,为勤奋、韧性和自尊奠定基础。如果孩子的探索心、独创行为和想象力被家长笑话,那么孩子就会形成内疚感,逐渐失去自信心。如果孩子被管教控制得太严,孩子会逐渐失去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欠缺创造力和目标。

  不过最应该注意的一点是:管教孩子永远都应该建立在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上。几乎99%的失败管教都是亲子关系没有建立好。

2.孩子性格培养的方法

  1.让孩子学会性格当中的独立

  现在家庭很多都只有一个小孩,多的也就两个。因为孩子少,很多家长就开始了包办,孩子过于依赖父母,时间一长孩子性格当中的独立也就渐渐消失不见。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让他们从学会生活自理开始,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每一件细小的事情都可以帮助到孩子,在不知不觉当中孩子也就拥有了性格当中的独立部分,当他们面对问题时,独立的性格会帮助他们冷静思考,找到解决的办法,赢得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包括成功和幸福。

  2.尊重孩子的隐私和个人空间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是自己生的.,孩子也就不能有任何隐私,必须什么都向父母坦白,有像笑话里说的一样“孩子跟妈妈说不能看日记是隐私,妈妈说:想要隐私,你出生的时候都没穿裤衩。”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是母亲的这种做法了行为真的很不对,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那就得从尊重孩子的隐私和个人空间开始,不然孩子的性格当中就会出现不信任,猜忌等不良成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做孩子言行的好榜样很重要

  家庭是孩子的学习课堂,而父母则是孩子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父母拥有阳光、健康、独立、自信的好性格成分,那孩子们也就能从父母身上学到这些,而相反的,父母们身上所具备的是胆小、自私、内向等不健康的性格的话,那孩子从父母们身上学到这些成分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该努力做孩子的好榜样。

  4.帮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成长

  没人有能一帆风顺地成长,就算是家庭环境再好的孩子,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会遇到挫折,父母们如果不能在孩子的性格当中培养他们面对挫折的能力,那孩子将来走上社会之后,他们就不能承担起挫折带来的伤害,而出现性格当中的消沉和不自信,影响到他们健康的人生。

  孩子犯错没有什么,只要知错能改,在错误当中吸取教训就行,过于指责孩子没有任何意义,帮助孩子从错误和挫折当中走出来才是父母们的正常教育方式。

3.孩子从小应培养的五种良好品质

  1、信任

  对他人有基本的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其他品质特性得以发挥的基础。如果孩子对他人没有信任,那么他在自信心的形成和与他人建立交往关系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会体验到很多痛苦。

  培养孩子对人的信任感,可以从日常的小事做起。例如,搂抱孩子的时候让他有强烈的安全感,让他对周围陌生的世界产生信任,从而让他渐渐地在内心建立起对人的信任。

  对小婴儿来说,让他产生信任感的方法就是满足他的基本需求,饿了就给他奶吃,尿了就换尿布,烦了就抱起来走走。还有,经常跟他说话、给他唱歌,用眼神跟他交流,告诉他“宝宝,妈妈爱你”。总之,不要忽略婴儿的需求,也就是不要让他对这个陌生的世界产生恐惧感,让他在一个舒服、安心的环境里建立起基本的信任。

  对幼儿来说,建立信任感的有效方法就是多给他一些关注。很难相信,在一个冷漠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会信任他人。随着孩子身体和智力的发育,他已经不满足于吃、喝、换尿布这些事情,他开始产生独立的思想和行为。父母要对孩子的情绪变化多给予关注。孩子的性格各异。如果父母的行为模式符合他们的性格特点,他们对父母的信任就会多一些,表现出来就是对父母的依恋多一些,反之亦然。举例说,有的孩子喜欢安静,如果父母总是给予他过多的刺激,每天让他做很多运动,会引起他的厌烦。所以,首先你要了解孩子的气质类型,让他感到你很了解他,给他最想要的东西,才能让他对你产生信任。

  2、耐心

  那些耐性好、忍受力好的孩子获得成功的机会要比其他孩子多。

  怎样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做事长久、有耐心的人呢?首先,父母要切记自己是孩子的榜样,单纯的孩子还没建立自己的行为模式,他是一个默默的`观察者,今天父母做事的习惯就是明天他做事的标准。如果父母做事无规律,一会儿扫地,一会儿洗碗,还没有放下扫把就去拿抹布,你能期待孩子做事井井有条吗?

