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科课程真的很水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这段时间,教育部公布了一则消息,说要给大学生合理增负,不能让大学生随随便便就毕业,引发一片热议。

我听到这则消息的第一反应是,这是谁脑子有坑?过去一年的大学生活,关于如何“生存”的问题一度令我感到十分忧虑,导致发量持续下降,霸王洗发水在日常讨论话题中占比只高不低。朋友圈里经常出现两种刷屏现象,开学哀嚎抢不到课,期末呐喊成绩火葬场,就我周围的人而言,绝大部分人是希望自己能有充实、踏实的大学生活的,是希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

毕竟变得更好,没人会拒绝。

所以这条消息出现后,有很多人惊喜欢呼“早该这样了”。这我很理解,我有同学是上二本或者专科院校的,他们普遍反映课上分为两波人,睡觉的和打游戏的。课业水水就过,即使有心学习,在那样的环境里也会引人侧目,甚至老师自己也并不抱以任何期望或信心。“混到毕业”的人任何学校都有。就算是一本大学,也不能避免会出现一些课程枯燥,“水”,令人反感。想要毕业,专业课混个及格也就差不多了。其中文科相比理工科要好混些。所以有网友说,大学生是“闲的闲死,累的累死”,这我挺认同的。

经常有人说,中文系(或其他相似专业)是养老专业,一天三四节课甚至更少。我有同学入学前忧心忡忡,说一定要自己多看书,别被养废了。后来事实证明,不少中文系同学光是为了完成学校硬性规定的数万字作文,就已经唉声叹气,再加上长到看不见头的书单,更是有种惨绝人寰之感。

那么问题来了,文科课程真的很水吗?

我自己在的学校,文科勉强能算进国内top5。一个学生,假设一周有35节课(一节50分钟),这算比较多的,但一般不会每门课的内容密度都非常的大。事实上大学课堂老师讲的话并不是每一句都有用,更不是每一句都一定对,作业量也是因人而异。在我选的课里,一般每学期至少有一门是不那么轻松的,甚至可以说很难完成的。而且往往越难的课学到的东西越多,所以课表最重要的不在于课程数量,而是课程质量,当然数量上要保证学分够毕业,这个一般都能达到。很多学生可能为了显得自己用功,或者安慰自己用功,但又不想太累,选很多水课,这样其实很大概率课堂时间也是荒废掉的。一门课,真的要用心上的话,每周都要阅读几百页书和拓展材料,写讨论题思考题,写essay,期中期末考试,课堂小组报告,如果这门课还是全英文上课,而你的英文水平不是太ok的话,那任务就会更重。

文科课程,特别是文史哲,老师很多都不会太过严厉,但是真的要掌握好课上讲的东西,相关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传播,教育等等内容,都需要了解,记住,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是真的在学习这个专业。所以上第一节课,经常能看到老师不停地切换ppt,每张ppt上面都有7-8本推荐书目,你不读也没人管你,这反而要求你非常自律。毕竟是大学生了,每一个选择都要对自己负责。

文科课程一般有几种类型。一种是知识型的,硬货很多,全要背诵记住,这种课学完仿佛知道了许多新东西,也确实能在出游或者朋友聊天中大显神通。另一种是思维型的,没要求你一定记住什么,但遇到案例材料要求你给出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提出你的观点并论证。这种课上完你的思维能力,审美素养可能会提高。还有一种是技巧型的,专门训练某方面的能力,比如听力,写作,口语等等,认真学完技能一般多少会有提高,有实用性。

所以文科课程也可以很“有料”。教育部要增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方向不能走偏。当代大学生都知道除非走学术,只会学习是没用的,所以都纷纷参与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实习兼职,志愿服务,比赛项目,很多人熬夜干活,整天忙到脚不沾地,生存压力是巨大的,否则也不会有“佛系”之说。

要承认学校有些课确实是“明明没人想听却不得不上”,同时学校的东西和步入社会以后的工作需要的对接性较差也是一个问题,这些如果能加以整治,最终还是利于教育总体事业发展的。

至于不水的文科课程有什么用,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以后有机会再聊。

【沙发】

从开学到现在一直在选课退课换课各种眩晕操作,就为了这个学期过得充实有益但不超出能力范围。然而今天上完最后两门课,我发现我还是小看了老师可能布置的作业数量,尤其是当我同时上这老师的两门全英课时。

感谢阅读,一点絮叨,不成体系。
相似回答