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不是年龄特点,而是人格特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来咨询的父母们,都会提一个相同的问题:“我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啊?”

然后再给出一个相同的答案:“青春期就是叛逆,所以故意和父母对抗。”

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自己的青春期,我们同意被这样简单粗暴的定义呢?

“叛逆”、“情绪冲动”、“主意不定”、“反抗父母”……这是我们对青春期孩子的刻板印象。

我们小时候,当时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的父辈们“青春期的特点是情绪变化剧烈、开始反抗权威,逆反心理强”,然后一代传一代的传了下来。

轮到我们当父母了,又把这个刻板印象继承了下来。

当真如此吗?

我们嘴里那些“懂事、听话、积极、努力、独立、坚强、学习好……的别人家孩子”,难道都是编造出来的吗?

别说一个班级的孩子,有焦躁易怒的,也有温和平静的;有伤春悲秋的,也有理智沉稳的;有外向热情的,也有内向自省的……

即使同一个孩子,在家里可能话多的让大人烦,在学校可能不敢主动发言;在老师和父母面前沉默寡言,在小伙伴身边口齿伶俐;做作业时左顾右盼,打游戏时专心致志……

青春期的孩子各有各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有特别明显的冲动的情绪和反抗的行为。

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面前,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行为状态。

要想知道青春期的孩子究竟在想什么,就要从抛弃对青春期的刻板印象开始。

发展心理学近十年的研究表明,青春期不是“情绪变化剧烈、行为不顾后果”的代名词,青春期并不意味着一定叛逆。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变化剧烈、反抗心理强,是事实,但很多成年人身上也同样会有这样的问题。

容易冲动、行事不顾后果的中年人并不鲜见,脾气暴躁、行为乖张的老人也有不少。

与其说青春期的“对抗”是年龄特点,不如说是“人格”特点。

而人格除了遗传之外,更是在人际互动、特别是家庭互动之中形成的。

如果我们认为青春期一定会“对抗”,那么父母在孩子经历青春期时,就很可能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从而引发青少年的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想为自己做决定了,父母如果认为青春期是逆反期和父母对抗期,就会对孩子为自己做决定的过程过度担心。

父母如果同时还认为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听从父母的,就容易放弃和孩子沟通的努力,从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从孩子的需要去采取行动。

一种常见的判断是,认为孩子青春期故意和父母做对,是不懂事的表现,需要父母强力干预。

于是乎,父母变成了监工和警察,对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过分关注。

孩子做作业关房门,可能是在偷偷的看小说或者上网;孩子真上网了,可能会沉迷游戏;孩子出门玩,担心孩子玩野了心、不学习;孩子不出门,担心孩子不会交朋友、性格孤僻;孩子说自己好好学习,觉得孩子在说大话;孩子说学习太累,觉得孩子懒惰、怕吃苦……

于是乎,各种唠叨和责备,各种管制和束缚……

先别说孩子怎么样,换成我们自己,会怎么样呢?

所以孩子的各种行为:看到我们就关上门,而且死活不愿意开;别说日记、作业都不愿意让我们看;出了门就好像忘记回家;和同学言无不尽,和我们无话可说……是不是都能理解了呢?

追求自由、讨厌束缚,是人性使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也是人性使然。人都一个德性,别把问题都归结于青春期。

另一种极端是认为孩子大了、不想要父母管,管孩子也太累,干脆不管,让孩子“你要对自己负责,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这种父母会把孩子真正的问题误认为是正常表现,让小问题延误成大问题。

来咨询的不少父母,孩子遭遇入学适应困难或者重大事件之后,表现出长时间的性格变化,比如情绪化、胆小不敢和人交往、厌恶学习、扬言自杀等等表现。

此时,父母仍然没有足够的警觉,认为是孩子的青春期正常表现。

不能及时关注和寻求改变,让孩子的问题由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

一直到孩子出现严重的问题,比如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不愿上学、恐惧人多的场合等等,父母无奈之下、才想到带孩子来咨询。

作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我们更需要处理自己的矛盾,希望孩子独立,又害怕孩子独立后、对我们不再依恋。

其实,青春期是心理断乳期,和婴儿断奶一样,会痛苦,会依赖,同时也会成长。

青春期又可以细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部分,每个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需要,我们明天再谈。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