  你还可以通过和孩子交谈帮助孩子认识问题,培养耐心。幼儿虽然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已经能明白你表达的意思。如果孩子因为搭不好积木而发脾气,把积木扔掉。作为父母你可以跟他谈谈,告诉他你知道积木搭不起来他很不高兴,但是把积木扔掉也解决不了问题。不要认为和孩子交流没有意义,其实他能听懂,至少他会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样做的效果比你为孩子的坏脾气生闷气,或者责怪他好多了。

  孩子还没有建立时间观念,因此让他们学会耐心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比如说,你正在收拾乱七八糟的玩具,孩子却要出去玩,这个时候你不要说“等10分钟”。你要告诉他“等我把玩具全部放到玩具箱才出去”。孩子会看着你把玩具一个个放到箱子里,而不是缠着你要出去玩。

  3、责任感

  做一件事情有始有终是责任感的基本体现。事实上,在你还没有察觉时,孩子已经开始观察和学习责任感了。记不记得1岁左右的孩子把奶瓶摔到地上,妈妈捡起来递给他,然后再摔——再捡——再摔——再捡。那个小小人儿在这个看似恼人的游戏中学习责任感。这样说很多人都不相信,在摔和捡的重复过程中,他开始对原因和结果这两者的关系有模糊的理解,认识到奶瓶掉到地上是他摔的结果。既然这么小的孩子可以了解行为和结果的关系,那么父母可以适当地培养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让他们意识到责任感的问题。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可以从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入手。很多妈妈认为孩子会越帮越忙,自己5分钟能做好的事情,孩子半个小时都做不好,所以不让孩子做事情。其实你不妨变通一下。如果时间特别紧张的话,可以选择让孩子做最简单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你自己做。但是,如果不想要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孩子,就千万不要做一个万事包办的妈妈。孩子小的时候,可以让他把小纸头递给爸爸,大一些时让他收拾自己的玩具。这些都是小事,但对培养孩子责任感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4、自信心

  通过学习独立行为,孩子逐渐变得非常有主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为自己寻找一个合理的理由。一个充满自信的人通常不需要别人的肯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充分的理由。

  同样,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途径就是让他独立完成适合其年龄特点的一些事情。1岁左右的孩子,让他自己学习用勺子吃饭,再大一点让他自己穿鞋子。注意刚开始尽量让他做简单的事情,孩子做不好太复杂的事情,连续的挫折会打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练习自己穿鞋子时,给他穿带粘贴扣的鞋子,因为系带子太复杂了,他可能掌握不了。到了合适的年龄,试着让孩子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比如说吃冰淇淋,你可以让他自己选择是吃巧克力口味的还是吃草莓口味的,让他从小事开始为自己作主。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孩子小时非常依赖父母,等他逐渐长大,父母要一步步放开约束,让他为自己作主。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犯错误,那说明父母管得太死,他根本没有尝试的机会。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要像放风筝一样,逐渐放松手中的线,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5、知觉他人的感受

  知觉他人的感受是建立良好社交关系的基础。拥有成功人际关系的关键是了解他人的感受,然后做出适当的回应。3岁以前的孩子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他们只能从自身出发感受世界。如:一个2岁的男孩打了同伴的头,父母不应该太过于责备他,因为他不知道同伴会感到痛,而这又是因为他自己感受不到被打头的痛苦,理所当然也不知道别人的感受。

  虽然孩子还没有知觉他人感受的能力,但父母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这种感受。就像上面的那个例子,父母可以这样告诉打人的孩子:“如果他打你的头,是不是很痛呀?”或者“你忘记了,上次小明打你,很痛,你都哭了。”通过自身的感受来理解他人的感受,这样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另外,遇到类似的情况,父母可以重复讲述他人的感受给他听,慢慢地他就会了解别人的感受了。

