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者也很可贵,可能性就是艺术——陈丹青《艺术的深浅》座谈观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2020年年底,《局部》的特集《线条的盛宴——山西北朝墓室壁画巡礼》在理想家线下沙龙放映,之后,陈丹青与“看理想”的热心观众们进行了题为《艺术的深浅》的座谈,让我对“无知”与“有知”有了新的启发和认识。

1.资源匮乏不重要,重要的是想不想知道

“不保证成功,不一定有用,知识,只是点亮世界的灵光”,这句梁文道的音频节目“八分”的开场白,我特别喜欢。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人都害怕落后,都想变得有知识,或者显得有知识,羞于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知识就是力量,是获得工作的通行证、是出人头地的保证、是改变世界的砝码。但是,梁文道对于知识的定义却恰恰道出了真相——点亮世界的灵光,不那么功利的对待知识,知识便会照亮我们的周围。知识只求八分饱,也是“看理想”的态度吧,保留一些“无知”的部分,带着纯然的好奇心和兴趣去探索那部分无知,用“点亮世界灵光”的态度去拓展已知、探索未知,不为已知而沾沾自喜,也不为未知而紧张焦虑。

所以,也才有了《局部》这样的节目,有了《线条的盛宴》这样记录、讲述北朝墓穴壁画的片子,有了陈丹青老师和他家的对谈,有了“艺术的深浅”为主题的讲座。

他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艺术之路、成长之路,在那个知识和讯息远不及现在,以及文化艺术被封闭起来的特殊年代里,跟着中学的美术老师到全国各地画的100多幅毛主席像开启了他的艺术之路。那时的一代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资讯,看不到那么多的展览,但是毫不影响他们喜欢艺术、追求艺术,毫不影响他们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有限的资源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脚步。

反观我们现在,拥有的信息和可以获取的知识前所未有的多,资源前所未有地丰富,获取的方式前所未有的便捷。有那么多的书、有那么多的影片、有那么多的课程讲座、有那么多的展览。但是,也可能是获取知识太过方便和容易了,对于知识的珍惜就远不及过去的人们。就像一位观众在提问时说得一样:有限的、枯竭的资源才能掘到泉水。

因为书可以非常便捷地买到,不用急着还掉,所以买来后也不会马上去看,一堆书一躺就是几年;因为课程可以很容易得到,而且可以永久回看,所以就不会挤出时间听课学习。太容易获得,反而不会珍惜。

而当资源不够时,反而能千方百计、想尽办法去创造条件、时间去拥有、去得到、去记住、去放在心里。

2.不要害怕无知,也永远不要设限

在讲座一开始,陈丹青老师就讲到,《局部》是拍给大众看的,因为他发现,很多人在艺术面前都显得非常自卑。认为自己是艺术的门外汉,所以似乎就不能进入艺术、谈论艺术,甚至做出艺术。而丹青老师很想打破这样的认知。他不认为自己比一般人拥有更多的艺术知识有多么了不起。在回答观众提问时,对于不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他也非常坦诚地说:“我不知道。”对于自己关于艺术的一些想不出答案的问题,也会十分真诚地告诉大家,希望大家能帮助他解答。

这大概就是《局部》受到大家喜爱的原因吧。诚实地面对知道与不知道,真诚地和大家分享他对于艺术的看法,对于过去那些艺术作品的认识,不是高高在上,没有居高临下,而是把长年以来被所谓权威、专业竖起来的隔绝在普罗大众和艺术之间的“一个高不可测的门墙”给打掉。

当一位观众问丹青老师,艺术是不是就得用作品说话?丹青老师引用了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杜尚的一句话来回答。杜尚说:我最重视的是呼吸。

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最重视的不是作品,而是呼吸。这也许出乎我们的意料。但也恰恰说明了,长久以来,我们给自己、给艺术、给世界上的很多很多东西都设定了标签和限制,设定了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艺术,就应该是怎样怎样的,好的画应该是怎样、不应该怎样的,好的音乐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所以,陈丹青老师说:艺术看不看作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态度,而这个态度就在生活中。

既然是在生活中、在呼吸中,那就不可能永远是满的状态。必定要有一些留白和空间,留给未知,并要将过去的所谓的一些已知消除一些、颠覆一些,这样才能新陈代谢,才能不断向前,才能有新的生命力出现。就好像呼吸,我们不可能吸了一口气,吸到很满很满,并且屏住不呼,必定要呼出一部分来,让新的空气进到我们的身体里来。

当我们总是想要追求有知,对无知充满焦虑,我们就不能带着赤子之心、赤子之眼与看待和欣赏这个世界。当我们给知识、艺术设定了种种限制,又怎么能在获取知识、探索艺术的道路上获得纯然的快乐,更不用说创造出无与伦比、感动人心的作品了。

怪不得陈丹青老师会困惑:艺术到底是要有知好,还是无知好,艺术到底是要开很多眼界好,还是不怎么开眼界也好?会疑惑:为什么古代的艺术家论知识、论学问,我们远远超过他们,但是他们做的事情,今天人就休想超越?

苏格拉底说:知道自己不知道。要做到这一点,难能可贵。

3.没有绝对真理,见识来自各种偏见的总和

在回答一位观众的提问时,丹青老师提醒大家,人性使然,我们很容易被桎梏在现成、已有、权威的答案里走不出来,但是,不要太快的寻找结论、寻找答案,不要太快相信一个已知的答案。

即使是非常权威的人士,他提供的观点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偏见,可能是一种珍贵的偏见。我们可以去看各种各样的意见,在种种偏见之中,我们会形成一种见识,但这种见识取决于与我们当下的状态、心情、年龄有关。所以,哪有绝对的真理。

陈丹青老师也是在看了很多、学了很多之后,发现不存在绝对的真理。

只有抱着这样的态度,我们才不会在看到一个事件之后匆匆忙忙给出结论,才不会被权威和专家唬住并放弃了自己思考的权利,才不会被拿着所谓“专家”的幌子人给蒙骗,才不会在靠近艺术时因为高墙的阻挡而退缩,才不会在得到一点知识和成绩之后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才不会把荣耀当炫耀,才不会把过去当永恒。

世界是发展的、进步的,只有带着无知之谦、赤子之心,珍惜有知的幸福、享受无知的快乐,拥有更广阔的的天地和无限的可能性。

无戒学堂日更第38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