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追求财富是人生最终目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9
认为人若勤奋努力,就应得到相应的成果,而这些成果则是由个人的金钱和名利所代表着。相对来说,李认为成功的定义在于尽己所能,发挥自己在家庭,社会上的最大功用,就已是无愧于心,已是成功了。 虽然他提倡一分耕耘就应有一分收获的观点是好的,但是他却把重点放在物质的收获上,而忽略了其余修养,道德上的增进。而且周的观点所重视的只是个人利益,只要为自己争取到财富和名利,便是成功的榜样,并不需对父母,社会作出回报。 相比之下,李的观点却重视耕耘的过程,只要人能做到尽己所能,就自然的能惠及他人,这已经是成功的例子。而且成功并非由比较和衡量所得出的结果。地盘工人的名利和财富可能一生也比不上一位医生,但是社会上若只有医生,当然也就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社会。 (举例尚可取) (乙)我认为儒家所提倡的富贵必须得之以道的观念并非不合时宜。财富某程度上代表着个人努力所得的成果,但并非决定道德的高低。纵使在现代商业社会,财富于生活,工作各方面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离弃富贵必须得之以道的想法代表人会变得只重视结果,各种诡诈的手段亦会随之而兴。 现代社会的各种贪污,抢劫的问题,多数也是和金钱有关。而这正是人们忽视富贵必须得之以道的影响。所以财富必须得之以道的观念并非不合时宜,反而更是现代社会应当大力提倡之道。 若我面临财富和道德的抉择,我会选择道德而弃财富。财富并非性命,若要求我“舍生取义”,我可能会犹豫,因为性命只有一条。但若只是“舍金取义”我却会取义,因为金钱是可赚回来的,而且纵使今夕能保钱财,也不能保证下次不会失去。相对来说,取义所带来的经验和道德上的增长却非他人所能取去,是一生的财富,所以我会选择舍财富而取道德。 总括而言,人的生命并非永远,争名逐利的成就并不能带入黄土,如不能对他人,社会,甚至历史作出贡献,而只顾自己在世时的利益,那么纵使是富可敌国,权霸天下,到最后也只会是场空。相反,若能把自己投身于回报社会,那么纵然是再小的一分力,也必然是成功的一大步。所以我比较赞同李的看法。 在现今世代,人对“成功”一词有不同的见解。文中周李二人正持两种对立的意见。周认为成功是成于读万卷书,考千次试,以求取功名利禄,以钱财厘定一个人成功与否。李则认为成功非要流芳百世,只求人生中安守己分,无愧自己,无愧他人,更视钱财如浮云。我则同意李之看法。 我觉得人生的成功在于有否发挥人生的意义。其意义在于发挥一己所长,造福社羣,富贵只是一纸虚名。读书无疑是广大所接纳的出路途径,读好书,取得一定衔头,求换官半职以糊(餬)口。只人各有异,人亦各有志,世间数十亿人中未必每个都可读成书。反之很多人于各种范畴,如艺术,音乐,及至武术,有一定的天赋,加以后天栽培。也可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况且世间上每种学问,要臻至妙境,非花上无数光阴,吃过苦头才可。我深信艺术,音乐,武术等修维的锻炼时间与艰辛绝不亚于读书考试。 再者,若说穷儒学究,孝顺儿孙未被人许为成功人仕,未免以偏盖全。数学名家丘成桐,物理钜子杨表宁虽算生于小康之家,却支称得上富有,然却凭自己的天赋及后天努力,换得全世界掌声不在话下,更带动全世界的科技跨了一大步,这不是成功是啥?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皆是家传户晓的故事,试问他们又是否成功呢反之有薪家过亿,换得家庭破裂,这又算成功吗? 成功与否在于人有否发挥己长,“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意即不担心没有职位予己,却担心自己是否胜任该职。世俗人所定的标准早晚会被时间冲淡,惟立身行道,尽人事,安守已分,也是以逹至成功的境界。 富贵必须得之以道,这说法依然合时宜。孔子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心,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可见儒家认为是必须的。所谓得之以道,是由正途,如工作,交易等以金,钱而非从事偷盗,等俗称横财。这些道德观念亦广为人所接纳。人皆认为努力工作,辛苦经营赚取之金钱才值得。虽则渐趋普遍,亦立为合法之消遣,但社会上反对之声仍此起彼落;而盗窃等不法行为更不为社会认同,可见富贵仍须持之以道。 我自幼便受很多道德教育,富贵名利于我如浮云,反之,我该安分默默耕耘,故于富贵及道德两者之抉择时,我当取道德而舍富贵,以贿赂为例,若有人以千万钜款贿赂,我当会严辞拒绝。试想想,这虽则是钜款,但却是不义之财,受之有愧。“无功不受禄”,又岂可接纳呢?其次,为此不义不财而以身试法,若侥幸过关,心中自会难受;若不幸被捕,不但自送前途,也累及家人,故该选道德而舍富贵。 我比较同意李的看法。我支持他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十分认同他对“成功”这两个字的诠释。