  作为父母,也许你不能给孩子富裕,不能给他英俊和美丽,但是你能给他一个成功的人生。如果你能够从小事做起,给他信心、耐心、责任感、自信心、知觉他人的感受的品质,那你就给了他一个成功的人生。

4.培养孩子乐观开朗性格的五个方法

  一、创造快乐的家庭氛围

  这是一个几乎适用于所有养育问题的方法。孩子的性格形成除了基因决定的部分因素之外,家庭氛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遇到事情主动商量,意见不合也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当孩子遇到问题或者犯错的时候,态度不粗暴,温和地与孩子交流,耐心开导等等,都可以让家庭氛围宽松愉快,孩子才能更好地体会父母的关心爱护以及亲情的可贵。

  二、适度地夸奖孩子

  父母适度地夸奖孩子,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性格也会变得乐观向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夸奖的目的是强化孩子好的行为,要从孩子的行为出发,无行为指向、泛泛的夸奖并不能很好地达到鼓励孩子的长期效果。

  对孩子的夸奖,要具体细节,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因为什么得到了鼓励,比如,孩子会扔垃圾了:“宝宝会扔垃圾了,真是妈妈的好帮手。”这样充满行为细节的夸奖,就比随口来一句:“真棒”要效果好。

  三、接受孩子失败和犯错

  在打击与控制下成长的孩子,会容易丧失信心、悲观恐惧、不敢面对挑战、失去勇气。家长应该做的,是在原则范围内允许孩子自己去体验和“犯错”。因为犯错也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重要环节:人生该走的弯路,其实一米都少不了。

  如果因为孩子淘气、害怕孩子学坏,就特别害怕孩子犯错,看紧孩子,把孩子的各种想法扼杀掉,让他们按照我们认为安全的方式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成长,这样反而会剥夺了孩子探索的机会,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天性。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更想离开家庭的"牢笼",才是对孩子极大的伤害。

  四、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

  将自主权还给孩子,父母不能对孩子听之任之不加管教,但是过严的控制又压制了孩子的成长,还很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作用。被约束过多的孩子,很容易处在自卑的情绪中,父母将一定的自主决策权还给孩子,让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选择权,才能让孩子重视自己的想法,更好地思考和体会自由独立的意义。而只有善于思考的孩子,才能在遇到困难时作出正确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让孩子拥有自主权并不等于对孩子有求必应。对于孩子的物质生活,不能过分优越和奢华。过分优越的生活条件,会容易让孩子不懂得珍惜而对物质的追求往往又难以自我满足,贪心会导致不快乐的情绪滋长。不贪婪,懂得珍惜,有感恩的心,才能成为一个懂得珍惜,乐观健康的人。

  五、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父母要鼓励孩子和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职业背景和社会地位的人接触沟通,让孩子学会和不同的人相处。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如何为人处世,往往是父母直接教给孩子的。所以父母在与人交往的时候,需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不要戴有色眼镜,不势力不卑微,不轻易议论和评价他人,真诚善良,才能教会孩子和他人相处时不卑不亢,和谐融洽。

  天生乐观的人也不可能永远不面对逆境永远开心快乐,一时还无法走出困境时不冲动走向绝境,应对困境时有积极的态度以及较强的处理困难的能力,才是父母应该关注的重点。

5.塑造孩子性格最关键的时期

  1、婴儿期:信赖—不信赖此阶段,婴儿的生理需要完全依赖成人及时给予满足。如果婴儿与亲人之间没有建立依赖关系,就会产生不安全的心理状态,出现情绪问题。

  2、幼儿期:自主感—羞愧及怀疑自我意识萌芽,但饮食和大小便等还要依赖成人,所以,在此时宝宝身上,“违拗性”与“依赖性”会交替出现。

  3、学龄前期:主动—内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主动性加强,但当主动行动遭到失败时可产生失望与内疚的心情。

  4、学龄期:勤奋—自卑当孩子发现自己有某些方面突出、成熟的能力,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如果孩子不能发现自己勤奋的潜力,则将产生自卑。

  5、青春期:身份感—身份混淆青春期孩子的体格、认知能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都在变化,如果在感情问题、伙伴关系、职业选择、道德价值等问题上处理不当,即可产生身份紊乱。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