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2

1.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①句意为: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何加:有什么好处;②句意为: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③句意为:景公披着白狐狸皮袍.被:同“披”,披着,穿着;④句意为:便命令人发放衣服和粮食.裘:皮衣,御寒的衣物.(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句中重点词语有:“本心”天性,良心.句意为: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②句中重点词语有:“饱”,吃饱;“饥”,饥饿.句意为: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3)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联系文章主旨,理解划线句子强调的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根据句意,可知强调的是: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4)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中心.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联系现实,概括即可. 由晏子谏景公出裘发粟的故事,告诉人们: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答案:(1)有什么好处;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披着,穿着;皮衣,御寒的衣物.(2)①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②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3)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4)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小题1:录毕/走送之百/不敢稍逾约。

(共2分。每对一处得1分)小题1:(1)爱好 (2)不 (3)曾经 (4)善,好(共4分。

每空1分)小题1:(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2)真是(确实是)这样,度你没有欺骗我。

小题1: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共2分。

每空1分,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专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属感情。 。

3.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小题1:何加:有什么好处。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被:同“披”,披着,穿着裘:皮衣,御寒的衣物小题2: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

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小题3: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小题4: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小题1:试题分析:何加:何是什么,加是益处,好处。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被:同“披”,披着,穿着。

裘:皮衣,御寒的衣物点评: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小题2:试题分析:(1)谓是叫做,本心:善恶之心。(2)闻,是听说。

“之”是“的”。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

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小题3:试题分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点评: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出选段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的要求用原文的语句进行回答。

小题4:试题分析:从“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可知本文主要告诉我们作为君主要关心百姓的疾苦。点评: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出选段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的要求用原文的语句进行回答。

4. 一、课内阅读(2013•湖北恩施)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

1. (1)通“举”,推举.选举(2)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3) 沿着,顺着(4) 离开2. (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2)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3. (1)写桃花源里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的景象;(2) 写桃花源中人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3) 写桃花源中家家都友好好客。4. 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 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 现)。

甲文侧重于议论(或“阐述”),乙文侧重于记叙(或 描写)。

5.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1.①偏爱 ②方圆,纵横 ③间或,偶然 ④快,急速2.①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②狗和兔子都疲惫到了极点,各自死在那个地方(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3.甲文中邹忌劝谏的目的是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以富国强民。乙文中淳于髡劝谏的目的是让齐王放弃伐魏的计划,以避免两败俱伤,别国渔利。

4.二者使用劝谏方法的相同之处都使用了以事喻理(或借事说理)的方法。不同之处是邹忌以身边事说理,真实可信;淳于髡以故事喻理,生动形象。

齐威王意识到自身问题后欣然纳谏并主动改变自己的做法;齐王因惧怕后果而被动放弃原有打算。(意对即可)。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