我认为周把“成功”诠释为有财有势,未免有点不够全面。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又怎会只得一种途径去到逹呢?周又说他从未听闻有穷儒学究或孝顺的人被称颂为成功人士。我对这点实是不太认同。首先从从前的社会说起,从前的中国社会那个读书人不是寒窗苦读,考取功名,可见努力勤奋也可达至成功。而且清代考据学盛行,穷儒学家也可冒出头来。加上不要忘记察举制,不也是奖励那些孝顺和清廉的人吗?到今天的社会,也不见得高尚情操或勤奋努力不能逹至成功。试想想那些诺贝尔得奖者,那个不是勤奋努力,做研究来逹至成功?再者,德兰修女不成功吗?我想没有人敢说她不成功,她不也是因为有爱心和自我犠牲的高尚品格而举世闻名吗?由此可见,世俗人不是个个也只看人的表面,只要看到别人内心的高尚品德如勤奋,有爱心等也能逹至成功。而且那个武打明星不也是因为他肯努力勤斗,发奋图强而被封为名誉博士吗?周说他因为有财有劫而被封,未免有点本末倒置。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实应做好自己的本份先,成功是因为自己有付出,不是全靠运气所致,所以我同意李的说法。 我同意富贵必须得之以道,我并不认为此观念不合时宜。得之以道的意思是叫我们从正途取得财富,像努力工作等。不得先以道的意思大概是以非法手段得到财富,如贪污一样。试想想由古至今,有那个贪官的下场是好的?就算和坤最后也给嘉庆没收财富,而且被处死。到今天的陈裘大,不也是因为财富得之以歪道而被判入狱吗?而冄今天有廉政公署的建立,这不是用来监管人民要从正途得到财富吗?可见富贵必须得之以道,由古至今,一样切合社会。 若要我得富贵和道德取舍,我必定选择道德,正如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则见小利,则大事无成,可见得之不从正途的金钱是小利,定不能长久,也会令我们身败名裂,大事不成。所以我们宁愿安份守己,从正途得到财富,好过终日担惊受怕。 周李二人的看法,我是比较同意李的,我所持的原因如下: 首先,我不同意周的看法,他把成功人士与社会上有钱人划上等号。他与李两人的对话中,并不是说如何介家一个人是否成功,他列出的是如何做过有钱人!所谓「财大气粗,声名显赫」只是社会上大多数有钱人的表现,但成功就算在现今社会是否等于有钱,「有钱是否等于成功呢?」 依我的看法,我认为现今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愈来愈少,成功人士带领社会和人民走向文明,使我们的生活比以往丰盛的人,这些才算是成功!做个有钱人的成功只是个人或家族中,他可以带自己和家人十分丰足的生活,但正如前梁(锦松)司长所言,“赚的钱不是你的,用的钱才是你的”。所以,赚得一屋子也是钱就成功吗?不是!令其他人也能赚一样多的钱,改善其他人的生活,这种人才算成功! 根据我上述的话,德兰修女就是我心目中的成功人士,她大概也会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成功人士。说她有钱,不是!说她财大气粗,也不是!说她声名显赫,说句话有分量?看来也不是!但她就能做到照亮自己和照亮身边的人。她读得书多吗?相信也较名誉博士名衔低。但她毕生的付出,尽自己的能力去照顾一些比她更不幸的人,例如垂死者。这一班人都是穷人,在社会上不被重视。这些人面临死亡之际也就显得更徬徨孤独。但德兰修女没有嫌弃他们,于介意自贬身价去照顾他们,努力去做一些用口中所说所谓的成功人士永远也不会做的事,也的这种无私奉献,不问报酬,不是成功吗? 这种想法绝对是不合时宜的。人生在世,有伦理价值观的选择,究竟我们取价值论或是义务论呢? 我认为人生存在社会中是有一些因定的法则让我们遵守的,这些称之为良心,如果违背良心,做些伤天害理,损人利己的事情,大概我们是会受到良心的责备,变得食不下,睡不好。举个例,当记者的你会否做些煲水新闻来推高报纸销量,以博取编辑的欢心呢?在现今社会中,很多人是会的,他们的取向是目的论。但是,终究而言,我们应否这样做呢?答案是否定的。人生存在世并非为了金钱,更非为了赚取金钱而导致埋没良心,如果整个社会每个人都利害当头,世界岂非变得道德伦亡。不论你有否宗教信仰,不论你信轮回还是永生,难道你在死前一刻你也想为自己在尘世因利忘义而通心疾首吗?难道你会因为带不走的财富而放弃自己基本的人性吗?说来好像夸张得很,但是不难察觉,在现今的物质社会上,人们大多追名逐利,出卖自己/他人以希望升职加薪,但是他们往往因为埋没良知和道德──做人的良心,而变得大压力,心情低落,茶饭不思,与其他人人际关系不佳和互相猜度。这些影响不只是个人的,家庭,朋友甚至社会上都弥漫着这种风气,社会变得没有法则,人们不信任,与人相处艰难等。难道我们要为富贵去放弃自己的心理素质吗? (多用反诘,带出问题,引导思考不俗) 总括而言,如果选择富贵而放弃道德,必会增加自己的罪恶感,即是俗语的“背脊骨落”,这种感觉会维持一生,但是金钱来得容易走得更易是带不走的,道德的追求则是恒久和永远的,所以我会选择道德。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