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求源,阅读经典——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2021.9.23

溯本求源,阅读经典——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提到叶圣陶先生,我马上想到他提出的“小先生、大素养”的故事,还有他那句教育界众口传诵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至于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类的书籍我一本都未曾读过,说来甚是惭愧。

9月初,赵培丽老师要求工作室成员共读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目的是让老师们能从这本语文教育经典论著中汲取专业的营养,在对话中,不断阅读、思考、实践、写作,从而助力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从容。

网购收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捧着这本厚重的经典书籍(540页,526000字),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在日常潜心阅读,坚持记录心得,努力成长自己。下面我就阅读书中序言和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二十韵”的内容,谈一谈自己浅显的思考与收获。

一、序言

吕叔湘先生曾说:“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先生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我们的语文课堂为何会如此的低效呢?我想,我们或许能从叶圣陶先生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1.语文教育思想的两个核心问题

吕叔湘先生在序言中讲到,“凡是关心当前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集子”。因为这本论集是叶圣陶先生结合自己六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编辑、出版工作的经历,针对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进行解析阐述,对当下的语文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两个核心问题: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所以人人都要学习文字,学习语文,更要学好语文。工具不是最终的目的,工具是帮助我们达成目标的一个媒介。

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会让我们和学生受用终生。

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不是培养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不是培养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而是要让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学会语文这一种工具,并善于把它运用于生活。

2.语文教学的三大弊病

叶圣陶先生在书中指出旧式语文教学的三大弊病,具体表现在:

一是在阅读教学上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国文诚然不能忽略教育意义,但不是独当其任的唯一学科。

二是在作文教学上要求模仿一套程式。所谓的八股精神,就是不说自己想说的话,按一定的腔调说话,说大话、说空话,这也是当前作文教学仍旧存在的普遍现象。叶圣陶先生对程式化作文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你能够揣摩题目的意旨以及出题目的人的意旨,按着腔拍,咿唔一阵,就算你的本领;如果遇到无可奈何的题目,你能够无中生有,瞎三话四,却又叮叮当当的颇有声调,那更见你的才情。”

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运用创新的形式,鲜活的语言,说真话,写真言,而不是一味的代圣人立言,这应该是我们作文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感情,而是为了应付考试。叶圣陶先生对“考试”有独到的观点——人生一辈子总在面临考试,单就作文而言,写封信打个报告之类其实也是考试,不过通常叫作“考验”不叫“考试”罢了。学生学作文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而是一种表达的需要和技能。

如果老师能做好示范,坚持日常书写,学以致用,想方设法使学生品尝到写作的乐趣,进而享受热爱这种表达,那么,语文真正成为与我们血肉相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会成为可能。

3.教师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养成阅读书籍的能力,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能力的技能。而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这个引路人的角色很重要,比这更重要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更重要。

教育学的根本问题是“教”与“学”、“讲”与“听”。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师的作用就是教给学生学习受用一生的方法。其最终目的是“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这才是教学的康庄大道。

“教是为了不教。” 是叶圣陶先生的核心观点。“教”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的精“讲”、趣“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看见自己,真正实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如果老师的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二、语文教学二十韵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述说了自己的教育情怀,阐明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 

以上四韵为总述教法, 判断哪种教法好,需亲自加以检验。教师要谨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教学时,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推理、去探索。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   

此八韵是阅读教学方面的论述,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精读,掌握作者思路,入其境界地读才能与作者有情感相融,才能真切理解作者所反映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我们阅读时要字斟句酌,体会精妙,唯有如此才能与作者相通。文章是读者了解作者的桥梁和渡口,学生顺着这条路前进,智慧和德行就会不断增强。反复练习使之成为习惯后,对文章的条理就能贯通明了,技巧也能慢慢纯熟。

操觚令抒发,二事有可云,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一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

此六韵是作文教学方面的论述。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当考虑学生的写作需求,懂得写好文章才能将思想表达明确;二是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使学生热爱练习,体会到作文不是一件苦事,最可贵的是立意要诚,还要细心推敲,反复修改。如此启发引导学生,学生的成绩将不可限量。

从叶圣陶先生的论述中,可知学生作文写作材料的源头活水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学生要想做成有米之炊,必须修炼自己的眼睛如相机,将目光放眼于生活,把耳朵叫醒,日积月累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获得丰富的感受,继而有感而发,形成文字。这样写作文就是学生自然的抒发,写出的话也是真诚的语言。

常谈贡同辈,见浅意殷勤。前途愿共勉,服务于新民。       

最后两韵是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师的殷切期望,鼓励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为培育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而不断探索和实践创新。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序言和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蕴涵着叶先生智慧的教育思想,饱含着他对语文教育的一片深情,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和思考,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反复研读、啃读。

让先生闪亮的教育思想来修正指导我们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