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起源、发展、形成?有何意义、影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13
  一、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礼仪的起源: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礼仪究竟何时何故而起,自古以来,人们做过种种探讨,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礼仪起源说:
  1、天神生礼仪,
  2、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
  3、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
  4、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
  5、礼生于理,起于俗.何为礼仪,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二)礼仪的发展
  1、萌芽时期——原始社会时期,此亦周口店山顶洞人,用曾骨作装饰,死人身上撒.
  2、革创时期——新石器时期,半坡遗址,仰韶文化,等卑有序,男女有别.
  3、形成时期——青铜时代,原始社会解体,向奴隶社会过渡,劳动活动升温,推翻殷王朝取而代之的是周朝《周礼》产 生,将人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情操系统地纳入一个等卑有序的模式之中,要求人们依礼而行.
  4、发展变早时期——西周末期,出现了所谓的“礼崩乐坏”的局面,春秋战国时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等思想圣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系统地阐述了礼仪的本质与功能,在他的《论语》里有74处谈到礼仪要求人们用首先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他是主张以礼治国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古之礼的内涵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典章制度,如各朝代的典章制度,二是社会一切人的行为和举止规范,这是典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形成.
  5、强化、衰落时期(公元前221的)(唐、宋、明、清)
  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成为后来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的基础,汉代、唐代、宋代、礼仪研究硕果累累,明代时,交友之礼完善,忠、孝、节、义等礼仪日趋繁多.特别是宋代家庭礼仪的发展是一个特点,主要代表人物有司马光(北京史学家),朱喜熹(南宋理学家)等代表作有《速水家仪》《朱子家礼》.
  清代后期,清王朝政权腐败,民不聊生,古代礼仪盛极不衰,一些西方礼仪传入,北洋新军的陆军开始用西方军队的举手礼等,代替不合时宣的打千礼等.
  二、礼仪的概念
  1、 礼仪,世界各国民族历来都十分重视,这是因为礼仪是指导和协调个人和团体、民族之间、外交事物乃至国家关系,在社会交往中处理相互关系言行举止的准则.
  2、礼仪是指人们在不同历史、风俗、宗教、制度和潮流等的影响下.在社会的各种具体交往中为表示互相尊重在仪表、仪容、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与程序.(礼仪也是一种风度,一种美德,一种教养)
  3、“礼仪”是指行礼的仪式,如“礼仪小姐”就是负责礼节和仪式的小姐.而“礼义”与“礼仪”的含义完全不同.“礼义”的“礼”,泛指我国古代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是社会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4、礼仪就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互相尊重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仪礼》、《周礼》、《礼记》合称为“三礼”.“三礼”是我国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论著
  5、礼仪通常是指在大型或隆重的场合为表示重视、尊重、敬意所举行的合乎礼貌、礼节的要求和仪式.一、见面礼节1、招呼的礼节:党政机关人员称职务、同志工商界人士称职务、先生、小姐、女士 . 所谓礼仪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恭敬谦让之心.尊重爱护他人之举.待人接物的仪式.廉洁俭仆的风范以及文明高雅不卑不亢的处世之道.简言之礼仪既是人的外在美又是人的内在美
  6、礼仪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礼仪修养是指对人际交往行为规范和准则的认知程度和水平
  7、 礼仪是指人们与他人及社会交往的程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行为时的外在表现方面的行为规范.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礼仪涉及的内容十分复杂,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
  8、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历代贤哲对礼仪极其推崇.荀子在《荀子·修养》中强调“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三、礼仪的本质:
  1、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四、礼仪的特征:
  一般认为,礼仪有普遍性、共同性、继承性、差异性和时代发展性的特点,
  五、礼仪的原则:
  应遵循尊重、遵守、适度和自律等四项基本原则
  六、礼仪学的研究对象:
  礼仪主要以礼仪规律、礼仪规范、礼仪活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七、 礼仪学的研究内容及学习目的
  礼仪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礼仪的历史,礼仪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和外事礼仪等.
  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道德感、责任心和规则意识.使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礼仪的理论水平有所提高,所掌握的知识具有实用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八、礼仪的功能
  礼仪的功能概括地说,是表示人们不同地位的相互关系和调整、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手段.礼仪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的功能
  尊重的作用即向对方表示尊敬、表示敬意,同时对方也还之以礼.礼尚往来,有礼仪的交往行为,蕴含着彼此的尊敬.
