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疃镇的戏曲剧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8

(清音戏 花鼓戏)
08年清音戏被省政府确认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流行于安徽太和、阜阳一带。渊源于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曲艺“清音”,解放后发展成舞台剧。唱腔为“四句腔”,吸收[夜落金钱]、[太平年]等小调。乐器除一般弦乐外,尚有古筝伴奏。传统剧目有《陈潘词》、《琵琶词》、《谋馆》、《赏雪》等二十多出。
据《利辛志苑》第六期2版介绍  清音起源于寺庙。僧人出家后朝夕青灯相伴,常以抓筝弹琴,自娱自乐。因所弹之曲清雅,所吟之调柔和,遂名“清音”。后传入民间,形成戏曲。清音唱腔优美,曲调清丽,听来婉转柔和,令人清心舒怀,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人的精神境界受到陶冶和升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利辛县志》记载:“阚疃区谷圩乡谷圩村谷保宽于1978年创办清音剧团,有曲艺清音(当地的——作者注)发展而成。唱腔为‘四句腔’,吸收‘夜落金钱’、‘太平年’等小调……自编自演现代小戏《退彩礼》、《婚事新风》、《计划生育好》等,古装戏有《血书白绫记》、《金球记》、《金镯玉环记》、《三上寿》、《海瑞私访》、《幼主走秦》等……深受群众欢迎。”  据利辛县文化馆馆长赵西玉介绍,利辛清音起源于1910年前后,流行于淮河两岸的利辛、阜阳、颍上、凤台、寿县、怀远等地。
当时,山东艺人艺名“洋红芋”讨饭来到利辛阚疃辖区遇见张学师,张学良,张学兵三兄弟,收张氏三兄弟为徒传授花鼓戏,后来与“一条线”“小白鞋”草上飞齐名的万人迷管应鹏拜张学兵为师!
利辛清音的几个调式包括:大非板、小非板、慢板、快板、二八板、花腔、剁子等板式,而且其伴奏器乐主弦是板胡、二胡、三弦、坠胡,还有硬场敲打器乐大小锣、鼓、板鼓、梆子、钗。表演全部是戏剧服装,和很多大剧种一样也分成老旦、花旦、青衣、小生、老生、须生、丑旦等行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