  2. 约束的功能
  礼仪作为行为规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很强的约束作用.礼仪一经制定和推行,久而久之,便形成为社会的习俗和社会行为规范.任何一个生活在某种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接受礼仪约束的人是“成熟的人”的标志,不接受礼仪约束的人,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甚至以法律的手段来强迫.
  3. 教化的功能
  礼仪具有教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礼仪的尊重和约束作用.礼仪作为一种道德习俗,它对全社会的每个人,都有教化作用,都在施行教化.另一方面,礼仪的形成、礼仪的完备和凝固,会成为一定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传统”的力量不断地由老一辈传继给新一代,世代相继、世代相传.在社会进步中,礼仪的教化作用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4. 调节的功能
  礼仪具有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一方面,礼仪作为一种规范、程序,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对人们之间相互关系模式起着规范、约束和及时调整的作用;另一方面,某些礼仪形式、礼仪活动可以化解矛盾、建立新关系模式.可见礼仪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在发展健康良好人际关系中,是有其重要作用的.
  九、礼仪的发展前景
  我国历来是“ 礼仪之邦”, 礼仪不仅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反映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 礼仪不仅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更能折射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随着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使得世界各地的礼仪习俗不断地融合与发展.大学应当将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纳入培养过程.
  (一)、大学生与礼仪
  (二)、礼仪在保山
  (三)、礼仪在中国
  (四)、礼仪在国际
  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 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
  十、谈礼仪之邦的现状
  市场本起源于西方,中国的儒家文化本来就不是最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土壤,现在要把儒家传统的诚信体系移植到市场经济中来,当然会面临很多重建的问题了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但现在,这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诚信大国,却至今找不到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支点.过去经常被我们称为“尔虞我诈、利欲熏心”的西方世界,现在看来,却要远比我们这个礼仪之邦更有诚信.如:假冒产品、虚假广告、坑蒙拐骗、骗税逃税、伪造假账、恶意拖欠等现象的泛滥.
  随地吐谈,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禁烟区吸烟,还有无时无刻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做出侮辱别人举动或话语等我不禁要问,难道这就是媒体大肆宣扬的礼仪之邦? 真正称的上是礼仪之邦的是几百年前的唐朝,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好汉不提当年勇,过去的事了为何媒体还要厚颜无耻的拿出来宣扬,更何况我们国家现在的状况哪里能看出来一个礼字?如果我门真的是一个礼仪之邦,为什么还要在08年之前临时抱佛脚,在全国展开学礼仪的活动?一个礼仪之邦需要学礼仪吗?
  第一,中国人在海外旅行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口香糖任意抹,上厕所不冲水.
  第二,损坏文物,宗教场所嬉戏,不尊重当地风俗.
  第三,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尊老爱幼,争抢拥挤,排队加塞,不守规则
  第四,大庭广众之下大声喧哗,坐卧随便,衣冠不整,口出脏字,举止粗鲁.
  第五,无视禁烟标志,吃自助餐浪费,不给服务人员小费,爱贪小便宜.
  以上种种,表面看都是小事,但是它确实形成了一种观念,一种中国人在 的不良形象的烙印.中国发展越来越快,经济越来越发达,素质却每况愈下,日益滑坡.这里所说,除了一些不可避免的文化差异外,我们确是应该三省吾身,扪心自问的.中国,那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国度,它现在还是礼仪之邦吗?
  八、礼仪的常识
  (一)、礼仪的作用(修身作用)
  1、人际和睦,互敬互助 2、增强自信,行动自如 3、注重仪表,受人尊重 4、问禁随俗,获得成功 5、注重原则,捍卫国格
  (二)、交谈的礼貌准则
  1、贬己尊人准则 2、适切称呼准则 3、言语文雅准则 4、委婉求同准则 5、德辞行合准则
  (三)、交谈的基本技巧
  1、不要惊慌,认真倾听 2、先想后说,注意反应 3、选择话题,力求投机 4、巧说恭维,真诚得当 5、幽默风趣,机智灵活 6、眼神交汇,相互理解 7、柔言谈吐,宽以待人8、多用敬语,展示风度 9、尊重习俗,注意禁忌
  (四)、古代礼仪常识
  1、中国传统的礼在道德规范上可以概括为“四维”、“八德”,“四维”是指:礼、仪、廉、耻,“八德”包括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对礼的了解是“守礼”的基础.其次,便是“守礼”真正的“知礼”最终必然通过守礼表现出来.守礼是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是个人修养的外露.现代的“礼”要求我人和蔼待人、尊老爱幼、爱护公物、遵守秩序、助人为乐、保护弱小、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维护国家利益.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
  2、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3、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4、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5、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6、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7、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8、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霤,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